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编者按三年疫情早已过去,挥之不去的是永久的记忆:恐惧、担心、劳累、不自由。社区工作者、(公安)交警、医务工作者、下沉干部,志愿者……是他(她)们舍小家而顾大家,冲在一线,守护一方平安,让社区成为温暖的家园、幸福的港湾。他(她)们戮力同心、同向同行、众志成城的抗
回忆录
疫情中的真情
编者按 三年疫情早已过去,挥之不去的是永久的记忆:恐惧、担心、劳累、不自由。社区工作者、(公安)交警、医务工作者、下沉干部,志愿者……是他(她)们舍小家而顾大家,冲在一线,守护一方平安,让社区成为温暖的家园、幸福的港湾。他(她)们戮力同心、同向同行、众志成城的抗疫精神,成为中国精神的一部分,致敬礼赞他(她)们,旨在不忘功绩,砥砺前行,同时见证祖国的“稳定”和“发展”。
岁月静好,只是有人为我们守候。回首往事,历历在目,心有余悸,当我们慨叹新时代社会治理能力日益提升和治理体系日益健全的同时,也点赞最美逆行者,承压前行,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人心齐,泰山移”,才有今天的长治久安。平安稳定最大的动力是戮力同心同向,团结拼搏,正因如此,才有无坚不摧、无难不破的好局面,理应把赞歌唱给新时代最可爱的人们。
擦眼镜布 物小情重
三年的疫情,最常用的、必备的生活用品是口罩,经常性的工作是核酸检测。对于我,一个戴眼镜的人,一到天气变冷,由于口罩的影响,造成气流上扬,且在镜片上遇冷液化,极易造成眼镜蒙雾,阻挡清晰地看见实物,也更加深了对疫情的记忆以及对疫情的反感。赵石尧社区“小韩眼镜店”店主见了我深情地说:“你是媒体人,免费赠送擦眼镜布。”物小而情重。
“两个包子”的永恒记忆
在疫情最吃紧的时候,机关干部下沉社区协助社区工作人员做核酸。记得那是一个清晨,社区院子里排起了长队,由于情况紧急,我还没来得及吃早饭,恰遇社区工作人员老康,他和我是高中老同学,老康递给我两个热包子,那种场景下的“风餐露宿”,我永远记着。
“你退后,我先进门”
通过核酸检测,我中心最终还是发现了阳性病例,干部职工恐慌了,我作为分管领导,也很担心。第二天上了班,那个部室没有一个人,清洁工是一位老者,他背上背着大喷雾器,我手里拿着小酒精喷壶,打开门,他很关心地对我说:“你退后,我先进去消杀了,你再进。”我站在门外,对门把手等人员接触点进行消毒,一股感激之情涌上心头。
近在咫尺 绕道回家
那个阶段,坚持“内防传播,外防输入”的原则,大哥送女儿去西安的婆家,在返回的路上(新区高速路口)连人带车被交警拦下,快到半夜了,饥饿的大哥在原地发愁打转,突然,背后有人拍了一下,是一位执勤交警小高递给他一盒饭,吃了那盒饭,大哥绕山路夜行十里路回了家,“早不说,我可以送饭给你。”我抱怨地说。他说:“不想给你打电话,你有失眠现象,不忍心打扰你,很感激那位交警。”
“老人家还健在?”
疫情快要结束了,我在中医院门诊楼里遇到曾经给母亲治疗哮喘的外聘中医专家张大夫,他是一位兼具精通中医理论和极强诊疗技能的名老中医,三年前,他给近八十岁的老母亲开过中药,我见到了他,我说:“感谢你对老母亲的救治。”他惊讶地问我:“老人家还健在?没被疫情带走?”我满是感激地说:“吃了你的药,毛病彻底好转了,还能下地干活。”他让我加了微信,并叮嘱我“有事微信联系,一般下午五点以后可以联系!”
配套人员 •帐篷•方便面
疫情肆虐时,全县设点搭帐篷,一个帐篷里一般有三类人员,下沉的分管领导、公安人员、社区工作者,通常要穿大衣,用火炉或电暖器取暖,早上、中午由所在便民中心(社区)集中送餐;晚上饿了,就是方便面和火腿肠。在寒冬的帐篷里结交的同志情谊,难以忘怀,以后路上见了,总要招手示意。
社区志愿者送蔬菜
在疫情在最吃紧的时候,我所在的赵石尧社区要求密接者居家隔离,我的父母疑与新冠阳性人员接触,社区领导及有关工作人员知情后,派出志愿服务团队,一篮子蔬菜送到老人门上,没敢进门,隔着门喊着:“我们走了,张大爷,自己出来拿吧,好好吃上,才有抵抗力!”是啊,党和国家宁可放缓经济的发展,严防人员车辆的流动,避免病毒的传染与扩散,硬是让部分老年人躲过了疫情,这是何等伟大的民本思想、民生情怀,我们为生在这样的国度而幸福自豪!
随着城镇化的推进,社区的人口越来越多,事情纷繁复杂,功能日益健全,管理上也在不断创新,赵石尧社区在疫情期间重点以“五级五长制”齐抓共管,组建志愿服务队伍以及网格化管理等,使得当时辖区疫情防控扎实有效、社会综治井然有序,受到领导和群众的一致的好评。我们慨叹:社区(村)是最小的行政单位,社区平稳有序,则县域和谐稳定,则国家长治久安。作为社区的一员,永远感恩社区工作人员,无论在何时,他(她)们都很辛苦,遇到困难冲在最前,守护一方平安。
致敬社区工作者,低薪水高付出;致敬(公安)警察,严寒酷暑都有他(她)们的身影;致敬白衣天使,不计个人安危,常与生命赛跑……
他(她)们,过去、现在、将来,一直是群众平安的“守护神”。
来源:府谷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