芳草为媒 沃土生金 江城紫云英花海养眼又养田

360影视 国产动漫 2025-03-21 09:59 4

摘要:长江日报讯“预计最快这个周末,游客就能再次看到紫云英的紫色花海了。”站在长江新区仓埠街道紫薇高标准生态稻田1000亩核心区,紫薇文旅集团旗下农业公司负责人邓中伟弯下腰,从脚边密集的紫云英丛中,将一根“误入”的油菜花连根拔起。

“武汉打好春耕生产第一仗”系列报道1

长江日报讯 “预计最快这个周末,游客就能再次看到紫云英的紫色花海了。”站在长江新区仓埠街道紫薇高标准生态稻田1000亩核心区,紫薇文旅集团旗下农业公司负责人邓中伟弯下腰,从脚边密集的紫云英丛中,将一根“误入”的油菜花连根拔起。

“我们最近在人工清理这些混在紫云英花丛里的零散油菜花,好让紫色花海在观感体验上更为纯粹。”为了更好地迎接这场稻田上的盛大花事,邓中伟和同事们近来一直在为花海做最后的“提纯”工作。

紫云英盛放是花事,也是农事。进入4月后,这些紫云英将悄然谢幕并化作尘泥,成为水稻生长的绝佳绿肥。

紫薇高标准生态稻田里,紫云英花海开放盛况。紫薇都市田园景区资料图

从2023年10月首播紫云英种子“试水”200亩花海稻田,到2024年将紫云英的种植面积扩大到500多亩,再到今年底计划扩大至800亩,秋冬季种植紫云英的“绿肥轮作”模式,已经让紫薇高标准生态稻田尝到了甜头,打造出“武湖”品质稻米,“花海经济”兼具观赏价值与农业生产效能,成为农文旅融合的有效探索。

传统绿肥造就春日盛景

3月17日上午,春日温暖的阳光下,紫薇高标准生态稻田核心区里,大片绿意盎然的紫云英中,已经有零散的紫色小花抢先开放,方正的稻田边,还配栽了月季、桃花……

“去年紫云英开花的时候,田垄上全都是人,特别是年轻情侣,很喜欢这样的紫色花海。”邓中伟笑着说,今年,公司在稻田边种上了整齐的花卉苗木,“丰富造景,这样观赏会更有层次”。

据了解,紫薇高标准生态稻田项目承担着省、市级良种良法配套,新品种新技术实验、推广等任务,绿肥示范推广就是其中一项。2023年底,该项目开始推广种植紫云英绿肥,提高耕地质量,保障粮食安全。“单纯追求水稻的亩产量并非我们的目标,我们更愿意尝试在生态农田上种出绿色农产品,探索实现农文旅融合的新路径,创造高附加值。”邓中伟说。

3月17日,紫薇高标准生态稻田核心区里,已经有紫云英抢先开花。刘帅 摄

紫云英,又被称为“红花草”,每年2—6月开花,3—7月结果,其花朵紫里透红,不仅是中国主要蜜源植物之一,作为绿肥作物还田后,还能有效为土壤补充有机质,可以实现农作物产量和品质的双提升。

生态种植打造品牌增效益

在冬闲田播撒紫云英种子,任其自然生长,待来年春耕时翻入土中恢复地力,是中国传统农耕的一大良法。然而,随着化肥的广泛使用,冬季的田地中要么种植冬季作物,要么彻底闲置以节省成本,紫云英的身影渐渐淡去。近年来,田地过度依赖化肥的弊端逐渐显现:土壤肥力下降、板结,病虫害增多,农作物产量、质量双双下降……对此,邓中伟深有体会,“化肥用得多,尤其是氮肥,让病虫害更高”。此时,紫云英重回农业工作者的视野。

2023年10月下旬,赶在水稻正式收割的前一周,邓中伟安排飞手在200亩田中播撒了紫云英种子。在水稻收割后,再进行翻耕、开沟、覆盖等农机作业,甚至还进行了人工除草。为了让紫云英形成花海规模,紫薇文旅集团投入颇大。“如果将种子、农机、人工加起来,仅种植紫云英一项,成本就在300元/亩以上。”但邓中伟依然觉得这笔投入很值,“一是实现了农文旅融合,成功地引来了客流,让稻田更具人气;二是紫云英本身就可以减肥增效。”

邓中伟介绍:“紫云英花谢了以后,是紫云英鲜草翻压回田的关键期,鲜草翻压后要及时灌水,发酵半个月,有利于鲜草腐烂和养分的转化。最后是旋耕、平田,到5月底再下中稻种子。”

邓中伟粗略算过一笔账,种植紫云英后,每年可以减少两次复合肥的使用,施肥次数总共仅需三四次。在种植了紫云英的稻田中,公司种植了鄂湘2号高端长粒米种,亩产达到八九百斤,收获的稻米被加工包装打造出“武湖”品牌生态大米,“为了更大程度保留米粒营养,稻米加工过程中没有进行抛光,所以米粒发黄不算好看,但口感醇甘,重金属含量低”,目前“武湖”大米销售情况良好,“5斤和10斤两种包装很畅销”。

紫云英的根系发达,可以缓解土壤板结的情况,回田后还能增加土壤的有机质含量。刘帅 摄

紫云英见证农业绿色发展

紫薇都市农业选择利用紫云英进行生态种植并不是偶然,近年来,这样的紫色“花海稻田”已经在武汉各新城区次第绽放。

东西湖区农业农村局农业发展科工作人员和世玉介绍,早在2021年,东西湖区柏泉、新沟镇街道就开始试水紫云英“绿肥轮作”模式,目前两个街道的紫云英种植总面积已达到2200多亩。“种植紫云英后,减少了一次有机肥的用量,基肥已经完全不用了,农田地力一年更比一年好。”和世玉说。

“绿肥肥田,从原理和技术上来说,并不高深复杂,这种传统的生态种植模式非常值得推广。”东西湖区农业农村局农业技术推广中心负责人黎兰献表示,“使用在冬闲田中播撒紫云英种子、翻土等一系列手段来恢复地力的案例越来越多,表示农业工作者的养地意识在增强,是绿色发展理念的一种进步。”

武汉历山书院院长姚洪磊博士对紫云英肥田的方式非常推崇,常年致力于传统文化交流、推广、普及的姚洪磊认为,随着消费者对农产品安全和品质的关注,取法传统农耕、崇尚自然农法是具有现实意义的。站在消费者的角度,在有了量的保证后,就需要更多关注食用健康,有“质”的追求,“以我为例,哪怕价格高一些,也会偏向于购买采用生态种植方式的健康农产品”。

湖北省农业科学院植保土肥研究所副研究员徐大兵博士表示,“从操作上来讲,使用紫云英的绿肥轮作方式培肥土壤、增加有机质,比使用有机肥更简单”。他认为,高强度种植、透支地力的情形广泛出现后,产生了推广绿肥轮作的契机,“但改良土壤并非一朝一夕,发展可持续性耕作,需要一个循序渐进的长期过程”。

紫薇文旅集团相关负责人表示,紫薇高标准生态稻田将继续探索“稻田+”产业模式,以“大米的一生”为主题,以寓教于乐的方式开展研学科普活动,推进“农业+旅游研学”深度融合,拟成立紫云英产业研究院,建设稻田观赏景观带,更好地打造华中地区首个水稻公园。(刘帅 胡利明 陈荟艺 金梦梅)

来源:长江严选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