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艳油画:从芭蕾到敦煌曲,看东方诗意美学的当代转译

360影视 国产动漫 2025-03-21 14:48 2

摘要:在当代艺术全球化的语境中,中国艺术家张艳以独特的绘画语言构建了一座跨越东西方的美学桥梁。她的油画作品既植根于东方传统文化的意象系统,又融入了西方现代艺术的视觉实验,形成了一种兼具抒情性与思辨性的视觉诗学。从《千里江山》中流动的祥云与青衣舞者,到《吉祥如意瓶》中

在当代艺术全球化的语境中,中国艺术家张艳以独特的绘画语言构建了一座跨越东西方的美学桥梁。她的油画作品既植根于东方传统文化的意象系统,又融入了西方现代艺术的视觉实验,形成了一种兼具抒情性与思辨性的视觉诗学。从《千里江山》中流动的祥云与青衣舞者,到《吉祥如意瓶》中象征丰饶的瓶花,她的画面始终游走于具象与抽象、现实与超现实之间,以柔和的色彩、灵动的笔触和象征性符号,传递出对生命、自然与文化的哲性观照。

张艳的创作不仅延续了中国文人画“以形写神”的传统,更通过解构与重组东方符号,回应了国际当代艺术对身份、生态与精神性的共同关切。她的作品以东方美学为基底,又以跨文化的视觉语法,创造出一种普世的艺术共鸣。

▲张艳 《午后的阳光》

90×70㎝ 2014年

▲张艳 《自画像之二》

80×60㎝

东方意象的解构与重组

张艳的作品以东方文化符号为起点,却通过现代绘画语言赋予其新的生命。在作品《千里江山》中,传统青绿山水被解构为色块与线条的韵律游戏:山脉化作流动的淡蓝笔触,祥云演变为抽象的螺旋结构,青衣女子则成为连接天地的人形符号。这种对经典意象的创造性转化,既让人联想到赵无极将书法笔意融入抽象表现主义的探索,又暗合大卫·霍克尼对风景的数字化重构。但张艳的独特性在于,她始终保持着水墨般的含蓄意境——画面中旋转的云纹既是对敦煌飞天壁画动态美学的数字化转译,又暗含塞尚式“永恒运动”的几何秩序。

▲张艳 《千里江山》

60×50㎝ 2024年

在作品《吉祥如意瓶》中,青花瓷瓶这一典型东方符号被剥离具体形态,瓶口流溢的鲜花既是传统“花开富贵”寓意的延续,又通过透明笔触的层叠,形成类似草间弥生无限镜屋的视觉迷宫。这种将器物符号转化为能量载体的手法,与韩国艺术家徐道获的织物建筑异曲同工,皆在追问文化基因的流动性。张艳的创作证明,东方美学无需固守笔墨程式,而可通过色彩解域、空间折叠等当代语法,成为全球观众共享的精神图腾。

▲张艳 《吉祥如意瓶》

60×40㎝ 2024年

色彩与光的诗性实验

张艳的调色盘展现出对东西方色彩哲学的精妙平衡。在作品《阳光灿烂》中,她以莫奈式的光色颤动捕捉瞬间氛围:连衣裙的米白并非单纯固有色,而是交织着淡紫的环境反射与柠檬黄的光斑跳跃;背景花园的斑斓绿意则通过湿画法晕染,产生类似张大千泼彩山水的氤氲效果。这种将印象派外光分析与水墨没骨技法融合的尝试,创造出一种“液态阳光”的视觉质感,既突破了油画媒介的物质性局限,又延续了宋代院体画“随类赋彩”的哲学。

▲张艳 《阳光灿烂》

50×40㎝ 2015年

另一方面,张艳的色彩体系又既非单纯模仿莫奈式的光色颤动,亦非机械复制水墨的“随类赋彩”,而是以‌媒介的混血性‌创造新的视觉语法。如在《蓝调芭蕾》中,她以油画刀刮擦出的普鲁士蓝背景,既保留了青花瓷釉色的东方温润,又通过厚涂产生的光晕折射出印象派的光影流动性——舞者裙摆的白色颜料如瓷器开片般皲裂,在深蓝背景上形成类似水墨“飞白”的肌理。这种‌“光的雕刻”技法‌,使画面在西方油画的物质性与东方水墨的虚透感之间达成微妙平衡。

▲张艳 《蓝调芭蕾》

70×40㎝ 2019年

▲张艳 《天鹅湖群舞之一》

148×112㎝ 2007年

作品《春的呼吸》则进一步突破媒介界限:丙烯颜料泼洒出的粉紫色块,在亚麻布上晕染出类似生宣的渗化效果,而金色箔片的嵌入,既呼应传统壁画中的沥粉贴金工艺,又以闪烁的微光模拟自然中晨曦穿过薄雾的瞬时感。张艳在此证明,色彩的诗性不在于对东西方技法的简单拼贴,而在于以‌“光的呼吸节奏”‌(如《天鹅湖群舞》中蓝灰过渡色阶的多层罩染)重构视觉的时间性——这正是东方水墨“墨分五色”与印象派“瞬间永恒”论的共同精神内核。

▲张艳 《春的呼吸》

90×70㎝ 2008年

跨文化语境中的身份重构

张艳的作品始终在追问,当芭蕾舞者的足尖(《天鹅湖群舞》)代替毛笔成为书写工具,当群舞的构图法则(《蓝调芭蕾》)取代山水画的“三远法”,东方美学如何避免沦为全球化浪潮中的文化标本?她的回答是:‌将“在地性”转化为方法论而非符号堆砌‌。

▲张艳 《加勒比海》

80×60㎝ 2012年

▲张艳 《沙滩》

80×60㎝ 2012年

在《天鹅湖群舞》中,舞者交错的肢体构成类似《韩熙载夜宴图》的叙事性长卷,但人物动态却严格遵循乐章般的速度变化——这种以“音乐性”统摄东西方空间叙事的策略,使作品既暗藏“移步换景”的东方观看逻辑,又契合全球观众对节奏共性的感知。而在《春的呼吸》中,抽象化的植物纹样既可视作宋画《百花图卷》的基因突变,亦可视为克里姆特《生命之树》的东方回声,这种‌双重可阐释性‌恰恰消解了文化身份的非此即彼。

▲张艳 《敦煌舞》

60×50㎝ 2024年

▲张艳 《孔雀舞》

50×40㎝ 2013年

张艳的创作给我们一个启迪:东方美学在全球化时代的生命力,不在于固守《千里江山》的青绿范式,而在于像《蓝调芭蕾》那样,让普鲁士蓝同时成为青花瓷的古典基因、克莱因蓝的当代宣言,以及马蒂斯《舞蹈》中生命能量的载体——当一种颜色能承载跨时空的对话,文化身份便不再是枷锁,而成为自由转译的密钥。

▲张艳 《早春》

50×40㎝ 2015年

张艳的艺术实践,犹如一场静默而深邃的文化对话。她在画布上构建的东方诗意,既非对传统的怀旧复刻,亦非对西方现代性的简单效仿,而是以超越地理边界的视觉智慧,将山水精神、器物美学与当代人的存在境遇编织成共通的感知网络。这种创作路径,恰如海德格尔所言“诗意地栖居”的当代注脚——在技术理性与生态危机的全球困境中,她以旋转的祥云、流动的瓶花与震颤的光色,重新唤醒了艺术作为精神家园的救赎力量。她以画笔证明,当东方智慧褪去符号的外衣,显露出本真的哲思与生命体验时,便能自然而然地汇入世界艺术的星辰大海,成为照亮人类精神穹顶的恒久星光。

张艳,1971年出生于艺术世家,父亲是新中国第一代著名的油画家、美术教育家张华清教授,母亲也是中国国家一级美术师,自幼她喜爱绘画共显露出艺术才华,以天真童贞的心灵开始画画。7岁师从江苏省著名版画家程勉老师。1993年毕业于南京师范大学英美文学专业,东北师范大学美术学学士,擅长舞蹈主题油画、版画等。创作曾多次参加国内外美术展览并刊登于各类报刊杂志,获得好评。2020年东北师范大学美术学本科。2023年出版有《中国高等美术院校名师教学范本》第8级。

1977-1984年,《江苏画刊》、《雨花》、北京《文艺报》、天津《散文》、上海《新民晚报》、《文汇报》。《福建文学》(以连载形式)等杂志多次发表张艳绘画作品,作重点介绍,给予很高评价。

1978年 南京电视台为张艳制作专题电视节目《小画家张艳》专题,并在全市播放。

1982年 八幅版画作品参加北京文化宫举办 “幼苗美术作品展”。

1983年 受日本国爱知县教育局之邀,精选 30 余幅版画作品在爱知县举办个人画展。

1984 年 版画作品《林黛玉》参加北京宋庆龄基金会全国绘画作品邀请展;江苏作家协会主办的《春笋报》(第6期)刊文 《小画家张艳》作专题介绍。

1986年 作品参加纪念国际和平年 《热爱和平热爱家园》北京国际儿童绘画展览(由国际和平年中国组织委员会、中国人民对外友好协会等联合举办)。

2005年 由南京市文化局组织去日本访问,与日本艺术家进行艺术交流活动。

2006年 多幅油画作品参加上海春季艺术沙龙。

2007 年 年受邀于周庄镇政府,在周庄四家村投资创办张华清、李华英美术馆,馆内展览面积 600 余平方米定期举办国内外知名画家画展。

2008年 在上海著名文化创意产业园:“田子坊”创办创意张艳艺术空间。长期陈列油面作品和进行油画创作。

2011年 肖像画《老画家吴君琪》参加由江苏省油画学会举办的“江苏省油画展”,获优秀奖。

2012年 油画作品九幅参加 “丽人行” 当代女画家邀请展,在杭州市范大学美术馆展出并出版了画集。

2015年 在上海市青浦区赵巷别墅区北竿山艺术中心创办油画工作室,从事油画艺术的教学和研究,培养了一批热爱油画艺术的新苗。

2017年 受邀成为法国巴黎国际艺术城驻留艺术家,在法国参观学习并参展。

2018年 在厦门中华儿女美术馆成功举办了“丹青家传”之十二张华清 李华英 张艳作品展。并有幅作品被美术馆收藏。

2018年 受邀常州西太湖美术馆成功举办家 -艺术- 传承 张艳作品展。

2019年 受邀在深圳成功举办“油画里的舞蹈之美”张艳芭蕾油画个展。多幅作品被私人收藏。

2020年 山东孔子美术馆培训中心特聘张艳为“客座教授”。

2021年 张艳老师在第二十五届中小学生绘画书法作品比赛中,荣获指导工作二等奖。

2021年 作品“阳台少女”入选国际肖像艺术大展,并获得荣誉提名奖。

2021年 作品“天鹅湖”入选美国光时空美术馆第十一届肖像绘画在线大赛。

2020年 东北师范大学美术学本科在读。

2023年 出版有《中国高等美术院校名师教学范本》第8级。

2024年 三幅油画作品分别被世界顶级的三大美术学院收藏: 意大利佛罗伦萨美术学院,罗马国立美术学院,和德国柏林艺术大学,并受邀访问这三所美术院校,由世界知名院校的校长向张艳颁发收藏证书。

2024年 参加广州国际艺术博览会

张艳从艺40多年里潜心心创作了大量油画作品,作品色彩清新、活泼,洋溢着对生命、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和即兴爆发的艺术灵感。

— END —

来源:广州艺博会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