味精是“害人精”,吃得越多癌来越快?真相颠覆认知

360影视 国产动漫 2025-03-20 10:48 4

摘要:参考文献:1. 《中国食品安全标准汇编(2023版)》,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2023年2. 《食品添加剂与健康》,人民卫生出版社,2022年

参考文献:

1. 《中国食品安全标准汇编(2023版)》,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2023年

2. 《食品添加剂与健康》,人民卫生出版社,2022年

人到中年,桌上的饭菜,一口口吃的是味道,咽下去的是健康。

你说吃顿饭图啥?无非是色香味俱全,胃里舒服,心里满足。

可最近风声鹤唳,饭桌上多了个“嫌疑人”——味精

有的人一听这俩字就皱眉头,仿佛碰不得、吃不得,甚至有人信誓旦旦地说:“味精吃多了,癌症找上门。”

真的假的?味精真是“害人精”吗?这玩意儿吃了真会加速癌细胞的扩散?别急,今天就给大家掰扯掰扯。

有些人一听“食品添加剂”这四个字,心里就打鼓,仿佛所有带“剂”的东西,都是有毒的。

味精的主要成分是谷氨酸钠(MonosodiumGlutamate,简称MSG),它本质上就是一种氨基酸盐,在体内可以转化为谷氨酸,而谷氨酸本来就是人体蛋白质的组成部分。

换句话说,你每天吃的肉、蛋、奶、豆制品里,都含有大量的谷氨酸,比味精多得多。

为什么有人说味精是“致癌元凶”?这主要是因为谣言传播的速度,往往比科学快。

几十年前,有个“中国餐馆综合征”的说法,说吃了加味精的中餐后,会头痛、心悸、口干,甚至有人说会导致癌症。

但后来大量研究都证明,这些症状和味精无关,甚至很多研究对象对“是否吃了味精”根本没概念,完全是心理作用。

世界卫生组织(WHO)、联合国粮农组织(FAO)、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FDA)等多个权威机构,都明确表示,味精在正常摄入量下是安全的,不会致癌。

别一听“味精”就谈虎色变,真相往往比谣言更朴素。

虽然味精本身不致癌,但凡事都讲究个“过犹不及”。

过量摄入味精,确实可能带来一些健康隐患,但这和致癌是两回事。

1.高钠摄入风险

味精含有钠,虽然比食盐的钠含量低得多,但如果长期大量食用,还是会增加高血压的风险。

尤其是那些本身钠摄入就超标的人,味精再多吃点,血压蹭蹭往上窜,心脑血管可受不住

2.“鲜味依赖症”

现代人吃惯了重口味,清淡的食物反倒吃不惯了。

味精让人产生鲜味依赖,时间长了,味觉变得越来越“钝”,吃啥都觉得寡淡无味,最后只能靠更重口的调料来刺激味蕾,形成恶性循环。

3.部分人群的不适反应

有些人对味精比较敏感,吃多了可能会觉得口干、头晕,甚至出现心悸。

这类人群最好控制味精的摄入,避免不必要的不适。

适量吃味精是没问题的,关键在于“量”

就像喝酒,适量小酌怡情,喝多了伤身,味精也是这个道理。

关于味精和癌症的关系,科学界做过不少研究,目前没有确凿证据表明“吃味精会致癌”。

但为什么这个谣言一直传个不停呢?

1.加工食品的锅

很多人吃味精的也吃了大量的加工食品,而加工食品中添加的东西可不止味精,还有防腐剂、色素、反式脂肪等。

这些才是被研究认为可能增加癌症风险的因素,但人们往往把锅甩给了味精。

2.味精的“化学”形象

说实话,味精这名字听起来就不太“健康”——“精”这个字,让人想到“精炼”、“化学合成”,好像很不天然。

但味精最早是从海带里提取的,跟你吃的海鲜、豆制品里的谷氨酸没啥区别。

只是换了个模样,就被扣上了“有害”的帽子。

3.“味精焦化致癌”误解

还有人说,味精遇高温会变成焦谷氨酸钠,进而致癌。

这话听着有道理,但真相是:焦谷氨酸钠并没有明确的致癌证据,而且你炒菜时的温度,远远达不到让味精彻底“变身”的程度。

1.掌握量

世卫组织建议,每人每天摄入的谷氨酸钠不超过30毫克/千克体重

换算一下,一个60公斤的成年人,每天吃1.8克味精是安全的。

普通家庭做菜,一天的味精摄入量远远达不到这个水平,所以没必要杞人忧天。

2.避免高温炒味精

味精不耐高温,超过120℃会分解,影响鲜味。

炒菜时别一开始就撒味精,最好等菜快熟了,再撒一点,这样既能保证鲜味,又不会产生不必要的化学变化。

3.搭配天然鲜味食材

如果实在担心味精,可以多用天然食材提鲜,比如蘑菇、海带、番茄、洋葱、鸡汤等,这些食物里都含有天然的谷氨酸,足以让菜肴鲜美可口。

说到底,味精不是毒药,适量吃没问题

真正需要警惕的,是高盐、高油、高糖、加工食品堆积的饮食习惯,而不是一小勺味精。

健康这事儿,讲究的是长期积累,而不是“吃了啥就立刻得癌”。

少听谣言,多看科学,吃饭吃得明白,活得才能舒坦。

来源:普外科樊医师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