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如今,当人们说起成都的自古繁华时,往往会追溯到它在汉代就曾“列备五都”,是当时全国除首都长安外,最繁华的五座“一线城市”之一。但许多人不知道的是,“列备五都”不仅仅存在于历史典籍中,更有汉代的文物为证。
如今,当人们说起成都的自古繁华时,往往会追溯到它在汉代就曾“列备五都”,是当时全国除首都长安外,最繁华的五座“一线城市”之一。但许多人不知道的是,“列备五都”不仅仅存在于历史典籍中,更有汉代的文物为证。
2023年,国家文物局公布了《第一批古代名碑名刻文物名录》,四川52通(方)入选。其中,成都博物馆馆藏文物《裴君碑》《李君碑》榜上有名。《裴君碑》《李君碑》又称“天府汉碑”,是迄今为止四川地区发现的体量最大、文字最多、保存较为完好的汉代石刻。
如今,两碑被重新展示于出土地附近,矗立在城市中心游客如织的成都博物馆内,向五湖四海的游客讲述巴蜀大地的灿烂历史。在碑与人的反复相遇中,大汉的瑰丽与浩荡,从古老而晦涩的字里行间,夏花一般漫山遍野地铺陈开来。
上为李君碑,下为裴君碑,两通汉碑由碑座、碑身、碑首三部分组成,大约半米厚,重量则在4吨左右,分别记录了汉代蜀郡两位郡守的事迹 成都博物馆藏
东汉顺帝(125年至144年在位)时期,满腹经纶、文武双全的蜀郡太守李膺一定没有想到,赞美他“拔擢英才”、行政宽仁的石碑,会在树立13年后的夏季被洪水扑倒,后又由继任的蜀郡太守裴君修复传承。
或许是从《李君碑》中得到启迪,也或许是受蜀郡一脉相承的城市基因影响,裴君在任期间以宽厚的为政风格饱受赞誉,取得了不错的功绩。所以我们从《裴君碑》中读到,人们赞美他“荡涤枯饬”,兴教化,拔俊杰,任人唯贤。
两碑共记2200余字,即便时隔近两千年,仍能感受到其上文字的刚劲有力与行云流水。
裴君碑拓片
那么,今天我们能从这样两块跨越悠悠岁月,暗挟排山倒海之势的汉碑上看到什么?
我们看到的是地处长江上游,在群山丘陵之后豁然开朗的成都平原。它自然环境优越,族群聚集,创造出了辉煌灿烂的古蜀文明。我们看到秦并巴蜀后,张仪与张若筑成都城,与咸阳同制。李冰修建都江堰,“穿二江于成都”,成都城从此城址不迁,城名不变。
我们看到汉武帝经略西南,天府之国政治、经济、文化并举。成都“比屋连甍,千庑万室”,蜀锦、漆器、铜器、铁器等“蜀郡制造”攀上全国工艺的山巅,远销国内外。
我们看到南北丝路开通,财富在“万商之渊”累积;看到经济的繁荣和如火如荼的城市建设,推动了对外交流的空前繁盛和各行各业的飞速发展。以汉文化为主体的多元文化在这里融汇,并定下了新的格局。
老官山汉墓出土的一勾多综提花织机模型 成都博物馆藏
现在,让我们走近一些,更加仔细地去看。
城因人而新,人凭城而名。汉碑正面记载了东汉两任蜀郡太守李君和裴君带领蜀人奋发进取,收获丰功伟绩,并被后世景仰的故事。
在正面的万千气象之外,汉碑背面还密密麻麻镌刻着铸碑小吏们的姓名。这些姓名,却恰巧成为蜀地人杰地灵的明证。
他们代表了开官学之先河的文翁,他的政令让蜀地文化教成,顺着文景时期“轻徭薄赋”“休养生息”的政策导向,一方文化从此振兴;代表了治水的李冰,大兴水利,于崇山峻岭中力挽狂澜……他们更代表的是千年之后的你和我,正沿着各自不同的人生轨迹行走江湖,散落在成都的角落,奋勇拼搏、追求理想。
成都高新区 图据川观新闻
我们再让目光随汉碑上刚劲的笔触游走。
《李君碑》所刻为篆书,而到了《裴君碑》则有了明显的从篆到隶转变的痕迹。可见此时的中国书法正悄然演变,而快速、高效的书写方式改变,也印证着一种悄然勃发的城市发展轨迹。
由此,我们看到的是成都绵延坚韧的城市基因。成都是创新的,它首创官学,都江堰治水。成都是自信的,它为中华民族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添砖加瓦,为未来中国城市发展方向提出思考和理据。成都是包容的,它吸引人才,搭建舞台,让人们拥有尽展其才、梦想成真的发展机会。
“蜀承汶水”,岷江孕育了成都的城市血脉,汉碑承载着成都的人文精神。从它们经年微损却傲立不折的碑体上,我们看到的是千年相继的成都精神。这精神得先贤之启迪,为人民而凝结。烟火人间里,它在千锤百炼中铸就了独有的竞争力和发展潜能。
本期话题
你觉得最能代表四川的文物是什么?评论区聊一聊~
撰文/ 王立
供稿/成都博物馆
编辑/郭书琼 责编/谢梦 马艳琳 审核/姜明
本文来自【天府融媒】,仅代表作者观点。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传播服务。
ID:jrtt
来源: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