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昨夜,3·15晚会曝光九个行业黑幕:翻新卫生巾、保水虾仁、未灭菌内裤、天价维修费……这些长期存在的乱象再次引发公众对监管效能的深度思考。值得关注的是,部分企业违法行为往往与日常监管机制漏洞存在关联。
昨夜,3·15晚会曝光九个行业黑幕:翻新卫生巾、保水虾仁、未灭菌内裤、天价维修费……这些长期存在的乱象再次引发公众对监管效能的深度思考。值得关注的是,部分企业违法行为往往与日常监管机制漏洞存在关联。
被曝光的梁山希希纸尿裤厂,卫生巾生产线臭气熏天,残次品直接翻新二次销售。试问:这样的企业如何通过日常检查?生产线上的恶臭,难道只有记者能闻到?
更可笑的是,浪莎、贝姿妍等品牌火速下架问题产品,辩称“可能是仿冒”。若真如此,监管部门为何从未公开打假?企业作恶时隐身,曝光后装忙,监管成了“事后擦屁股”专业户!
河南商丘一次性内裤作坊,工人徒手制作不灭菌,监管部门却只查封不追责。反观底层商贩,因一口锅不合格就被罚5万!抓小放大、欺软怕硬,到底是执法还是创收?
记者暗访数月,揭穿维修平台“小病大修”、AI骚扰电话产业链。而本应全天候监控的监管部门,却总在曝光后“连夜行动”。纳税人养着监管部门,却要靠记者冲锋陷阵,荒谬!
3·15曝光的“保水虾仁”磷酸盐超标,外卖店回收剩菜,而监管部门年年喊“加大抽查”。结果呢?食品安全成了“猫鼠游戏”——媒体曝光一茬,企业整改一批,风声过了继续作恶!难怪老百姓宁愿多花钱买进口货,这不是不爱国,是保命!
3·15晚会的意义,不是让企业排队道歉,而是撕开监管失职的遮羞布!若每次曝光后只会“连夜查处”“举一反三”,却不动真格追责懒政部门、不重构监管体系,这样的“中国特色”监管,不过是场年度表演!
公众要的很简单:少点连夜表演,多点日常作为!
来源:枫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