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文旅产业已成为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支柱。随着“新质生产力”概念的提出与实践,以科技创新为核心的新型生产力形态正在重塑文旅行业的生态格局,催生出一系列新业态、新模式和新场景。文旅与新质生产力的深度融合,不仅为传统文化资源注入活力,更通过技术赋能、业态创新和消
文旅产业已成为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支柱。随着“新质生产力”概念的提出与实践,以科技创新为核心的新型生产力形态正在重塑文旅行业的生态格局,催生出一系列新业态、新模式和新场景。文旅与新质生产力的深度融合,不仅为传统文化资源注入活力,更通过技术赋能、业态创新和消费升级,开启了“文化+科技+体验”的全新发展路径。
01 科技赋能:打破时空界限,激活文化IP
新质生产力的核心在于科技创新,而文旅产业正通过人工智能、虚拟现实、区块链等技术的深度应用,打破文化传承与传播的时空局限。例如,敦煌壁画的数字修复、圆明园的数字孪生项目,以及西安打造的“山河诗长安”AR光影秀,均通过数字化手段让文化遗产“活起来”,赋予游客沉浸式的文化体验。
中国旅游研究院与所见所得传媒集团合作,利用AI与3D技术活化景区文化IP,如千年古迹与民俗村落的数字化呈现,使游客能够“可触可感”地体验在地文化,甚至通过虚拟导览优化游览流程。这种技术驱动的创新不仅降低了运营成本,还通过新媒体矩阵和网红合作实现精准引流,推动小众景点成为网红打卡地。
02 业态创新:跨界融合催生新增长点
新质生产力推动文旅业态从单一观光向多元融合转型。例如,低空观光、海洋旅游、沉浸式夜游等新业态的涌现,为文旅产业开辟了“生产—消费”双向互动的新模式。山西通过打造“晋享民俗冬趣山西”冬季品牌,结合冰雪旅游与民俗活动,构建了“文旅+百业”的产业矩阵。
此外,文化与科技、消费、教育的跨界融合也催生了新场景。国产游戏《黑神话:悟空》通过高度还原古建筑场景,引发“跟着悟空游山西”的文旅热潮,展现了IP经济与文旅联动的潜力。西安的“非遗+商场+街区”模式,将传统非遗与国潮消费结合,通过直播带货和沉浸式市集,实现非遗产品的价值转化。
03 消费升级:从“流量驱动”到“体验为王”
新质生产力推动文旅消费向个性化、体验化方向升级。2025年,消费者更注重情感价值与圈层认同,例如国漫电影《哪吒2》的爆火带动衍生产品开发,折射出“情绪消费”的崛起。西安通过“文化+场景+科技”融合,打造非遗体验、智慧导览、数字文旅空间,春节期间吸引游客超1600万人次。
政策层面,优化休假制度与完善入境游服务等措施,进一步释放了消费潜力。文化和旅游部部长孙业礼指出,文旅消费“几乎没有增长天花板”,需通过基础设施完善和营商环境优化,持续扩大市场空间。
04 乡村振兴:文旅融合助力共同富裕
新质生产力在乡村振兴中同样发挥关键作用。通过“文化+科技+旅游”模式,乡村非遗市集、古建游等场景被激活,形成“乡愁经济”与“创意农业”的共生发展。例如,“村BA”“村超”等群众性活动不仅提升乡村文化软实力,还带动农民增收与区域经济转型。山西通过建设三个一号旅游公路沿线的特色乡村驿站,推动乡村旅游标准化与品牌化,助力乡村振兴与文旅产业协同发展。
05 国际交流:提升文化影响力与竞争力
在“十四五”收官阶段,文旅产业的国际化步伐加快。通过国际赛事、影视合拍、数字平台传播等途径,中国文化正以更开放的姿态走向世界。例如,“China Travel”海外走红、亚冬会开幕式惊艳全球,展现了文旅外交的软实力。
新质生产力与文旅产业的深度融合,不仅是技术革命下的产业升级,更是文化自信与创新驱动的时代命题。从西安的“科技赋能非遗”到山西的“六维聚力”,从《黑神话:悟空》的文化输出到入境服务的精细化改革,中国文旅产业正以“小齿轮带动大转型”的姿态,迈向高质量发展的新阶段。未来,随着“十五五”规划的谋划与实施,文旅产业将继续以新质生产力为引擎,书写“诗与远方”的崭新篇章。
来源:中红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