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1963年,初中毕业的他,因为老家没有招工机会,又不想闲在家里白吃饭,就跑去给一些单位当临时工。秋天到地里帮着把收获的萝卜、白菜装车运走。冬天戴着红袖标,拿着红绿小旗,在十字路口管理交通。工作轻松,赚钱也不少。到了夏天,口袋里有了钱的董老,想出去看看外面的世界
董老,叫董凤海,是1964年4月从肇东招到油田的学徒工。说到他和大庆的缘分,还真有点故事可说。
老会战董凤海
1963年,初中毕业的他,因为老家没有招工机会,又不想闲在家里白吃饭,就跑去给一些单位当临时工。秋天到地里帮着把收获的萝卜、白菜装车运走。冬天戴着红袖标,拿着红绿小旗,在十字路口管理交通。工作轻松,赚钱也不少。到了夏天,口袋里有了钱的董老,想出去看看外面的世界,就辞别了父母,搭上可以逃票的市郊闷罐车,一路向西,投奔居住在萨尔图的亲属……
油缘未尽
这是董老第一次踏上这片土地。亲属家住在当时非常繁华的铁西。
董老说:“跳下闷罐车,火车站只有铁东有个不大的出站口,铁西这侧什么阻挡都没有。当时,穿越铁路的天桥,还没有搭建,行人要踏着与铁轨垂直摆放的枕木进入铁西。
“当年的铁西,像赶集一样热闹,有旅店、商店、饭馆,有唱二人转的剧场,刚刚建设的铁西电影院还在施工中。
“卖菜、卖肉的商贩,都聚集在一条主街之上,卖货的吆喝声此起彼伏,整条街烟熏火燎的,黑气腾腾。亲属说,这条街上的商户铺面都烧原油,随烟飘出的油灰,不但熏黑了周围的墙体,就连散养的鸡鸭鹅狗都是清一色的黑。
“大街上买东西的人自然也不少,整条大街上,人来人往,相当红火。其中有许多穿着一样工服的人,来此购买一些日用百货。听亲属讲,这些都是参加会战的工人。
“会战?搞不清是个啥,但我当时还是个十几岁的孩子,爱凑热闹,除了逛街,也偶尔跑到附近的井场上,去看看会战工人们都干些什么。在那儿,给我的第一印象是井场的四周比我想象的要干净,工人在钻台上推着超大的管钳,你来我往,非常帅气,这让我对他们的工作生出几分羡慕。
“没想到机遇,那么快就降临到我的头上。我从萨尔图回到老家不久,大庆油田来肇东招工的消息就随之而来了……”
艰难困苦
因为在萨尔图走过一遭,所以,董老对工作人员口中的“艰苦”,不以为然。
董老说:“我去过萨尔图,到过整洁的井场,看见过一个个穿着帅气的杠杠服的石油工人,就没瞅见过艰苦在哪儿,我当时认为,他们有点儿夸大其词,是对那些前来应招的意志薄弱者的一种考验。
“当我真正踏上大庆这块土地,将要成为拿着铁饭碗的正式工人时,那种兴奋溢于言表。然而,供电指挥部的宁指挥在欢迎大会上,再次提到艰苦时,我疑惑了。我想,如果说在老家招工时,说艰苦,是要吓退一些二思思的报名者,保证招到优秀肯干的学徒工。那我们都来了,还说艰苦,这是为什么呢?
“不久之后,领导口中的艰苦,终于扑面而来了。
“有一天,领导给每个徒工发了一把大板锹,然后拉到萨尔图火车站沙石线上,往大卡车上装沙子、装石子、装立石,跟着车一车车装了卸,卸了再装,累得直不起腰。小伙子们没白天、没晚上地干了一天,司机也没有叫停的意思,直到半夜,司机犯困了,才算‘鸣金收兵’。
“回到宿舍的我们,连衣服都没脱,倒头就睡熟了。这样的活儿,不是一天两天,而是一干就三个月。累不累?当然累。但是看着伙伴们咬紧牙关拼命地干,自己哪能落下。就这么你追我赶,把我们这些没干过啥活的年轻人练得筋骨强健,胃口大开……”
舍己利人
虽然董老这批徒工来到油田时,粮食供应紧张的情况已经缓解,但缓解并不等于放开量地吃,每人每天还是有固定的粮食定量的。这对于当年有着“无底洞”之称的棒小伙子们来说,饱成了他们梦寐以求的奢望。
董老说:“活累,能扛;饥饿,难耐。在那个肉食、蔬菜极少,以主食为主的年代,肚子里缺少油水的我们,如果放开量吃,馒头吃上十来个,那算平常。遇到苞米粗面的窝窝头,硬噎也得吃上七八个。
“那时,食堂吃饭,凭的是按定量配给的饭票。小伙子们总觉得每顿饭都吃了,可又达不到饱的上限,这顿吃了,马上就惦记下顿啥时开饭。一天天把腰上的裤带紧了又紧,肚子里仍然饿得咕咕直叫。好多老师傅,看在眼里,疼在心上。主动为我们这些‘大肚汉’捐饭票。你可要知道,这些老师傅,说老,也只比我们大个十岁八岁的,跟我们干着一样的重活,一样的定量。他们捐出饭票,是从他们的嘴里一点点省下来的。他们也知道饿,但是老师傅们宁肯自己忍饥挨饿,也尽量让我们这些正在长身体的小伙子吃得更多一些。
“没人强迫,没有上级领导要求,完全是老师傅们发自内心、甘心情愿地付出。这在那个缺食少吃的困难年代,这种似亲兄弟甚至高于亲兄弟般的温情,今天想起来,都让人忍不住流泪。那段难忘岁月,留给我的不仅仅是苦累,更有充满人情味的温馨。”
一丝不苟
结束了教导队的生活,董老被分配到了当年供电指挥部的中二变电所,开启了他油田生活的崭新篇章。
董老说:“电,可不是闹着玩的事儿,动不动就是几十千伏,操作疏忽,极易被电弧光灼伤,这可比通常烫伤要严重得多,所以,每一次操作,每一个环节,都事关操作工人生命和油田正常生产,都不能失误。所以,背熟岗位责任制,看懂记熟变电流程线路图,成了上岗前每个职工最重要的一环。
“背熟岗位责任制,还好说。记熟变电流程线路图,可就难了。虽然初中学的物理课上,也讲到过电,但那点儿皮毛这时一点儿用武之地都没有。只能跟师傅一点点地学,自己一点点地悟。
“为了尽快进入角色,我把仅存的那点生活费拿出来买书,对照书本认真地学习线路图上的标记代表什么意思。在日常工作中,勤学好问,实践操作中,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不敢有一丝的马虎大意。在老师傅们的指导下,我很快掌握了操作规程,达到了独立顶岗的条件。”
吹毛求疵
当然,这里用吹毛求疵,并非它的原意,而是要讲一下,当年的岗位检查工作,细中再细,精中又精,不放过一点小毛病,几乎到了严苛的地步。
董老说:“那是全战区第十八次岗位大检查前夕,供电指挥部从各单位抽调了很多有丰富经验的干部、职工组成检查团,把下属的电机修理厂当作‘麻雀解剖’,看细节、找‘病因’、抠死角、提建议、出办法、促过关。
“我当时还是个新兵,跟在师傅身后,学习岗位检查怎么查?查什么?师傅告诉我,让我细致一点查,检查这个单位的问题,同时也是检查你自己是否也有这样或那样的毛病。听师傅这么说,我也格外地认真学。
“当时,检查的项目特别多,比如车间工具箱内的工具摆放,是不是按照岗位规范有序归位,即使有一件小的零件,没有摆在正确的位置,都被作为问题记录下来。再有机器设备的保养是否有详细的记录,设备的底部死角,是否存在油泥和灰尘,都不讲情面、以实为实地记录在案。
“那一天,检查团共找出问题50多个,真正让这个单位的干部、职工红了脸、出了汗,也让我们检查团的人员,照了镜子,反省了自己工作中的不足,一举两得,效果显著。”
回首半个多世纪前的峥嵘岁月,董老非常感慨。他说,是大庆这个火热的熔炉,把我们从一个个毛头小伙培养成了油田的可用之才,这离不开领导和师傅们的爱护和帮助,更离不开积极向上、勤学努力的自己。
红色传承
读起来让人泪幕的故事
讲述人:董云晖(董老的女儿)
董云晖
一听父亲讲老师傅们宁可自己挨饿,也要把省下来的干粮捐给年轻人的事儿,眼泪就不由自主地流下来。
第一代创业人,大公无私、舍己为人、吃苦在前、享受在后的高尚品质,让人肃然起敬。他们可能说不出什么感人的话语,但他们用自己的行动,向我们展示了什么是人性的光辉,什么才是产生大庆精神、铁人精神的动力源泉。
今天,我们站在新的历史起点,讲好新时代大庆故事的同时,继承传统,踏着前辈的足迹,保证国家能源安全,为创造大庆油田的再辉煌,作出我们的贡献吧!
来源:伏虎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