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白粉病作为子囊菌白粉目类真菌引起的病害,在10-30℃即可萌发分生孢子,10天就可以完成一次染病循环。具有发生规模大,传播快的特点,尤其是在大棚(葡萄白粉、花卉白粉等),传播侵染更厉害。
白粉病,作为一种主要的高等真菌病害,在大多数的作物上都会发生。
白粉病作为子囊菌白粉目类真菌引起的病害,在10-30℃即可萌发分生孢子,10天就可以完成一次染病循环。具有发生规模大,传播快的特点,尤其是在大棚(葡萄白粉、花卉白粉等),传播侵染更厉害。
白粉病主要侵染作物表层,主要危害作物的叶片、叶柄、嫩茎、芽、花瓣这些幼嫩的部位。主要变现为:在危害部位表层产生圆形/不规则形粉色病斑,病斑上有白色粉末霉层,后期叶片扭曲干枯,白色粉末转变为浅褐色,并有黑褐色小颗粒(子囊壳)。
那么白粉病发病如此迅猛,我们可以采用哪些药剂来防治呢?今天主要围绕氟吡菌酰胺、四氟醚唑、乙嘧酚磺酸酯、戊菌唑这几个对白粉病防治效果特别优秀的成分来展开。
四氟醚唑(最安全的三唑类)
它属于第二代三唑类杀菌剂,其杀菌活性是第一代的2到3倍,广谱、高效性持效期长(4周,那么他的速效性就要稍逊一筹);三唑类产品特性:广谱、高效、内吸传导、保护+治疗。四氟醚唑特点:安全、全生育期可用(号称最安全的三唑类杀菌剂),更高效,是传统三唑类的2到3倍效果。
4%/12.5%四氟醚唑(水乳剂),30%四氟醚唑·乙嘧酚磺酸酯(5%·25%),36%四氟醚唑·肟菌酯(16%·20%)
乙嘧酚和乙嘧酚升级版:乙嘧酚磺酸酯
乙嘧酚(杂环类杀菌剂)具有内吸性、保护性和治疗性效果,能够被作物的根、茎、叶吸收并在体内传导,有效预防和治疗白粉病。与传统三唑类药剂相比,乙嘧酚不会产生交互抗性,且在果树上使用安全,不会污染果面。
乙嘧酚磺酸酯除了具有乙嘧酚的上述特性外,具有更优的吸附性和耐雨水冲刷性,杀菌更彻底。
注意:不可与铜制剂混用。
25%乙嘧酚磺酸酯,30%四氟醚唑·乙嘧酚磺酸酯(5%·25%),25%戊菌唑·乙嘧酚磺酸酯(4.5%·20.5)
戊菌唑(一代三唑类)
对比苯醚甲环唑、三唑酮、戊唑醇更高端,与氟环唑、氟硅唑是一个等级。
三唑类的作用机理:作用机理是甾醇脱甲基化抑制剂,通过破坏和阻止病菌的细胞膜重要成分麦角甾醇的生物合成,导致细胞膜不能形成,从而使病菌死亡
与其他三唑类的区别是具有更好的安全性,减轻了对植物顶端赤霉素的抑制作用,对作物的抑制性更小,安全性更好。一般与甲氧基丙烯酸酯(吡唑醚菌酯、嘧菌酯),乙嘧酚磺酸酯,氟吡菌酰胺复配。
30%吡唑醚菌酯·戊菌唑(18%·12%),25%戊菌唑·乙嘧酚磺酸酯(4.5%·20.5),20%氟吡菌酰胺·戊菌唑(10%·10%)
氟吡菌酰胺(琥珀酸脱氢酶抑制剂类杀菌剂SDHI)
与三唑类、甲氧基丙烯酸酯类一起统治了目前的杀菌剂市场,也就代表着,这三类化合物是目前植物病害防治的钢铁长城。
氟吡菌酰胺在防治病害上的特点:新位点
作用于线粒体呼吸链,通过抑制琥珀酸脱氢酶(复合物Ⅱ)的活性,来阻断电子传递,影响病菌的呼吸作用,导致病菌不能提供病菌的能量需求,进而杀死病菌或抑制其生长发育。氟吡菌酰胺可作用于病菌的多个生长阶段,对孢子的萌发、芽管伸长、菌丝生长均有活性。
与传统的三唑类和甲氧基丙烯酸酯类都不同,不存在交互抗性,杀菌活性更高。保护治疗性好,通过内吸传导性好,通过木质部传导到植株各个部位。
35%氟吡菌酰胺·戊唑醇(17.5%·17.5%),43%氟吡菌酰胺·肟菌酯(21.5%·21.5%),30%氟吡菌酰胺·苯醚甲环唑(15%·15%),20%氟吡菌酰胺·戊菌唑(10%·10%)。
来源:一路桐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