摘要:余华的小说《夏季台风》发表于1991年,阅读难度很大。1992年,关懿珉的一篇论文,《生命的焦灼与抗争——余华〈夏季台风〉解读一种》,比较全面而深刻,对阅读《夏季台风》很有帮助。
余华的小说《夏季台风》发表于1991年,阅读难度很大。1992年,关懿珉的一篇论文,《生命的焦灼与抗争——余华〈夏季台风〉解读一种》,比较全面而深刻,对阅读《夏季台风》很有帮助。
一、发生时间与人物精神状态
文章的关注点在于余华对现代人们精神状况的揭示,一种因生存危机而产生的焦虑不安的情绪。
并且,作者揭示了小说发生时间的重要性,“一个遥远且无处不存在的背景”,“虽然只出现在开头,却一直在冥冥中命定着人物的举动”。
“命定”,说明了历史事件对人们的深刻影响。余华还有一篇小说名为《一九八六年》,其实《往事与刑罚》的主人公与那个时代也有深刻的联系。《夏季台风》里的人物,不免让人思考,就像有读者在我的解读文章下评论的那样,陈玲为何从大城市来到这里?还有物理老师的懦弱,也许都逃不开那个时间的影响。
我记得余华散文里提到过关于那个时代的记忆。人们建立的秩序会在某些时间段里被打破,于是,混乱就产生了。《夏季台风》里,仍旧是这种混乱的延续,但更多的,却是人们精神上的失序。
二、关于白树
论文作者注意到了白树的精神状态。“小说前两段中就制造了一种现实与幻觉的变幻,暗示着人物精神的分裂性封闭性世界”。并且,作者认为,这种特性造成了人物的孤独,让白树难以感受到自身的意义,于是,焦虑就产生了。
白树用来抵抗这种焦虑的方式是,监测地震。同学的嘲讽,老师的漠视,某队长和某主任的敷衍等等,照理说,一个少年是难以承受这些重压的,但白树一直坚持着,因为他想证明自己存在的价值和意义。
但他的监测,最后以失败告终。
“然而地震终于发生,打破了白树梦幻般的企盼,又使他坠入原来的世界,这个世界是他无法逃避的,也不能逃避。”
白树不得不寻找另一种途径,来证明自己,以摆脱焦虑,于是他走向了物理老师的妻子,陈玲。
以上是作者对于白树的分析,接下来谈谈我对这些观点的几点看法。
第一,白树的精神状态确实比较可疑,但是在他的意识流动里,我们能比较清晰地判别现实、联想、想象、回忆这四者的界线。
比如多次出现的阿尔卑斯山下的营地,这其实是一种正常的联想和回忆。
“在一本已经泛黄并且失去封面的书中,可以找到有关营地的描写。在阿尔卑斯山下的草坡上,盟军的营地以雪山作为背景,一些美丽的女护士正在帐篷之间走来走去。”
白树看到操场上的简易棚,这让他想到了“营地”,继而回忆起了某本书里的内容。他要去找物理老师,而物理老师的妻子在他心中是美丽女人的代表。营地间有美丽的护士走动,而操场上的简易棚里也将会有物理老师妻子陈玲的身影。
意识对现实的变形是有迹可循的。
从简易棚到营地或雪山,是颜色或形状相似。
从护士到音乐老师,是因为她们同样美丽。
白树根据监测结果,知道不会有地震发生,而操场上搭建的简易棚,是他不愿意接受的现实。于是,少年借助回忆、联想和想象,把现实的场景美化了。
“他十分迷茫地望着眼前这突然出现的景象——阿尔卑斯山峰上的积雪在蓝天下十分耀眼——书上好像就是这样写的。”
至于幻觉,吴全、陈玲和钟其民确实出现过,但白树应该还没有模糊现实和虚假的界线。
第二,其实白树对陈玲的欣赏由来已久,小说最后一段里就有白树对陈玲的最初印象。他监测地震,除了坚持真相和证明自己之外,其实还隐藏着他对陈玲的爱慕。像阳光一样温暖而耀眼的她,会弹奏动人音乐的她,对着孤独少年说话的她,对白树来说,这是他生活中少有的美好的存在。
经历挫折的白树,又从某主任那里找到了自信,然后他走向了音乐老师。但是有个细节,那就是他在出发前就摘了红果子。一无所有的少年,需要证明自己的价值,但所有努力的目的,也许只是攒够了勇气,走到她面前,把摘下的果子送给她。
这中间当然少不了一些隐藏的欲念。物理老师给妻子洗的贴身衣物,被阳光照射,这一幕对白树来说,冲击力极大。监测地震和靠近陈玲,这两件事纠缠在一起。至于他们最后有没有发生什么,我想,意识里的越轨是肯定的,但现实未必真的发生了什么。当然,这只是个人的看法。
三、吴全等人的冷漠
作者关注到了吴全等人群体性的冷漠与隔膜,并以吴全妻子遇蛇来举例。地震、梅雨、台风象征着人们生存的窘境,而每个人都是孤独而无助的。为了逃离地震,人们却要忍受梅雨,而梅雨之后,将会有台风的侵袭。
“人们处于一种两难的境地,对于一种焦虑的减轻即是对于另一种焦虑的加强,人们要选择然而又无法选择。”
人们的精神异常疲惫,但那个世界却是无法逃避的。
再来说说我的一些想法。
其实,人性的冷漠不是一开始就如此的。当地震的消息刚刚传来时,吴全是最早有私心的人,邻居们也正义凛然地批评了他,那时的道德秩序还是存在的。
但后来,关于地震的消息把人们赶到了简易棚里,梅雨又带来了无尽的潮湿,人们的身体和精神都备受折磨。吴全丈夫离世后,还有人愿意帮吴全妻子。但没过多久,人们自顾不暇,没人有精力和心思去关心别人。
道德秩序被打破了,混乱便产生了,这是余华笔下常有的。
吴全妻子被蛇吓哭,大伟带回来的孩子不是星星,这些都没人关心了,就连关系很好的朋友,此时也不会为对方伸出援手。
试想,物理老师连被雨水泡烂的衣服都没力气撕了,吴全、钟其民、陈玲都出现幻觉了,更别提不止一个人走向了生命的尽头,这种情况下,以往的秩序不复存在,所谓的冷漠与隔阂,反而是正常的。
余华以前写的暴力、仇恨、阴谋,这是现实的失序,但精神的混乱更为复杂。
当初不可靠的传言和消息,让人们乏味的生活出现了新鲜感,但没过多久,精神上的疲惫又让人们急于寻求安稳。但现实真的危及到人们的生存了吗?一场小地震和梅雨其实造成不了多大的伤害。但是,“灾难”就这么凭空制造了出来。
现实永远只有一个,但人却总是被意识困扰着。我们为什么不愿意面对真相?意识到底在逃避什么?为什么宁可把自己折磨到精神失常也不愿接受现实?
四、钟其民、星星与箫声
作者认为,钟其民的箫声试图打破人们之间的冷漠与隔阂,但荒原般的现实却拒绝了这种尝试。
相比于余华以前的一些小说,余华在《夏季台风》里,“试图在废墟上重建人类的精神家园”。
的确如此,《夏季台风》里的人们,像钟其民、白树、陈玲、星星,他们或是渴望阳光,或是喜欢音乐,在那个阴雨天连绵的小城里,虽然他们的精神遭到了重创,但渴望美好,成了他们的一种信念。
五、关于群众、英雄与历史
作者注意到了音乐老师在面对丈夫质问后,脑海里想起的课堂上的一幕,关于是谁创造了历史。
“这是一段反讽意味很强的文字,小说所注重的并不只是‘英雄’‘群众’‘历史’之间的关系,而是借助这种问答来表达一种较为深远的题外意义,这种意义既是以上事件的原因,也是结果,同时也是背景,它提供了一个颇具意味的回答。”
六、其他论文
另外,2003年贾艳艳的《论余华小说的生存意识》中,也提到了《夏季台风》,观点和关懿珉大体是一致的,但是论述很深刻。
“地震、梅雨、台风成为困境的象征性显现,任何一种都直接地威胁着人们的生存,面对着死亡的随时可能来临,人们徘徊于房屋和简易棚之间,感受着两种同样难以忍受的恐惧和焦虑,这也演绎着海德格尔论析此在在世的‘畏’与‘烦’。精神的疲惫成为无尽的荒原,吴全的死亡仿佛成为一种成功的逃离……”
而且,作者也注意到了余华小说中“温暖的阳光”。这一点在《夏季台风》中尤为明显,白树、陈玲等都曾想到过阳光。
2019年刘春勇的《〈夏季台风〉:余华转型的钥匙》中,关注到了小说中宁静与美的部分,而宁静被喧嚣替代,美也遭遇了消失或沉沦。
来源:手机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