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顾名思义指的是由于各种原因导致的晚上睡觉中断或醒来好多次。与只持续几秒,自己可能并不记得的短暂“微唤醒”相比,“碎片化睡眠” 的特点是自己能非常明确地意识到“醒了”,且醒来后都要再次费劲地入睡。
转自:防城港发布
今年3月21日是
第25个世界睡眠日
今年的主题是
“健康睡眠 优先之选”
睡个好觉
大家都知道是健康的要素之一
但是一夜好眠在现在谈何容易
好不容易睡着
又无缘无故醒了
醒了还接不上觉
一整晚睡得断断续续的
明明睡了又感觉没睡好
……
这其实就是
碎片化睡眠
1
什么是“碎片化睡眠”
顾名思义指的是由于各种原因导致的晚上睡觉中断或醒来好多次。与只持续几秒,自己可能并不记得的短暂“微唤醒”相比,“碎片化睡眠” 的特点是自己能非常明确地意识到“醒了”,且醒来后都要再次费劲地入睡。
“碎片化睡眠”不能算作是睡眠障碍,但它可以是很多睡眠障碍的特征或者表现形式之一,所以不能简单粗暴地把“碎片化睡眠”等同于睡眠障碍、认为它是一种疾病。
2
长期“碎片化睡眠”有哪些危害
1.心血管系统
可以增加交感神经活性,交感神经的持续激活会引起血管收缩,增加心脏的负担,从而导致高血压、冠心病、心律失常等发生风险显著升高。
2.内分泌系统
可能让身体发生代谢紊乱,导致糖脂代谢异常,增加患高血糖或高血脂的风险,进而增加代谢综合征的发生风险。
3.免疫系统
会激活免疫系统从而产生促炎因子,另一方面也会导致免疫相关蛋白合成减少,以上两种原因均可能削弱身体抵抗细菌和病毒的能力,增加出现感染性疾病或肿瘤性疾病的风险。
4.大脑功能
会导致出现白天嗜睡、记忆力下降、注意力不集中等认知功能下降的表现,同时也会影响对白天学习和记忆信息的巩固。研究发现,海马体容积是记忆功能的一个重要标志,较差的睡眠质量会导致海马体容积减少,进而影响记忆功能。除此之外,还会增加罹患老年痴呆的风险。
5.心理健康
长期的夜间频繁醒来会导致睡眠质量持续恶化,可能会引起抑郁和焦虑的情绪,这些情绪又可能会进一步加重“碎片化睡眠”,形成恶性循环。
3
如何改善睡眠质量
形成“碎片化睡眠”既与个体基因、年龄以及基础性疾病相关,也与人们的生活习惯密不可分。长时间看手机、熬夜、缺乏运动等不良生活习惯,都可能加剧“碎片化睡眠”的情况。
改善“碎片化睡眠”可以:
1.养成规律作息时间
按时睡觉、起床,形成稳定的生物钟。
2.避免睡前长时间看手机
手机屏幕发出的蓝光会影响人体褪黑素的分泌,进而影响睡眠质量。
3.睡前避免喝咖啡、喝酒
咖啡、酒等刺激性饮料或辛辣食物会干扰睡眠。
4.坚持运动
运动不仅可以提高身体素质,还有助于改善睡眠质量。
5.放松心情避免焦虑
学会放松心情、解压,减少焦虑和紧张情绪,也是改善睡眠的重要途径。
第二天补觉有用吗?
虽然补觉能够在一定程度上缓解睡眠不足的影响,但是不能逆转经常性睡眠不足可能带来的代谢失调和健康风险。所以,是不是一定需要补觉、补多久的觉还是要根据自己的情况来。
每个人的睡眠需求时长是不同的,以往大家觉得一天要睡够8小时才行,但随着相关研究越来越多,发现每个人的睡眠需求时长是不一样的,有的人睡七八个小时才够,但也有的人睡五六个小时就精神抖擞,所以有的人即使出现了碎片化睡眠,但整体睡眠时长是足够,第二天不需要补觉也很精神。
补觉如果没有把握好度,反而可能导致第二天晚上失眠。尤其一睡就是一下午,到了晚上该睡的时候毫无困意,又让第三天背上了睡不够的账。
来源:新浪财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