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读者》2025年第2期摘录了社科文献索·恩品牌图书《莱布尼茨、牛顿与发明时间》的部分内容。本期推文将分享《读者》摘录的精彩片段,诚邀各位一同品读。《读者》2025年第2期 封面及目录页18世纪初,艾萨克·牛顿和戈特弗里德·威廉·莱布尼茨发起了一场激烈的辩论,
《读者》2025年第2期摘录了社科文献索·恩品牌图书《莱布尼茨、牛顿与发明时间》的部分内容。本期推文将分享《读者》摘录的精彩片段,诚邀各位一同品读。《读者》2025年第2期 封面及目录页18世纪初,艾萨克·牛顿和戈特弗里德·威廉·莱布尼茨发起了一场激烈的辩论,至今仍被数学家和哲学家所谈论:被我们称为“时间”的东西究竟是何物?托马斯·德·帕多瓦在《莱布尼茨、牛顿与发明时间》一书中为那个时代绘制了一幅生动的画面,扣人心弦地刻画了两位天才,以及以他们为代表的科学家的群像——时间成了科学的热门话题,钟表开始测度我们的日常生活,而一场在飞奔的近代世界引人入圣的发现之旅就此展开……太阳、流水、钟声都是时间的象征。那么,我们所说的“时间”到底是什么?它是实在的,还是虚幻的?是绝对的,还是相对的?是有限的,还是无限的?两位天才的辩论因为一桩著名公案“到底是谁创立了微积分”,而被后世相提并论的牛顿和莱布尼茨,就此展开了一场辩论。牛顿认为,时间是绝对存在的,即使物质毁灭,它依然存在。莱布尼茨则认为,时间与空间一样,仅仅是人类从运动轨迹中产生的想象。从微积分的发明权到关于时间的性质的争论,在当时而言,牛顿占据了上风。莱布尼茨在论争中受到明显的抑制,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他所在的德国四分五裂,科学交流匮乏,他的进步思想也不为贵族阶层所重视;位于英国的牛顿,却能从与科学院其他同行的交流中,更快地获得意见回馈。尽管如此,我们也要看到,莱布尼茨在相对不利的研究环境下,仍然得出许多不可思议的发现和成果,比如可以实现计算自动化的计算器。在21世纪的今天,当人们开启星际旅行、星际穿越、平行宇宙等议题的研究时,更能体会到莱布尼茨的相关洞见,是如此具有前瞻性。
图书推荐莱布尼茨、牛顿与发明时间[德]托马斯·德·帕多瓦(Thomas de Padova) 著盛世同 译2019年10月出版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索·恩内容简介艾萨克·牛顿与戈特弗里德·威廉·莱布尼茨围绕时间的本质展开的重要讨论标志着人们对时间的理解发生了根本转变。这发生在机械钟表的精确度跃升的时代:摆钟和精密怀表问世后,私人计时器在大城市的市民阶层中迅速普及。物理学家和科学评论员托马斯·德·帕多瓦(Thomas de Padova) 借助牛顿和莱布尼茨的引人入胜的传记,铺陈出我们理解时间的历史。他旁征博引,讲述了时间是如何在十八世纪来临之际变得无所不在,并成为自然研究的中心课题的。简而言之:为什么近现代是名副其实的。作者简介[德]托马斯·德·帕多瓦(Thomas de Padova),生于1965年,曾在波恩和博洛尼亚学习物理学和天文学,现居柏林,职业是自由撰稿人。截至目前,他已在皮柏出版社(Piper Verlag)出版过《儿童屋学院》(Die Kinderzimmerakademie)、《沙滩篷椅中的科学》(Wissenschaft im Strandkorb)、《晚8点后的知识》(Schlau nach acht)和《世界的奥秘》(Das Weltgeheimnis),后者是一部关于约翰内斯·开普勒和伽利略·伽利雷的作品,获得广泛关注。译者简介盛世同,生于冷战末年,金陵人士。观天地,品历史,问道求真,克己爱人。虽一文不名,未改初心;纵一无所成,不废鸿志。尝游泰西,现居北京。目 录前 言/001第一部 阴影的时间小地主/013一切和约之和约/030艾萨克的钟面/044大学开放日/059围绕虚无的争吵/078第二部 钟表的时间摆钟的发明/097莱布尼茨在巴黎/116舆论的风口浪尖/138一根弹簧引发的骚动/163城市的时间,乡村的时间/193第三部 数学的时间脑海中的曲线/219兔子和刺猬/240一个新的世界体系/270绝对的、真实的和数学的时间/294第四部 躁动的时间“现在”有多长?/323争吵开始了/359做自己的裁判/384测定经度的奖赏/417时间之谜/439时间究竟为何物?/467附 录致 谢/497时间表/498注 释/504参考文献/511人名索引/519图片来源及版权说明/522媒体推荐请您花点时间读一读这部非虚构作品中的明珠。您将不再会这么简单地看待钟表了。——德国西南广播电台(SWR)德·帕多瓦扣人心弦地刻画了两位天才,有如一部侦探小说……此外,享受这部写得生动、轻松的非虚构作品不需要专门的数学或物理学知识,而只需花点时间。——《斯图加特报》(Stuttgarter Zeitung )一部奇妙的作品,它将读者置于另一个时间,并对科学的起源提供了有趣的认识。——德国广播电台(Deutschlandfunk)德·帕多瓦用哲学、文化史和物理学编排了一出知识丰富的大戏;诙谐幽默和贴近日常使得他的时间研究从来不是无本之木。——《哲学杂志》(Philosophie Magazin )德·帕多瓦的长处是将科学发展呈现于彼时的事件背景之下,将哲学与时代精神、历史与当前的自然科学置于上下文语境中……这部非虚构作品完全没有沦为随笔杂谈,而是保有紧凑和有序的架构——恰似一部钟表机械。——《标准报》(Der Standard)德·帕多瓦凭借平凡、日常的事物让人感到惊奇……德•帕多瓦将自己的学识恰如其分地运用于一部大众非虚构作品之中。——《巴登报》(Badische Zeitung )作者描绘了一幅时间环境的多彩全景,在此背景下进行着关于时间的本质及其可测的越来越细微的区别的讨论。托马斯•德•帕多瓦懂得如何把故事讲得变化多样和紧张刺激。很久没有非虚构作品让我们这般享受教益和愉悦了。——多彩科学杂志社网站(Spektrum.de)作者示范性地选择了牛顿和莱布尼茨的生平故事,这被证明是幸运的决定……读者自始至终兴致盎然。——《马克斯普朗克研究所所刊》(Magazin des Max-Planck-Instituts )策划:张思莹原标题:《《读者》 | 时间是如何被“发明”的》 来源:诚梦与文化
免责声明:本站系转载,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站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