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内蒙古草原的冻土尚未完全消融,铁路线上的内燃机车已率先打破沉寂。中国铁路呼和浩特局集团公司的调度室内,电子屏上的数据流如同春汛般涌动,实时追踪着化肥、种子、农机具的运输轨迹。这场持续两个月的春耕物资运输战役,正在改写传统农业物流的时空法则。
内蒙古草原的冻土尚未完全消融,铁路线上的内燃机车已率先打破沉寂。中国铁路呼和浩特局集团公司的调度室内,电子屏上的数据流如同春汛般涌动,实时追踪着化肥、种子、农机具的运输轨迹。这场持续两个月的春耕物资运输战役,正在改写传统农业物流的时空法则。
面对年超百万吨的农资运输需求,铁路部门将数字化管理深度嵌入供应链。通过与企业建立的72小时动态响应机制,货运调度系统能自动匹配列车编组方案与各地农时节点。在包头西站货运场,龙门吊在北斗导航系统引导下以厘米级精度装卸化肥,每批次作业时间较传统模式缩短28分钟。春耕高峰期单日卸车量突破1200车,相当于每两分钟就有一节车皮完成周转。
针对内蒙古地广人稀的特点,铁路系统创新推出网格化接驳方案。在河套平原腹地,30支流动服务队携带便携式制票设备驻点乡镇,农户在家门口即可办理货运手续。阿拉善左旗采用铁路集装箱与新能源卡车接力的方式,使偏远牧区的农资到货时间从5天压缩至38小时。这种“门到田”的运输模式,让戈壁滩上的节水灌溉设备得以在播种季前全部到位。
技术革新背后是服务理念的重构。呼和浩特铁路局开设的春耕服务专线,日均处理咨询电话240余通,问题解决率达97%。货运站台的电子显示屏不仅实时更新到货信息,还滚动播放农机操作教程。党员突击队深入田间收集的487条需求建议,直接催生了农资包装防潮加固等12项标准化服务流程。
当首趟春耕专列驶出乌兰察布编组站时,车上的卫星定位装置已与沿途15个农业合作社的物联网系统完成数据对接。这种精准协同使化肥库存周转率同比提升16%,为农户节约仓储成本超千万元。铁路与公路、航空构建的多式联运网络,正将内蒙古的春耕时效半径扩展至东北三省和华北平原。
从阴山脚下的马铃薯种薯基地到呼伦贝尔草原的牧草种植区,纵横交错的钢轨承载着现代农业的效率革命。今年春耕期间,内蒙古主要农资到货准时率创下98.7%的历史新高,铁路运输占比提升至63%。这组数据的背后,是近万名铁路职工在零下20摄氏度环境中的坚守,是214台调车机车的全天候运转,更是中国物流体系服务国家粮食安全战略的生动实践。
来源:农民张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