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我知道吴哥这会儿肯定又去镇上批发农药化肥了。自从小芳回来搞那个什么”农家乐”,吴哥从早忙到晚,比以前种田还累。
天刚蒙蒙亮,我就听见隔壁吴家院子里传来了动静。吴家闺女吴小芳又在忙活了。
“吴哥,起了没?”隔着院墙,我冲着里面喊了一嗓子。
没人应。
我知道吴哥这会儿肯定又去镇上批发农药化肥了。自从小芳回来搞那个什么”农家乐”,吴哥从早忙到晚,比以前种田还累。
院子里传来一阵踢踢踏踏的脚步声,然后是小芳那略带嫌弃的声音:“王叔,我爸去镇上了,有事吗?”
“没事,就是问问。”我搓了搓手,“你家那个大棚里的草莓,啥时候能摘啊?”
“再等半个月吧。”小芳的声音隔着墙传过来,“王叔,您能帮忙把您家那堵墙粉刷一下吗?我这边搞农家乐,游客看到您家那墙…挺影响观感的。”
我抬头看了看自家院墙,确实有些斑驳了,那是二十年前用石灰水刷的,现在泛黄掉皮,还有几道被雨水冲刷的污痕。
“行,等天暖和点我就刷。”我应了一声,心里却有点不是滋味。
小芳三年前大学毕业回来,看不上村里的一切。那时候,她刚从省城回来,穿着一身时髦衣服,背着个闪闪发亮的皮包,看什么都不顺眼。
“爸,这房子怎么还是这样?”她站在院子里,皱着眉头四处打量,“我上大学这几年,你们一点都没改善家里条件啊。”
吴哥憨厚地笑着,“闺女,咱家不就这样吗?祖祖辈辈都住这个老屋,结实着呢。”
“爸,你看看人家李村长家都盖三层小洋楼了,咱家这……”小芳环顾四周,视线在那个歪歪斜斜的柴禾垛上停留了片刻,摇了摇头。
吴嫂在灶台前炒菜,招呼闺女过来吃饭,“小芳,快来尝尝,妈特意做了你爱吃的红烧鱼。”
那条鱼是吴哥清早去水库钓的,胖乎乎的鲫鱼,够有一斤重。我知道,因为早上碰见吴哥时,他还得意地给我展示了战利品。
小芳坐下来,筷子在桌上敲了敲,“妈,能不能别用这种碗了?瓷都掉了。”
吴嫂笑笑,“这碗结实,用了十几年了。”
我记得那套碗是吴嫂陪嫁的,当年在村里算是高档货,蓝底白花,上面还有龙凤呈祥的图案。
“下午我去趟镇上,买些新碗回来。”小芳说着,拿起筷子夹了一块鱼肉,然后又放下了,“爸,我想好了,不去城里找工作了,我要在家里搞农业创业。”
院子里的鸡被吴哥一声”啥?“惊得扑棱棱飞起来。
“妈说村里要建旅游公路了,我想搞个生态农业观光园,网上订餐,周末城里人来采摘,顺便吃农家饭,住农家屋。”小芳掰着手指头算起来,“一年纯收入少说也有十几万。”
吴哥和吴嫂面面相觑。一年十几万,是他们想都不敢想的数字。
就这样,小芳留了下来。
起初吴家人很不理解。村里的闺女都想着嫁到城里去,小芳倒好,有个大学文凭,反而回来种地。李村长喝多了,还拍着吴哥的肩膀叹气:“你家闺女,怕是在城里找不到工作啊。”
吴哥脸上挂不住,可又不敢和闺女提。
我家地和吴家挨着,自然看到了小芳的折腾。她先是让吴哥拆了家里的猪圈和鸡舍,说是不卫生;又叫人把院子围栏重新修缮了一遍,漆成了蓝色;接着把老屋前的杂物全都清理干净,栽上了一排又一排的花。
“这花有啥用?能卖钱吗?”我好奇地问。
小芳笑了,“王叔,这叫’环境打造’,城里人来了,得有看头啊。”
那时候我不明白,只觉得小芳被城里那些花花肠子带坏了头脑。种地还种出花来了,真是笑话。
第一个大棚建起来的时候,村里人都来看热闹。那是个透明的塑料棚子,里面种的不是蔬菜,而是草莓。
“草莓贵着呢,城里超市一斤三四十块。”小芳骄傲地说。
村长家的儿子撇着嘴,“谁会开几十公里来摘草莓啊?”
小芳没理他,摆弄着手机,拍了几张照片发到网上。
我记得那年冬天特别冷,吴哥半夜三更的起来给大棚加温。有一晚上,温度计掉到了零下五度,吴哥急得团团转,最后把家里的棉被都搬到大棚去了。
“闺女说了,草莓冻坏了,就等于钱冻坏了。”吴哥跟我解释。
小芳在网上弄了个啥”公众号”,天天发草莓的照片。我不懂那些新鲜玩意儿,但看着吴家院子里一天天地变化,心里也好奇起来。
原本破旧的屋子刷上了白漆,门窗换成了木格子的,看起来古色古香。院子里铺上了石板路,两旁种满了花草。就连那口老水井,也被小芳装点成了”古井观景点”,井口上方架着一个小木棚,写着”吉祥如意”四个大字。
吴嫂看着家里的变化,每天都笑得合不拢嘴。
“闺女真有出息,”吴嫂逢人就夸,“说变就变,一点不含糊。”
然而第一年的收成并不怎么样。
大棚里的草莓是结了不少,可来采摘的人屈指可数。小芳在网上宣传了好久,却没多少人来。
村长家的儿子嘲笑道:“就说嘛,谁大老远跑来摘几颗草莓?”
我看着小芳的脸色一天天难看起来,心里也替她着急。草莓眼看熟了采不完,最后只能贱卖给镇上的水果商。本来许诺吴哥的一年十几万,怕是连本钱都收不回。
那年夏天,小芳在院子里坐了一整夜。我起来上厕所,看见她借着月光翻看一本笔记本,一会儿写几笔,一会儿划掉几行。
临近中秋,小芳突然从镇上拉回来一车鸡苗,在后院腾出地方搭了个新鸡舍。
“闺女,不是说鸡舍不卫生吗?”吴哥不解地问。
“爸,这不一样,这是散养土鸡,有机的。”小芳解释道,“咱们这边山上的鸡,吃野草野虫,肉质特别好,城里人特喜欢这个。”
接着,小芳又在自家地里圈出一块,种上了各种蔬菜,不打农药,不施化肥,全用农家肥。
“有机蔬菜,”她说,“以后农家乐餐桌上的菜,都是自家地里现摘的。”
第二年开春,小芳在网上发了个新消息:青山绿水农家乐周末体验营——采摘草莓,品尝土鸡,带走有机蔬菜。
这回真有人来了。
一辆辆小汽车开进村里,城里人带着孩子,穿着光鲜亮丽,拍照、摘草莓、抓泥鳅、抱小鸡……欢声笑语传遍了吴家的院子。
吴嫂被请来掌勺,她做的红烧肉、清蒸鱼、爆炒田螺,那叫一个香。城里人吃得赞不绝口,连盘底都舔得干干净净。
“阿姨,您这手艺,开餐馆能赚大钱啊!”一个戴眼镜的城里人竖起大拇指。
吴嫂憨厚地笑着,“做了一辈子饭,没想到还能值钱。”
我被小芳请去当向导,带着城里人上山采野菜、捡蘑菇。那些平时我们看都不看一眼的东西,在城里人眼里简直就是宝贝。
“这是蒲公英啊!能泡茶的!”
“哇,野生的马兰头!超级健康的!”
我听得一头雾水,但看着他们兴高采烈的样子,也跟着高兴起来。
每到周末,吴家的院子里就热闹非凡。小芳还在网上弄了个什么”直播”,拿着手机对着院子里的一草一木说个不停,时不时还有红包飘过来。
“这就是钱啊?”吴哥盯着手机屏幕上的数字,不敢相信。
小芳笑道:“爸,这才哪到哪,以后的日子还长着呢。”
日子一天天过去,吴家的”青山绿水农家乐”在网上越来越有名气。小芳又建了两个大棚,一个种草莓,一个种反季节蔬菜。后院的鸡舍扩大了一倍,还新添了鸭子和鹅。
每到节假日,村里的停车场都停满了城里人的车。李村长家的餐馆也跟着沾了光,生意兴隆起来。
最让人惊讶的是,小芳居然带动了周围几户人家一起干。王婶家的腌菜、李大爷的蜂蜜、张奶奶的手工艺品……都摆在了农家乐的展示区,让游客挑选购买。
“分成,”小芳说,“大家一起富。”
我家的那堵院墙,在去年秋天刷上了新漆。不是我刷的,是小芳请人来弄的。那人还在墙上画了幅田园风光图,远远看去,像是一幅活的画卷。
“王叔,这样好看。”小芳满意地看着墙画,“您看,就是这个范儿。”
我点点头,有些不好意思。其实前些日子我还在心里嘀咕她太爱干净,看不起咱农村人,如今想想真是我小气了。
前几天,县电视台来采访小芳,说她是”返乡创业青年典范”。小芳站在摄像机前侃侃而谈,身后是硕果累累的草莓大棚和绿意盎然的菜园。
“返乡创业最大的优势就是熟悉本地资源,”小芳说,“我们村有好山好水好空气,这些都是宝贵的财富。”
采访完,记者走后,小芳一个人坐在院子里的石凳上,望着远处的山发呆。我端着茶杯过去,递给她一杯,“累了吧?”
小芳接过茶,笑笑:“王叔,其实刚回来那会儿,我一度很后悔。”
“怎么?”
“觉得家里太破旧了,什么都不顺眼,甚至想过重新回城里找工作。”小芳抿了一口茶,“有天夜里,我听见爸妈在聊天,爸说:‘闺女回来好啊,家里亮堂了。’”
小芳眼圈有些红,“就是那一刻,我决定一定要在这里闯出一番天地。”
我拍拍她的肩膀,不知道该说什么好。
如今,吴家的老屋已经大变样了。小芳没有强求父母搬进新房,而是把老屋重新修缮了一番,保留了老房子的骨架和布局,但内部设施全都更新了。
“游客喜欢这种原汁原味的乡村风格,”她解释道,“这比盖个城里样式的洋房有价值多了。”
吴哥吴嫂终于明白了闺女的心思,脸上的笑容越来越多。尤其是每月结账的时候,看着那一沓沓的钞票,吴哥的眼睛都眯成了一条缝。
“闺女,爸妈这辈子没想到能赚这么多钱。”
小芳摸摸爸爸的脑袋,“爸,才刚开始呢。”
最近,小芳在张罗着扩建农家乐,准备盖几间特色民宿。听说县里还有意向把咱村打造成旅游示范村,修一条旅游专线公路直通县城。
村里人都说,吴家闺女真有本事,把个穷山村都带活了。
每天傍晚,我都能看到小芳站在院子里,望着夕阳下的田野,脸上带着满足的笑容。那个刚回来时嫌弃家中破旧的女孩,如今已经成了村里的致富带头人。
而我们这个小山村,也因为她的到来,焕发出了新的生机。
昨天午后,我又听见院子里传来小芳的笑声。探头一看,原来是县里的领导来考察,要把她的创业经验推广到全县。
小芳站在那群西装革履的领导中间,穿着朴素的衬衫和牛仔裤,自信地讲解着她的创业故事。阳光照在她的脸上,映出一层淡淡的光晕。
那一刻,我忽然想起小芳刚回村时说的一句话:
“这儿是我的根,我要让它开花结果。”
如今,花开了,果也结了。
来源:白开水聊八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