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岁时百问》中提到“万物生长此时,皆清洁而明净。”清明节恰逢春季的正中央,太阳一照,北半球的气温立即回升,植物开始吐出新芽。咱们中国人都有个习惯,会在这时修整祖坟,清理掉坟上的枯枝烂叶,让新长出的绿芽露出来,这叫“显活气”。清明节是与除夕、七月半和重阳节并列的
《岁时百问》中提到“万物生长此时,皆清洁而明净。”清明节恰逢春季的正中央,太阳一照,北半球的气温立即回升,植物开始吐出新芽。咱们中国人都有个习惯,会在这时修整祖坟,清理掉坟上的枯枝烂叶,让新长出的绿芽露出来,这叫“显活气”。清明节是与除夕、七月半和重阳节并列的四大祭祖日之一,因为它既继承了寒食节的传统,又有春游的乐趣,同时也正是农忙的时节,因此显得尤为重要。《荆楚岁时记》记载了清明节的一些禁忌,而今年村里老人也念叨着一句话:“双春青蛇年,4人不上坟”。那么,这四种人到底是指谁呢?这背后又有什么讲究呢?
古人记年份的方式与我们如今直接使用数字不同。他们使用十个“天干”(如甲、乙、丙、丁等)和十二个“地支”(如子、丑、寅、卯等),将这两者组合成六十种不同的配对,按顺序循环使用。2025年是“乙巳年”,根据干支历法,要再遇到完全相同的年份组合,需要等到2085年2月4日下午4点03分,也就是立春时刻,整整六十年后才会再现。因此,今年的清明节便是六十年一次的稀罕事儿。
翻阅黄历时,不难发现今年竟然有“两头春”。年初正月初六是立春,而年末腊月十七又恰巧迎来一个立春。老话称这种现象为“担担春”,《清嘉录》上有明确记载,说白了就是闰月把节气提前了。清朝的《燕京岁时记》还提到,双春年不宜动土,这与庄稼播种的时间有所关联。如今,清明扫墓时,我们需要知道的是:秦汉时期寒食节禁火,唐宋时才开始流行烧纸钱,这些规矩其实是随着时代的变化而改变的。因此,关于“双春年不能扫墓”或“清明不宜动祖坟”的说法,不必过于当真,选择上坟的时间可以根据自己的情况决定。至于老一辈人说的乙巳蛇年有四种人避免扫墓,权当听个有趣的故事了解一下传统文化。
一,老人
古人早就有句话说“七十岁拄杖不理事”,《礼记》里也有明确记载,足见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有着非常悠久的历史。清朝时期,清明扫墓时,七八十岁的老人通常留在院里祭拜,《燕京岁时记》指出,这样做是因为山里路不好走而且清明气候湿重,同时也担心过度伤心会影响身体健康。如今,科学也证明,年过七十的人腿脚不灵便,平衡感下降。让老年人走崎岖的山路去扫墓,一旦摔倒该怎么办?再者,看到已故亲友的坟茔,心里难免会有不适。所以年迈的老人不如在家里摆上些水果和糕点,默默祈祷,心意到了就好,不必去荒山野岭涉险。
二,稚子
小孩子无法理解大人为何在坟头流泪,看到大人哭泣,他们也会跟着哭闹着想回家。而且,坟地周围的草丛和地面坑坑洼洼,也容易摔倒。《礼记》说:“童子不衣裘裳,不临丧。”《荆楚岁时记》里也写到"幼者避冢墟,防惊魂"。同时,孩子去扫墓,不仅可能接触到阴气,还容易被虫子咬。如今科学研究表明,七岁以下的孩子危险感知能力不足成人的三成。足见老祖宗的这些规矩并非无理取闹,也还是有些道理的。
三,孕妇
古书《产经》上说:“妊娠者避冢墓,防冲胎神”。《东京梦华录》中记载了宋朝清明的风俗,怀孕的妇女通常拿着柳条站在远处祭拜。其实,怀孕的女子参与扫墓确实有些令人担心。山路本就崎岖不平,再加上清明时节常下雨,一不小心摔倒可不是小事。更何况,看到坟头上哭泣的人,肚子里的宝宝可能也会跟着受惊。
四,女婿
这个说法想来都有耳闻,是个古老的陋习,了解一下它的来历就好。《白虎通义》这本汉朝古书中写道“外姓亲戚不能进入祠堂”,到了明朝,甚至规定“女婿只能在门口洒酒”,其实这是周朝“同姓不通婚”规定的衍生,即通过祭祀来划分血缘的亲疏。清朝还有村子因为女婿上坟而引发了全族械斗的记载。幸运的是,现在大家的思想已经非常开明,自然不会拘泥于这些老规矩了。
现在很多家庭只有一个独生子,如果不让女婿帮忙扫墓,不可能只让岳父一个人去。所以老规矩听听就好,灵活变通才是关键!《民法典》第1045条明确规定“配偶就是亲属”,这早已打破了老一辈宗族界限的观念。去年的一份报告显示,近七成独生女婿会帮岳父岳母扫墓。古人也不是一根筋,朱熹那句“礼,时为大”说得很对,老传统本来就需要与时代发展相适应。
来源:古今传统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