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25年3月19日,港股收盘后,腾讯用一份营收6603亿元、净利润同比暴涨68%的年报,向市场投下一枚“深水炸弹”。
文/王德生
2025年3月19日,港股收盘后,腾讯用一份营收6603亿元、净利润同比暴涨68%的年报,向市场投下一枚“深水炸弹”。
在互联网行业集体陷入增长焦虑的当下,这家拥有13.85亿月活用户的超级平台,竟在AI、游戏、金融科技三条战线上同步实现两位数增长。
当友商还在为流量见顶发愁时,腾讯却用连续九个季度“利润增速超营收”的数据证明:大象不仅能跳舞,还能跳出探戈的节奏。
但鲜少人注意到,这份成绩单背后藏着马化腾的“矛盾美学”——一边豪掷800亿港元回购股票安抚股东,一边将年度资本开支狂增221%押注AI未来。
这种“既要当下现金流,又要未来想象力”的平衡术,或许正是中国科技巨头转型的范本。
01
3400亿研发筑起的“技术护城河”“过去七年我们累计投入3403亿元研发费用,这不是成本,而是对未来十年的预付定金。”马化腾在财报沟通会上罕见地算起“技术账”。
数据印证了这种坚持:
2024年腾讯研发投入达706.9亿元,其中第四季度资本开支同比暴涨221%,主要用于抢购英伟达GPU。
更激进的是AI团队重组——将原本分散在6大事业群的AI人才集中成独立纵队,目标直指“三个月内推出可用产品”。
这种“压强式投入”已初见成效。
微信生态内的AI应用元宝,日活在2-3月间暴增20倍,留存率超行业均值3倍;腾讯会议AI功能月活突破1500万,带动该业务Q4收入增长40%。
就连最传统的游戏业务,也因AI自动化测试系统的引入,使《英雄联盟手游》版本迭代周期缩短30%。
“现在不是算小账的时候。”现任腾讯公司总裁刘炽平回应高额投入时直言,“当别人还在讨论大模型参数时,我们已经让AI在700多个业务场景跑起来了。”
02
13.85亿用户的“生态魔法”财报中最具想象力的数字,不是6603亿营收,而是微信生态的“化学反应”:
视频号广告点击率提升27%,带动广告收入增长20%至1213亿
微信小店GMV同比激增92%,订单量增长125%
小程序日均使用次数突破45亿,相当于每个用户每天点击3.2次
“社交网络不是流量入口,而是需求发生器。”某券商分析师如此评价。
当友商还在争夺用户时长,腾讯已用“朋友圈+小程序+支付”的铁三角,把13.85亿月活用户变成了“活的数据油田”。
这种生态势能在游戏板块尤为明显。
《金铲铲之战》通过微信社交裂变,单日新增用户峰值达300万;《无畏契约》电竞赛事依托视频号直播,总决赛观看人次突破2.1亿。就连被视作“传统业务”的金融科技,也因打通企业微信的B端服务,使商家技术服务费收入同比增长23%。
03
1210亿港元背后的“平衡术”“既要给股东发红包,又要给未来存粮草。”
面对1210亿港元的总股东回报计划(派息410亿+回购800亿),马化腾给出精妙比喻:“就像农民春天播种时,也要保证家里有余粮过冬。”
这组数字藏着腾讯的财务智慧:
经营性现金流同比增长28%至2865亿,足够覆盖全年资本支出
净现金储备达4800亿元,比阿里、百度总和还多
股息支付率维持在20%-25%的安全区间,避免“杀鸡取卵”
“我们不会学某些公司all in某个领域。”刘炽平在沟通会上强调,“健康的资产负债表,才是穿越周期的底气。”
这种审慎在AI投资上体现得淋漓尽致——虽然年度资本开支达767亿元,但仅占总营收的11.6%,远低于Meta等国际巨头。
04
不做机器人,要做“AI水电煤”当被问及机器人布局时,马化腾的回答出乎意料:“腾讯永远不会造机器人硬件,我们要做所有机器人的‘大脑’供应商。”
这种定位源自惨痛教训。2023年元宇宙遇冷后,腾讯迅速调整战略:
将混元大模型开源,吸引超200家企业接入
与DeepSeek等第三方模型合作,打造“模型超市”
把AI能力注入腾讯文档、QQ浏览器等50+核心产品
“未来每个行业都需要AI,但没必要每家都造轮子。”马化腾的判断正在应验:某服装企业接入腾讯AI后,设计师出图效率提升6倍;某连锁餐饮品牌借助AI选址系统,新店盈利周期缩短至3个月。
结语:在不确定中寻找确定性
回望腾讯2024年报,最动人的不是那些天文数字,而是一个科技巨头在转型阵痛中的清醒认知:
当游戏行业遭遇版号寒冬,他们用“长青游戏”矩阵守住基本盘;
当广告主预算收缩,他们用AI提升20%的投放效率;
当市场质疑增长乏力,他们用真金白银的回购传递信心。
马化腾那句“投资未来不能等财报好看时才做”,或许道出了中国科技企业的生存哲学。
在AI革命的临界点上,腾讯用3400亿研发投入证明:真正的护城河不是用户规模,而是持续创造价值的能力。
来源:网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