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又敲定了一年广交会的展位,今年我们公司还是继续参展春交会。遥想第一次去广交会,已经是十几年前的事情了。这些年除了疫情期间,基本每一届我都会去。
去广交会你觉得最重要的工作是什么?对这些年的参展效果是怎样一个评价呢?
又敲定了一年广交会的展位,今年我们公司还是继续参展春交会。遥想第一次去广交会,已经是十几年前的事情了。这些年除了疫情期间,基本每一届我都会去。
我和不少老伙计都见证过广交会的辉煌,早十年那确实是欧美买家的天下,也有不少人真的能在展会现场签下来单子,可以说参展的性价比极高。
这几年也不能说买家少了,只是传统意义上的“优质买家”少了。
举个例子,我还记得最早的时候,我摊位上来了印度买家,我都提不起劲的,有跟他讨价还价的功夫还不如我请他去别家展位看看,我再接待个欧美的。
但是现在越来越多的买家来自于亚非拉国家,我朋友劝我说“黑猫白猫能下订单就是好猫”。
所以对于这个“中国外贸第一展”,我现在的感情有些复杂,把我的相关思考都写下来,也欢迎大家一起讨论。
首先一个是关于参加广交会的“性价比”。
这两年外贸行业很卷,哪哪都在提降本增效,市场营销费用就这么多,投这里就要减那里,这笔钱我为什么不加投给平台呢?为什么不放在海外展会呢?这些都需要做决策,尤其是广交会,懂的都懂。
那就要具体看广交会能给我带来什么。现在我已经不指望能展会现场拿到多少优质线索了,毕竟我的同行们都在这里,客户他逛一逛,名片画册都能收一兜子,指不定还有就近拉他去看厂的。
从买家类型来看,你别看他们都挂个蓝带子,但是专业、不专业的差距很大,去年我甚至发现有国外大学生背个书包组队进来,也有推着婴儿车拖家带口的,像逛街一样在这边逛。
我没跟他们聊过,不好绝对地说他们就不是好客户,但是不得不承认,通过展会享受信息差、高效成单的时代,已经过去了。
现在参展广交会,更多是出于品牌上的、信任度方面的考虑。
从给客户发邀请函开始,到展会期间在展位搞直播也好、发社交媒体也好、发公司新闻也好,都是为了展示公司的实力,取得公司的信任。毕竟对于很多买家来说,他们还是非常认可广交会的牌子的,也知道能进来参展的企业,都是全中国比较好的了。
从这个角度考虑,我不敢轻易说以后不来了,毕竟老客户可能要问,公司今年是怎么了,为什么不参加广交会了。
第二个迷思是有关行业的。
我是参展第一期的,这几年一有空,我也会去别的馆转悠一下。一个明显的感觉是,风口上的几个馆人满为患,比如汽配、新能源、小家电这些,但有些就门庭冷落,不管什么时段过去人都不算很多。
这几年也明显感觉到,选对行业、产品,比努力更重要。
对于很多老外贸来说,换行业并不是那么简单的事,自己沉淀的经验知识、供应链、买家资源都在这个行业,换一个赛道需要下很大的决心。而这种决心我至今都没有勇气去下定。
只能说如果再来一次,在无法预知哪些行业能够起飞的情况下,我会选择更小众、更刚需、客户更封闭的赛道。
是的,你没看错,是“封闭”。
我有个朋友,一开始入行机缘巧合,做一款超级小众但是几十年都有刚需的产品(跟当地市场的文化相关,能做这款产品的中国厂商大把,但是关注到买家这个需求的甚少,因为不了解客户那里竟然还有这种文化传统)。
他哪怕是疫情期间都没有缺过订单,而且客户是父传子,子再往下传,客户也很封闭,基本不换供应商,而且还会给他介绍新客户。
所以他做外贸真的是很轻松,这么多年着实让人羡慕。当然这与他平日的积累分不开关系,看到他出国时那种深入当地市场钻研需求的努力,在国内拼命磨产品的专注,我从不认为这份机缘是上天专门砸给他的金蛋。
扯远了,这里其实想要讨论的是:一个不温不火的行业,是不是更应该把有限的推广资源投入在专业展会上,而非广交会这类型的综合贸易展呢?
欢迎大家给我一些建议。
如果你们去广交会,觉得最重要的工作是什么?或者对这些年的参展效果是怎样一个评价呢?
来源:MIC外贸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