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阅读此文前诚邀您点击一下“关注”,方便您随时查阅一系列优质健康文章,同时便于进行讨论与分享感谢您的支持!
一则关于山东女子长期服用阿普唑仑改善失眠,最终因呼吸抑制导致窒息的案例在医学界引起广泛关注。
这位患者的经历为所有正在被失眠困扰的患者敲响了警钟,同时也暴露出公众对安眠药使用存在的普遍误区。
这位42岁的山东籍女性患者,职业为会计,因工作压力大导致失眠问题日益严重。初期,她尝试通过调整作息、减轻工作压力等方式改善睡眠,但效果不佳。
在朋友推荐下,她开始自行购买并服用阿普唑仑(俗称"安定")来缓解睡眠问题。
起初,患者每晚服用0.4mg阿普唑仑,确实改善了入睡困难的状况。然而,随着时间推移,药效逐渐减弱,患者私自增加剂量至0.8mg,并延长了服药时间。
使用约半年后,患者在一次睡眠中出现严重呼吸抑制症状,导致缺氧性脑病,经抢救后虽保住生命,但留下了不可逆的神经系统损伤。
阿普唑仑属于苯二氮卓类药物,是临床上常用的治疗焦虑和失眠的药物。
中国药理学会精神药理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北京大学医学部精神卫生研究所陆林教授指出:"阿普唑仑通过增强γ-氨基丁酸(GABA)介导的抑制性神经传递,起到镇静、催眠、抗焦虑、肌肉松弛和抗惊厥作用。"
这类药物有效解决了许多患者的睡眠问题,但同时也带来不容忽视的风险。
根据《中国精神障碍防治指南》(2015年版)数据,长期使用阿普唑仑等苯二氮卓类药物可能导致药物依赖、耐受性增加、认知功能下降,甚至引起呼吸抑制等不良反应。
最危险的误区:自行调整用药剂量
山东这位患者最致命的错误在于未遵医嘱,私自增加药物剂量。
北京协和医院精神科郭延庆教授强调:"安眠药不是'吃得越多越好睡',超剂量使用反而会带来严重风险,特别是呼吸抑制,这是苯二氮卓类药物最危险的不良反应之一。"
中国睡眠研究会副理事长、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定医院李占江教授通过研究发现,阿普唑仑在常规剂量下对健康人群的呼吸功能影响有限。
但对于存在睡眠呼吸暂停、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等基础疾病的患者,或与酒精、其他中枢抑制药物联用时,呼吸抑制风险显著增加。
失眠不仅仅是简单的"睡不着",而是一个复杂的健康问题。根据《中国成人失眠诊断与治疗指南》(2017年版)数据,中国成年人群失眠发生率高达38.2%,其中15.0%为慢性失眠。
失眠可分为暂时性失眠(数天)、短期失眠(不超过3周)和慢性失眠(超过3个月)。
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神经内科张晓冬教授表示:"失眠的病因复杂多样,包括心理因素、生活方式不当、环境因素、躯体疾病和药物因素等,需要进行全面评估,制定个体化治疗方案。"
1. 明确诊断,遵医嘱用药
北京大学第六医院药剂科主任王刚教授强调:"安眠药应在医师诊断和指导下使用,切勿自行购买和调整剂量。"
患者应到正规医疗机构就诊,由专业医师评估失眠情况,明确病因后再考虑是否需要药物治疗。
2. 选择合适药物,控制用药时间
中国医师协会睡眠医学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北京大学第六医院唐向东教授建议:"针对不同类型的失眠,选择合适的药物。
对于入睡困难为主的患者,可考虑作用快、半衰期短的药物;对于早醒为主的患者,可考虑半衰期较长的药物。"
同时,《中国失眠障碍诊断与治疗指南》(2023年版)明确指出,苯二氮卓类药物推荐连续使用不超过4周,以降低药物依赖风险。
3. 警惕药物相互作用
安眠药与酒精、镇静剂、抗抑郁药等药物同时使用时,可能产生协同作用,增加呼吸抑制风险。
中国药科大学临床药学系李静教授提醒:"服用安眠药期间应避免饮酒,不要同时服用其他中枢抑制药物,如有其他疾病用药需向医生说明情况。"
对于大多数失眠患者,非药物治疗应作为首选。《中国原发性失眠诊断与治疗指南》推荐的非药物治疗方法包括:
1. 认知行为疗法(CBT-I)
北京大学心理与认知科学学院岳伟华教授的研究证明,认知行为疗法对失眠的长期疗效优于药物治疗。
该疗法包括刺激控制、睡眠限制、放松训练、认知重建等技术,帮助患者改变不良的睡眠习惯和错误认知。
2. 睡眠卫生教育
良好的睡眠习惯对改善失眠至关重要。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睡眠医学中心唐四元教授建议:
保持规律作息,定时睡觉和起床
创造舒适的睡眠环境,保持安静、黑暗和适宜温度
避免睡前进行剧烈运动、使用电子设备、摄入咖啡因和酒精
白天适量运动,但避免在睡前3小时内运动
3. 中医药治疗
中医对失眠的认识有其独特体系。
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神志病科张雪亮教授介绍:"从中医角度看,失眠多与心、肝、脾、肾等脏腑功能失调有关,常见证型包括心脾两虚、心胆气虚、肝郁气滞、肝火上扰、阴虚火旺等。"
针对不同证型,可选用不同的中药方剂,如归脾汤、酸枣仁汤、甘麦大枣汤等。
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龙华医院林洪生教授研究发现,中医辨证施治结合穴位按摩(如按摩百会、安眠、神门等穴位)可有效改善失眠症状。
1. 老年人群
老年人由于生理功能下降,对药物的代谢能力减弱,使用安眠药的风险更高。
北京医院老年医学研究所孙宁玲教授指出:"老年患者使用苯二氮卓类药物剂量应减少,通常为成人剂量的一半或更少,并密切观察不良反应。"
2. 妊娠期和哺乳期妇女
北京协和医院妇产科马良坤教授提醒:"妊娠期和哺乳期妇女应尽量避免使用安眠药,尤其是妊娠早期,必要时在医师指导下选择相对安全的药物。"
3. 既往有药物依赖史或睡眠呼吸障碍患者
这类患者使用安眠药风险更高。中日友好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王辰院士强调:"睡眠呼吸暂停患者应谨慎使用苯二氮卓类药物,必要时应在监测条件下使用。"
总结与建议失眠问题需要引起足够重视,但不能盲目求"速效"。山东女子的案例警示人们,安眠药虽然能够快速改善睡眠,但不当使用可能带来严重后果。
应对失眠,建议采取以下策略:
1. 首选非药物治疗:改善睡眠环境和习惯,学习放松技巧,必要时寻求专业心理咨询
2. 规范用药:必须在医生指导下使用安眠药,严格遵守剂量和疗程
3. 定期随访:使用安眠药期间应定期复诊,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4. 警惕风险信号:如出现头晕、嗜睡、呼吸困难等不适症状,应立即就医
中南大学湘雅医院精神卫生研究所姚志剑教授总结道:"治疗失眠需要综合考虑生物-心理-社会因素,制定个体化治疗方案,切不可像这位山东患者一样盲目自行用药,以免带来不可挽回的后果。"
好的睡眠是健康的基础,而获得好睡眠的关键在于科学认识失眠,理性对待治疗,既不能忽视失眠带来的健康风险,也不能走入用药误区,危及生命安全。
参考文献
1. 《中国成人失眠诊断与治疗指南》(2017年版), 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睡眠障碍学组
2. 《中国精神障碍防治指南》(2015年版), 中华医学会精神病学分会
3. 陆林, 张鸿燕等. 苯二氮卓类药物合理使用专家共识. 中国精神卫生杂志, 2020, 34(2): 97-103
4. 李占江, 王志仁. 安眠药物与呼吸抑制风险相关性研究. 中国临床药理学杂志, 2022, 38(4): 415-419
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意在科普健康知识请知悉;如有身体不适请咨询专业医生,喜欢的朋友可以关注一下,每天分享健康小知识,做您的线上专属医师。
来源:科学护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