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15曝光:个人信息成“黑市商品”,11亿网民的隐私谁来保护?

360影视 欧美动漫 2025-03-16 21:59 2

摘要:今年315晚会揭秘了一条出售网民个人信息的非法产业链,一些企业打着科技公司的幌子,披着“大数据精准营销”的外衣,实则通过爬虫技术非法侵入短视频平台、电商网站、社交媒体的后台,在用户毫无察觉时窃取手机号、微信号、消费习惯等隐私信息,甚至能监控同行直播间、抓取微信

今年315晚会揭秘了一条出售网民个人信息的非法产业链,一些企业打着科技公司的幌子,披着“大数据精准营销”的外衣,实则通过爬虫技术非法侵入短视频平台、电商网站、社交媒体的后台,在用户毫无察觉时窃取手机号、微信号、消费习惯等隐私信息,甚至能监控同行直播间、抓取微信公众号粉丝数据。种种“恶行”简直触目惊心!

去年双十一,我在某平台浏览了母婴用品,随后三个月,我的手机像被装了窃听器:早教机构电话、产后修复广告、奶粉促销信息轮番轰炸。

更恐怖的是,这些黑色产业链已经渗透到生活的毛细血管。同事小美仅仅在医美直播间询问了一下价格,第二天就接到好几家整形医院的电话;同事老张在求职网站投简历,三天后收到"高息贷款"的精准推送。我们的手机号、消费记录、社交动态,正在暗网以每条6元的价格被叫卖。

这些"科技怪兽"的背后,是三重监管失守:

1. 技术伪装术:爬虫软件伪装成正规企业信息,在电商平台公开叫卖;运营商数据被内鬼打包出售,美其名曰"三网大数据"。

2. 法律擦边球:涉事公司用境外邮箱交易,用"企业信息"名义规避监管,让《民法典》成了"纸老虎"。

3. 平台不作为:某短视频平台被曝光允许第三方工具"官方认证",让非法数据抓取畅通无阻。

作为一个普通网民,面对这些“恶行”,只有无能为力的无奈和焦虑,希望有关部门尽快用技术和法律的手段来惩治幕后的黑手,建议从三方面入手:

1. 法律长出牙齿:对窃取数据的企业处以千万级罚款,对泄露数据的运营商员工追究刑事责任,让违法者倾家荡产。

2. 技术筑牢防线:平台要像银行保护存款一样保护用户信息,运营商必须切断数据泄露的"灰色管道"。

3. 用户不再无助:建立一键举报机制,让我们能像删除垃圾短信一样删除被泄露的信息,用法律武器反击。

想想我们每个人手机里的几十个app,想要用它们,就要开放通讯录、位置、麦克风等权限。这一切,像极了童话里的"芝麻开门",然而门后藏着的,究竟是宝藏还是陷阱?我们无从得知!

315晚会又一次撕开了黑幕,但我们需要的不是"315式曝光",而是365天不间断的守护。当隐私保护成为全民共识,当违法者付出惨痛代价,或许我们才能真正享受数字时代的便利,而不是在恐惧中裸奔。

来源:一个人很精彩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