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最近关于中国六代机的消息又炸了。成都某机场的歼-36完成第二次试飞,距离首飞还不到三个月,比当年歼-20的试飞间隔缩短了整整一个月。按这个节奏,六代机的成熟度可能比外界预估的更高——毕竟连起落架都不放下就直接试飞,这可不是常规操作。
最近关于中国六代机的消息又炸了。成都某机场的歼-36完成第二次试飞,距离首飞还不到三个月,比当年歼-20的试飞间隔缩短了整整一个月。按这个节奏,六代机的成熟度可能比外界预估的更高——毕竟连起落架都不放下就直接试飞,这可不是常规操作。
试飞当天有个细节挺有意思。上次歼-36首飞时,全程都有歼-20伴飞观测,但这次直接单机上天。懂行的人都知道,伴飞主要是为了记录新机型的飞行数据,尤其是首飞阶段需要保险措施。现在歼-36敢独自试飞,至少说明飞控系统和机体稳定性通过了初期验证。有外媒拍到飞行高度压得特别低,在市区上空都能看到轮廓,这种试飞策略明显带着实战化测试的意图。
这次试飞最大的亮点在起落架状态。全程收起的操作直接打破了常规流程,因为正常情况下至少要保留起落架应急。展开起落架试飞时,飞机速度通常会被限制在450公里/小时以下,否则液压系统可能受损。但这次歼-36在完全收起起落架的状态下,做了大角度爬升和高速转向,说明机体强度和飞控系统已经不需要保守测试。有业内人士推测,这可能意味着气动布局验证阶段提前完成,开始测试超音速巡航或隐身性能了。
发动机布局的争论这次也算尘埃落定。试飞画面里三台发动机的尾喷口全开,直接实锤了之前的“三发”猜想。相比五代机的双发配置,这种设计在国际上都算超前——老美的NGAD方案还在纠结单发还是双发呢。三发的好处其实很实在,除了能提供额外推力,关键是电力供应翻倍。现在战机上的雷达、电子战设备、激光武器哪个不是耗电大户?多台发动机意味着可以专门分出一台供电,这个思路在F-35的升力风扇设计里就验证过可行性。
说到动力系统,有个细节可能被忽略了。歼-36中置发动机的喷口尺寸明显比两侧的小,这不太像传统涡扇发动机的特征。有人猜测这可能是辅助动力装置,或者专门为定向能武器设计的供能模块。如果真是这样,那这架飞机的技术跨度比外界想的更大。毕竟现在公开服役的战机里,还没有能把激光武器整合到飞行动力系统的先例。
试飞节奏加快背后反映的是研发体系升级。当年歼-20从首飞到第二次试飞隔了四个月,现在歼-36把这个周期压缩到三个月内。现代战机试飞不是简单重复飞行,每次都要验证不同系统。能这么快推进,说明数字化设计和虚拟测试已经覆盖了大部分前期验证。有消息说成飞新建的超级计算机中心去年就投入使用,这种硬件升级直接反映在研发效率上。
外网对这次试飞的关注点很有意思。之前总有人说中国战机研发是“摸着美帝过河”,但这次三发设计直接把美国军迷整不会了——他们的六代机方案里压根没有类似构型。五角大楼的反应倒是很诚实,有消息说空军高层已经要求重新评估NGAD项目的技术路线。
说到美国,他们的六代机项目现在确实尴尬。NGAD计划的首飞时间从2025年一路推到2028年,国会还在为预算吵架。反观歼-36这边,试飞频率和完成度都肉眼可见地提升。更扎心的是,现在连三发设计的技术风险都被中国先趟过去了。美国军工复合体那套天价研发模式,在快速迭代的中国模式面前越来越吃力。
试飞视频里还有个细节被军迷圈疯传。歼-36在低空通场时,地面镜头捕捉到机体表面有类似液态金属的反光。这可能是新一代智能蒙皮技术,或者是主动冷却系统的外显特征。如果是前者,那说明飞机的传感器融合又上了新台阶;如果是后者,那意味着发动机热管理技术取得突破。不管是哪种情况,都指向同一个结论——这架飞机的技术验证已经进入深水区。
关于量产时间表,现在有几个推测版本。保守派认为至少要等到2028年,激进派觉得2026年就能看到原型机下线。参考歼-20的进度,从首飞到服役用了7年,但歼-36的研发基础更好,可能会缩短到5年以内。如果按这个速度,等到美军NGAD首飞的时候,我们的六代机可能已经形成初始战斗力了。
国际军贸市场可能要变天了。现在买F-35的国家估计都在犯嘀咕,五代机还没捂热乎,六代机就要出来了。特别是中东那几个大客户,最近频繁和中国接触不是没原因的。美国军工集团现在最怕的不是技术被超越,而是商业模式被颠覆——中国要是搞出性价比更高的六代机,F-35的生产线可能提前二十年变成废铁。
最后说个冷知识,歼-36这个编号至今没被官方确认。按照中国战机命名的规律,歼-20之后应该是歼-30系列,跳过数字直接到36确实有点反常。有分析认为这可能意味着技术跨代,或者是专门为舰载设计的型号。
不管怎么说,这架飞机带来的冲击已经超出机型本身,它标志着中美航空工业的竞争进入了新维度。
来源:黑马影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