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钾肥是氮磷钾三大肥料中唯一有赖大量进口的品种,对外依存度在50%左右,作为农业生产的刚需,其供应和价格波动紧密关系粮食安全。当前,国内钾肥价格上涨,国际钾肥寡头高度垄断,地缘政治风险加剧,我国钾肥保供稳价面临挑战。加快境外钾盐基地建设、完善政策支持体系已成为当
钾肥是氮磷钾三大肥料中唯一有赖大量进口的品种,对外依存度在50%左右,作为农业生产的刚需,其供应和价格波动紧密关系粮食安全。当前,国内钾肥价格上涨,国际钾肥寡头高度垄断,地缘政治风险加剧,我国钾肥保供稳价面临挑战。加快境外钾盐基地建设、完善政策支持体系已成为当务之急。本文综合分析展望我国现行及未来钾肥供应格局,呼吁政策上通过给予中资境外钾肥生产企业钾肥进口资质、建立动态储备制度、推行金融优惠政策等方式大力扶持境外钾盐生产基地建设,鼓励境外发展的中资企业反哺国内销售。
2025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稳定粮食播种面积,主攻单产和品质提升。钾肥是保证农业生产的刚需,也是农作物三大元素肥料中唯一不能自给的化肥。钾肥的供应是否跟得上,价格是否稳得住,对保障粮食安全至关重要。
2025年初至今,国内市场钾肥价格持续拉涨,春节过后涨幅尤为迅猛,引起了各方对粮食安全的关注。对此,中国无机盐工业协会发布春耕钾肥“保供稳价”倡议书,呼吁各方共同努力,确保春耕钾肥供应稳定、价格平稳;盐湖股份、藏格矿业等国内大型钾肥生产企业深入贯彻《国家发展改革委关于做好2025年春耕及全年化肥保供稳价工作的通知》,提前实现钾肥生产线复工复产;国内主要钾肥进口商也积极响应,加大对国内市场的投放力度。
近日,国家化肥商业储备(钾肥)集中投放,接连竞拍抛储,初步抑制钾肥涨价势头,展示出国家对于化肥保供的强大决心。在有力的宏观调控之下,政策端和市场端齐发力,钾肥价格当前已处于相对企稳态势。
但是,长期来看,我国钾肥保供稳价仍存隐患。
钾肥供应存在结构性矛盾
全球钾盐资源丰富,但分布极不均衡、高度垄断。根据美国地质调查局(USGS)数据,2023年,加拿大、白俄罗斯、俄罗斯的钾盐储量约占全球的70%,加拿大Nutrien、白俄罗斯钾肥公司(BPC)、俄罗斯乌拉尔钾肥公司(Uralkali)、美国美盛公司(Mosaic)四家巨头瓜分全球产量的67%。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钾肥消费国,占全球消费量的25%,而钾盐资源储量整体不足,仅占世界钾盐储量的5%,与消费量形成巨大反差。因此,国际市场进口成为我国钾肥供应的重要补充。
长期以来,我国氯化钾进口依赖度始终在50%左右,2023年这一比例上升至63%,2024年更是进一步攀升至72%。加拿大、白俄罗斯、俄罗斯是我国钾肥进口的主要来源,虽然比例每年各有不同,但三国对中国的钾肥供应量在进口总量中常年占比70%以上,2024年这一比例为76%。
刚需一旦被垄断,稳定市场的自主权就会丧失。2022年乌克兰危机爆发后,受西方国家对俄罗斯和白俄罗斯的制裁等影响,我国钾肥价格一度突破5100元/吨。近年来,巴以冲突、红海危机、港口罢工等一系列不确定因素频现,我国钾肥市场波动也愈发剧烈。
2020—2024年我国进口氯化钾数量统计图
数据来源:卓创资讯
今年伊始,BPC减产90万~100万吨、Uralkali关矿维护减产至少70万吨,美国大挥“关税大棒”等消息,在不到三个月的时间里接连挑战钾肥供应链的稳定性。随着全球地缘政治博弈加剧,我们越来越认识到,过度依赖国际钾肥寡头进口来保障我国钾肥供应并非长久之计。
再看国内,稳定的国内生产固然是我国钾肥保供的“压舱石”,但在我国仅仅5%的钾盐储量中,有98%是卤水钾盐。不同于加白俄三国的固体钾盐矿床,液体钾盐矿床品位低、规模小、加工工艺复杂,开采难度很大。
可见,在稳定国内生产、加强国际贸易的基础上,鼓励中资企业境外开发钾资源,拥有属于我国自主的钾肥产能保障成为实现我国钾肥长期保供稳价的关键力量。
境外钾盐基地破解供应困局
从1998年开始,我国就陆续有企业“走出去”,在全球范围内寻找和开发钾资源。几代人前赴后继,目前,中国境外钾肥项目分布在老挝、加拿大、刚果(布)、泰国、埃塞俄比亚、阿根廷、俄罗斯等10余个国家和地区,统计项目30余个。其中,境外老挝钾肥项目扩产计划持续发力,对我国的供应规模逐步扩大,稳定性也持续增强。我国自老挝进口钾肥的数量从2020年的12.78万吨迅猛增长到2024年的207万吨,4年时间内实现了约15倍的增长,在总进口量中的占比也从最初的不足1.5%增长到如今的16%,成为我国钾肥进口的第四大来源国。这一增长态势有效填补了国内钾肥需求缺口,支撑了国内钾肥市场的稳定运行。
2024年我国氯化钾进口来源国统计
数据来源:海关总署统计数据
目前,已经有2家中资企业在老挝生产出优质氯化钾产品并形成规模量产,反哺国内。亚钾国际投资(广州)股份有限公司在老挝甘蒙省持有263.3平方公里的钾盐矿权,氯化钾储量高达10亿吨,目前钾肥产能为200万吨/年,2025年产能有望达到500万吨,远期计划实现700万~1000万吨的产能目标。老挝开元矿业有限公司在老挝甘蒙拥有194.8平方公里钾盐矿权,折氯化钾资源储量超4亿吨,目前钾肥产能100万吨。
亚钾国际老挝厂区
借船出海,我国企业境外寻钾已进入“快车道”。中资企业老挝产能的逐步释放,将源源不断反哺国内市场,有望从根源上解决我国钾肥供应长期依赖进口、供应稳定性不足的问题。
但是,中资企业境外钾盐项目在落地、发展、流通等方面,仍然存在一些“堵点”“卡点”。
呼吁政策支持境外钾盐基地发展
在国内钾肥供应存在结构性矛盾的情况下,境外钾盐基地已然成为构建我国钾肥长效供应保障体系的关键所在。因此,应该大力鼓励并支持这些中资企业反哺本土市场,以此来切实增强国内钾肥供应的稳定性。
首先,要解决在境外已量产的中资钾肥企业反哺国内销售的进口资质问题。针对国际钾肥寡头垄断,我国自2005年开始采用钾肥大合同谈判机制,确定进口钾肥的价格和数量,以增强我国钾肥进口议价能力,维护我国化肥进口权益。
如今,我国境外钾盐基地开花落地,中资企业在老挝目前已形成300万吨级以上规模产能,可以对国内形成有效反哺。而这些企业在反哺过程中,也必须通过具有钾肥进口代理资质的企业,才能进行回国销售,这无疑降低了钾肥供应效率,成本的增加也直接推高了钾肥价格,将境外钾盐基地反哺国内的保供稳价作用大打折扣。
因此,钾肥进口政策也应与时俱进、契合当下。强烈呼吁商务部等相关部门,给予这些境外发展的中资钾肥企业直接的进口配额,简化繁琐流程,降低企业成本,提高进口效率,鼓励这些中资企业加大向国内销售供应钾肥,来提高国内钾肥流通供应量。只要供应量上去了,价格自然就能稳得住,也能形成实质性的保供稳价作用。
此外,我们应该更进一步地认识到,对于我国钾肥来说,境外钾盐基地不仅是产品的补充,更是资源的储备。目前,我国钾肥储备采取的是单一的静态储备模式,通过国储放货来动态调配市场流通货源以稳定价格。但如何评定国储量多少?国储增量是否会增加成本?国储减量是否会削弱平抑市场价格的作用?市场快速变化期间,国储放货和调价节奏是否可以同步快速反应?这些问题的产生也表明,现阶段单一的静态储备模式难以适应市场发展需求且无法从根源上解决问题。
反观境外钾盐基地,资源储量相对丰富,产能规模有望持续提升。因此,建议进一步完善我国钾肥储备模式,增加动态储备保障我国钾肥货源长期稳定。用资源储备、产能储备代替现存的产品储备,支持、鼓励中资企业,特别是民营企业到境外“拿”资源、扩产能,建立动态储备机制,与这些境外钾肥生产基地签订长期稳价(十年均价)定量保供协议,建立长久持续性的资源储备、动态的产能储备的模式。这无疑是一种行之有效且可持续的储备策略,更是保障我国钾肥稳定供应的重要举措,应尽快付诸实践。
目前来看,虽然老挝地区目前的开发情况相对乐观,但这只是“走出去”的企业中的少数,我国多数境外寻钾的企业受制于投资环境、资金和技术等各种因素,几乎都没有形成规模产能,大部分处于建设搁置状态。
因此,国家有关部门应在金融、税收等政策上,充分认识到境外钾盐项目建设的重要性,提高境外钾肥生产企业回国返销的积极性。建议将钾肥纳入国家重点保供物资名录,全力完善供应保障协调机制。依据企业实际产能与产量,给予精准的针对性补贴;对钾肥生产企业实施推进税收优惠政策,切实降低其运营成本,大力吸引社会资本投入。同时,建议金融机构增加设立钾肥专项贴息贷款,为企业在海外发展提供低息、长期的坚实资金支持,助力企业顺利开展产能提升、技术研发等关键项目。
转载请按以下格式注明:
作者:陈馨蕊
编辑:陈然
审核:翟怡婷
监制:吴俊生
来源:农资导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