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更有人认为,所谓的同学聚会只是一场梦,梦醒了也就算了,没必要再执着了。
中年人的你会去参加同学聚会吗?
比起年轻时候的回答,大多数的中的人都会回答不会参加了。
理由也是五花八门,有些人认为没必要参加了,因为都几年没来往。
但也有人觉得同学也是外人,个个都很现实,都是在旁边。
更有人认为,所谓的同学聚会只是一场梦,梦醒了也就算了,没必要再执着了。
作家梁实秋就曾经说过:
“中年的妙趣在于相当的认识人生,认识自己,从而做自己所能做的事,享受自己所能享受的生活。”
这就是中年人,大多数都认清了自己,很清楚自己想要什么。
而为什么不要参加同学聚会?看完你就明白了,看清了中年人的五个真相。
笔者上次参加同学聚会的时候,已经是很久的时候了。
那一次是抱着叙旧的心理,没想到看到了真实的社会一面。
明明同学之间已经很久没联系了,可是个个却很热情。
哪怕对方已经不知道你名字,却还能假装非常有话题在聊天,想想也是很虚伪的事。
后来,第1次才明白,同学聚会就是一次演戏,有人演得好,也有人不演。
那些演得好的人大多数,都是抱着一些目的的心态。
比如想要看看哪个同学混的好,可以拉自己一把。
再或是想要找同学借钱或投资等等,说到底就是钱的事。
最为重要的是有些同学演戏,只是想要更好的利用同学做各种事情,这种人真的有。
至于那些不演戏的人,大多数都是混得好和混的不好的人才会这样子。
混得好的人是不屑于演戏,反正爱怎么样就怎么样,更多还是无所谓态度。
而那些混不好的人就比较惨了,他们连演戏的资格都没有,因为没人会搭理他。
理由也是很简单,社会是现实的,同学之间也是一样。
如果你混的不好,没有人多少搭理,哪怕同学之间也存在这样子的问题。
举个例子来说,当有同学问你坐什么车来参加同学聚会的时候,你要是回答骑自行车。
这个时候,你就会尴尬,发现超过一半的同学都没人搭理你,甚至是没有人搭理他。
事实上,同学聚会就是一场演戏,混得好和混不好的人在一块演着戏,各自现实或有目的。
尤其是中年人,这一方面更为现实,有些同学连装都不装了。
身为中年人的你,要是参加过一次同学聚会,还会再去第2次吗?
上一周,邻居老王就参加了一次同学聚会,本以为是很愉快的,开始没想到很窝心。
他告诉笔者,原来人到中年的同学聚会处处是攀比,而且很明显。
尤其是那些混得不好的人,真的会被处处针对,更不怕你知道这件事情。
老王很生气,原来同学聚会也会有这样的德性,也决定不再参加第2次了。
事实上,中年人的同学聚会已经很少了,因为大家都有自己的经济压力和家庭。
那是还能参加同学聚会的中年人,要么就是混得好,要么就是一事无成的。
混得好的人无非就是想要过来炫耀一下,或证明自己混得好的事实。
至于那些无所事事的人,很多时候来参加同学聚会,那就是生活所迫,想要让同学拉自己一把。
不得不承认,中年人的同学聚会真的很现实,每个人都是抱着目的来的。
但正是这种别有目的的同学聚会,那很多人都不想参加第2次。
尤其是中年的,他们更是清醒,如果没有这些目的的话,根本就不会有同学聚会的存在。
当然了,也有一小部分单纯聚会的同学聚会,可是想想有很多吗?
换到众人的角度,其实这样子单纯聚会的同学聚会是很少的。
因为大家都有自己的经济压力或家庭,根本就没空又不想参加单纯聚会的同学聚会。
所以,人到中年的同学聚会,只要参加了一次,很少人会想参加第2次,因为太现实了。
演员宋丹丹说过:
“你不能既拥有青春又拥有青春的知识,这句话只有当我进入中年的时候才明白它多么深刻。”
如果从这个角度来看的话,同学聚会就能发现,这是一件有多深刻的事情。
当你在同学聚会上,你会深刻发现同学也是物以类聚,人以群分。
那些混得好的人都是跟混的好的同学玩在一块,彼此热情又有话题聊。
反过来那些混的不好的同学,反而是凑在一块,没怎么说话,光顾着吃菜。
实际上我们去参加同学聚会的时候,总能发现那么一两个人只吃菜不说话的。
对于别人的聊天,他们没兴趣也不插话,很多时候都是默默无闻的坐着吃东西。
但是他们真的是内向的人吗?
实际上不是这样子的,这种人大多数都深刻明白物以类聚,人以群分的道理。
尤其是自己混的不好的时候,更没有权利说话,有时候想要聊天的话,也没有同学愿意搭理。
笔者想起,奇葩说有一期的辩题是:“毕业后混得普通,要不要参加同学会?”
尽管辩解方认为有必要参加同学聚会,但是理由都是苍白无力的。
实力决定了参加同学聚会的权利或是必要性,这是中年人不得不明白的真相:
没实力就不要去参加同学聚会了,有时候是自讨没趣。
物以类聚,人以群分是不变的道理,哪怕同学聚会更是如此。
导演于正曾在一档节目中明确说过,不太接受同学聚会,甚至曾经有三次收到邀请都没去。
而理由也是很直接,于正认真地说:“因为去了没有共同语言。”
这话说的确实是没错,人与人之间始终还是有共同语言,才会聚在一块。
而那些已经分开十几年的同学,很多时候都是没有共同语言的,哪怕自己想说什么也没有话说。
设想一下,当你跟一个十几年没有聊过天的同学,你又有什么话可以聊吗?
再或是你想聊天,对方也不一定会有话跟你聊,这就是没有共同语言的后果。
如果有人看过新主播就会明白,他们会掌握一个技能,那就是尬聊。
同学之间也是如此,有时候没有共同话题的话,那就会尬聊。
彼此聊着漫不经心的话题,对方有意无意的回一句,有时更倾向是你问我答的模式。
你问一句我就回答一句,如果你不问的话,那我就不说话了。
尤其是中年人,心里压的事更多,很多时候都没有共同话语。
毕竟一个人在社会里面经历多了,有时候明白沉默是金的道理。
如果没有实力或是不会说话,那还是少说话最好,省得得罪人。
要知道这个社会得罪人往往会付出持续性的代价,尤其是小人,对方的针对是无穷无尽的。
正是因为这样的心理,让很多曾经有话题聊的同学变得没有了共同语言,沉默了起来。
大家都不了解彼此了,也不敢轻易去得罪,就怕同学之中有个小人存在。
倘若得罪这样子的小人,同学以后会处处难受,甚至一直被针对着。
人性就是这样子,不要把每个人想的太好,当然也不要想得太坏。
哪怕同学也是一样,读书那么一会儿,难免会有冲突,甚至有一些勾心斗角。
只不过那个时候的我们还年轻,没有察觉出来罢了,等到了中年人才懂得:
有些同学是真的很有心机,就算读书那一会儿也是如此,吃不了一点亏。
所以大多数的中年人参加同学聚会会发现一个很真实的真相,彼此没有共同语言,聊也聊不下去。
最终,中年人的我们会因此不愿意参加同学聚会了,没意思,不欢而散。
电影《出走的决心》,李红几次想参加同学聚会不成的情节印象深刻。
她先要各种照顾家庭,才能参加老同学聚会,可是她有空的时候却发现别人没空了。
最终李红才明白,每个中年人都很忙,不会一起刚好有闲时间去聚在一块参加同学聚会。
每个人的最终终点无非就是被生活琐事团团围住,而自己也只想为家庭操心。
现在社会的目的性太深了,如果是相互炫耀的同学聚会,那还是不参加也罢。
但是有一种特殊情况,会让很多中年人不管有没有钱,一定会参加。
傅首尔曾在奇葩说,为同学聚会要不要参加辩解,其中一段话令笔者印象深刻:
“如果你的同学里边有个主任医生,或者说是某个班主任,那么你就算爬也要爬去同学会。因为你不为自己考虑,也要为下一代做好准备。”
从这句话我们可以看出,如果同学里面有个医生或是班主任,那么参加的人会很多。
因为可以不用为自己考虑,但这个时候参加同学聚会,就是为了下一代做好准备。
假如同学里面有个医生的话,也有孩子生病了,那么就很有方便,无形中省下不找时间和金钱。
尤其现在看病贵,很多时候都会吃亏,但有个同学医生的话,真的会省下不少钱。
尤其是忙碌的中年人,根本就没有那么多闲时间去折腾看病。
但有个医生同学的话就不一样了,很大程度可以节约时间,有利于看病
反过来也是一样的道理,如果同学里面有个班主任的话,很多时候都是争破头去参加同学聚会。
因为现在孩子读书是最重要的,尤其是升班更是让不少人操碎心。
这个时候,有个班主任同学的话真的很方便,不仅可以帮忙辅导学业,以后升学校也有很大的帮助。
这也是中年人很大的一块心病,孩子读书是最重要的,不想让他们走自己的老路。
所以,有个班主任同学那个含金量是非常高,很多同学都会争先恐后的来结交。
虽然这个班主任同学可能工资不高,但是他掌握的资源可以说是不少。
或许这就是社会现实,这也是目前孩子学业的困境,总要有人来帮一把。
所以,等到中年的时候,参加同学聚会可能不是为了自己,而是为下一代做准备。
尤其是有个同学做班主任的时候,那么每次的同学聚会一定会参加,说到底也是为了孩子。
曾经的同学是很天真无邪的,每个人都没有太多的目的聚在一块。
但是经历社会的捶打后,我们会发现同学也变得不一样,个个也是很现实。
其实也不能怪别人,自己也是一样,经历多了也就有目的性。
有些人参加同学记录是为了炫耀,也有些是为了叙旧,也同样也有人是来拉人脉的。
但不管怎么样,曾经有过美好就行了,至于以后的话,走了走了就散了。
感恩那些曾经的同学,回忆依旧在,希望可以常伴。
来源:这杯酒敬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