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丨“气味+文旅”,气味记忆重构文旅产业感官沉浸体验

360影视 欧美动漫 2025-03-21 18:34 3

摘要:当文旅产业陷入“打卡式观光”的怪圈,一场关于感官革命的破局之战正在悄然上演。从千年古刹的线香氤氲到未来感机场的气味导航,嗅觉正在成为重构沉浸式体验的核心媒介。本文深度解析全球文旅标杆案例,揭示如何用气味记忆打造“五感合一”的沉浸式场景,为景区、酒店、目的地提供

本文转自:沉浸城市

当文旅产业陷入“打卡式观光”的怪圈,一场关于感官革命的破局之战正在悄然上演。从千年古刹的线香氤氲到未来感机场的气味导航,嗅觉正在成为重构沉浸式体验的核心媒介。本文深度解析全球文旅标杆案例,揭示如何用气味记忆打造“五感合一”的沉浸式场景,为景区、酒店、目的地提供可落地的嗅觉叙事方法论。

你的城市有专属气味DNA吗?

在杭州宋城景区,游客佩戴“宋韵香囊”即可触发AR场景:当香囊中的龙涎香飘散,全息投影的临安夜市便在眼前展开。这种将气味与科技结合的沉浸式体验,使景区二次消费提升47%。数据显示,全球文旅行业的嗅觉经济应用增速已连续三年保持35%以上,嗅觉正从辅助元素升级为体验经济的核心驱动力。

神经科学研究证实,嗅觉记忆的留存时长是视觉记忆的100倍。日本日光东照宫将德川家康棺木的桧木香与讲解器联动,游客在闻到特殊木香时自动触发历史故事音频,使文化传播效率提升6倍。文旅消费已进入“体验价值大于物理价值”的新阶段,而嗅觉正是打开沉浸式体验的密钥。

3D鼻腔解剖图「嗅球-海马体-杏仁核」记忆链丨来源:嗅觉与记忆

文旅场景中的嗅觉叙事:

三大沉浸式体验范式

故宫博物院推出的“紫禁城春日香氛”,通过气相色谱仪复原了18世纪御花园的牡丹、芍药香气。游客在赏花季佩戴智能手环,每靠近特定建筑便释放对应历史时期的香气:坤宁宫飘出满族祭祀的柏木香,御花园弥漫康乾盛世的百花香。这种“气味+建筑”的叙事方式,使文化遗产的沉浸体验转化率提升32%。

敦煌研究院的“丝路香阵”项目更具突破性,通过3D气味打印技术还原莫高窟壁画中的胡麻香、骆驼草气息。当游客进入数字洞窟,智能系统根据参观动线释放不同香型:飞天壁画区飘散西域香料味,供养人画像区则弥漫汉地檀香,让千年文明触手可“闻”。

2

场景营造:气味算法构建情感磁场

上海迪士尼的“沉浸式气味剧场”将气味与剧情深度绑定:加勒比海盗区域常年弥漫咸湿海风与火药味,当游客乘坐过山车穿越海战场景时,智能设备同步释放硝烟与海水气味,使游客心跳加速持续时间延长2.3倍。这种“气味+动线”的精准设计,使该项目复购率高达68%。

当游客靠向壁龛时会释放香味丨来源:策展文化

一家用鼻子参观的博物馆,一个充满创意和新奇体验的场所。博物馆收藏的那些常见的、罕见的气味,给气味嗅觉带来了更大的空间,通过对气味的体验来激发人的思想以及回忆。

气味博物馆丨来源:气味魔法师

3

记忆封存:气味IP激活二次传播

京都岚山竹林小径推出的“四季气味明信片”,将春日樱花香、夏日抹茶香、秋日枫叶香、冬日炭火香封装成可邮寄的香氛卡片。游客在游览时可通过智能终端录制专属气味故事,扫描卡片即可回放游览时的完整气味记忆,这种“气味+社交”的创新模式使景区UGC内容产出量增长210%。

四季气味明信片丨来源:非一文创

马尔代夫芙花芬岛的“气候记忆瓶”更具环保深意,瓶中封存着该岛特有的珊瑚礁气息与椰子香。随着海平面上升,这种即将消失的气味成为游客抢购的“气候遗产”,酒店借此推出“气味保险”服务,承诺20年后若岛屿消失将赔付双倍价值的气味NFT。

沉浸闻香的落地路径:

从概念到商业的完整链路

1

气味采集:构建文化基因库

丽江古城建立的“纳西气味档案”,收录了东巴造纸术的树皮香、火塘的松烟香等37种非遗气味。专业采集团队使用气相色谱仪(精度0.01ppm)对老匠人身上的传统气息进行分子级解构,形成可复制的气味配方。这种文化基因的数字化存储,为后续开发提供了核心素材。

2

场景设计:绘制五感体验图谱

成都大熊猫繁育研究基地的“熊猫香径”采用“气味+动线”设计:入口处释放竹子清香吸引游客,育婴室区域弥漫奶香引发怜爱,互动区则飘散蜂蜜气味引导消费。通过EmotionScentWheel情绪香轮系统,将游客情绪曲线与气味释放节点精准匹配,使商业转化率提升41%。

Emotion Wheel情绪之轮丨来源:教育风箱

3

技术应用:智能硬件的嗅觉赋能

日本大阪环球影城的“气味魔杖”设备,游客可通过手柄选择哈利波特世界的黄油啤酒香或侏罗纪公园的腐尸气息。当游客指向特定场景时,设备通过定向气流释放对应气味,配合AR眼镜形成多维度沉浸体验。这种可交互的嗅觉装置使游客体验满意度提升至92%。

4

商业转化:气味IP的价值延伸

京都伏见稻荷大社的“千本鸟居香氛”,将朱红色鸟居与焚香味结合开发成车载香薰。游客在游览时可通过VR设备体验不同年代的鸟居气味,扫描二维码即可购买对应历史版本的香薰产品,这种“体验即消费”的模式使衍生品收入占比提升至景区总收入的35%。

伦理边界:

沉浸式体验的双刃剑效应

1

记忆操控争议

法国凡尔赛宫被曝在镜厅喷洒含致幻成分的薰衣草香,使游客产生“穿越感”。尽管商业收益增长27%,但这种利用神经科学原理的“记忆篡改”引发伦理争议,欧盟已启动相关立法限制。

2

文化挪用风险

非洲马达加斯加部落指控某国际酒店集团复制其“圣树仪式香”,这种未授权的商业开发导致部落文化认同危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已将气味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纳入保护范畴,要求使用前需获得社区同意。

3

感官过载隐患

迪拜未来博物馆的“气味风暴”体验项目,因同时释放50种香型导致37%游客出现头痛恶心症状。世界卫生组织建议文旅场所气味浓度控制在0.5ppm以下,避免引发感官污染。

未来图景:

嗅觉文旅的沉浸式可能

1

气候剧场

马尔代夫水下酒店推出“珊瑚白化气味预警”,通过气味变化直观呈现生态危机。

2

气味AR导航

巴黎圣母院修复期间,游客可通过气味指引“重访”历史原貌。

3

记忆复刻服务

京都老茶馆提供“祖母的抹茶香”定制服务,使用3D气味打印技术复原记忆中的味道。

4

跨次元气味社交

《原神》主题乐园中,玩家可收集角色专属香氛并通过游戏内道具交易。

当文旅体验从“到此一游”迈向“沉浸其中”,嗅觉正在重塑行业规则。从气味考古到数字香氛,从智能硬件到伦理边界,沉浸式嗅觉经济既带来创新机遇,也提出深刻挑战。未来的文旅竞争,将是文化IP与感官科技的双重博弈。谁能掌握气味叙事的密码,谁就能在体验经济的蓝海中占得先机。

参考来源:金融界,观察者网,光明网,世界旅游组织《全球文旅感官体验发展报告》,故宫博物院文化创意产业研究中心,MIT媒体实验室嗅觉科技白皮书
本公众号发布的文章,仅做分享使用,不做商业用途,文章观点不代表本公众号观点。如果分享内容在版权上存在争议,请留言联系,我们会尽快处理。

责编:张丽佳

各专委会官方微信公众号

各省市舞美学、协会官方微信公众号

来源:中国舞台美术学会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