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持一步逃离的空间 |《逃走的人》分享交流会

360影视 欧美动漫 2025-03-25 21:32 2

摘要:2025年3月21日19:30,资深记者、非虚构写作者李颖迪在武汉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于二楼会议室,举行《逃走的人》的新书分享会。她毕业于武汉大学新闻系,曾担任武汉大学新视点15级主编。因此,本次分享会主要以学妹学弟提问,学姐回答与延伸的方式进行,是一次学姐为学

2025年3月21日19:30,资深记者、非虚构写作者李颖迪在武汉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于二楼会议室,举行《逃走的人》的新书分享会。她毕业于武汉大学新闻系,曾担任武汉大学新视点15级主编。因此,本次分享会主要以学妹学弟提问,学姐回答与延伸的方式进行,是一次学姐为学妹学弟答疑解惑、分享感受的难得机会。

莫听穿林打叶声:

“逃走”至何方?

《逃走的人》是李颖迪出版的第一本书。

说到“逃走”,她想起爱丽丝门罗的《逃离》,或是电影《逃走的女人》。在她看来,“逃走”绝非一个贬义词,它似乎更像是一种状态,让我们得以和主流评价与竞争体系拉开一点罅隙。

她遇见过一个曾在字节跳动工作的女孩,辞职后开始全世界流浪。她在西班牙同她见面时,女孩坦然讲起自己没钱时和嬉皮士到处找食物的经历,既无焦虑也无迷茫。“我很羡慕那样的生活,就像那个女孩说的那样,但是目前还没有勇气过。”李颖迪这样形容。

即便自称“尚且没有勇气”,但她的生活也和主流评价保持着距离。大一、大二时,李颖迪延续着高中的“好学生”惯性,拼命争取着每0.1分绩点与各种奖学金。拿更好的成绩,拼更好的比赛,写更漂亮的简历,找更好的实习,最后进入一段好工作,似乎是一条明确的路。然而慢慢地,她发现如果只用这些来定义“好”,那这是一条永无止尽赛道。

与此同时,在新视点,她不断遇见一些曾经不在她视野之中,而是存在于广袤世界里的东西。这些事件让她发现,即使各种指标再重要,也只是片面的衡量维度。她强调,在武汉大学提供的丰富可能性中,听从自己的声音,找到属于自己的定位与维度,或许才能走得更远。

下笔如有神:

写作能力如何锤炼?

作为新传学子,写作无疑是必过的一关。关于提升写作能力的建议,李颖迪给出的第一点便是“读”,从读开始进入经典。从语感精妙的鲁迅、张爱玲与王小波,再到先锋的余华,“读着读着,你就会感觉自己的语感在提升。”

如果想要更接近严肃性的写作,则需要和网络语言保持一定的距离。刚毕业时在个人微博与豆瓣上发布自己的稿件,她逐渐发现情绪更极端的内容会被更多人点击与转发,而博主本人更需要用各种观点去促进网友的传播。

但文学不同,文学不是为了提炼什么,某些时候文学甚至是反传播的。“有人觉得他们既能做博主又能做作家,我认为这两点是相悖的,但是也有可能是因为我比较笨拙,没有办法快速换这两个频道。”她笑道。

在她看来,如果是想做互联网,那应该更多地去学互联网上的语言,观察那些起号最快的人在怎么说话、怎么抓热点、用什么样的东西在吸引人;但如果是想要写出深刻的东西,就不能像某些流行的写作者,仅仅做一个有写作技巧的聪明人。

对于特稿类专业性较强的写作,李颖迪也分享了自己的感受。在她看来,新闻强调实践的特征,不可避免地要求至少6个月到一年的实习经历,记者们必须在新闻机构中理解一篇新闻如何产生。

有了实践的经验后,再通过3-5年的实践,记者们逐渐积累对社会深度的认知,总能在实践中摸到特稿的关窍。说起来漫长,但“只要你热情,其实还是能够干下去的”。在兴趣的驱动下,一旦她对某个选题产生好奇,问题就会一个接着一个地滚下去,最终促使着她完成这篇稿件。

诚然,新闻工作也有艰难的一面。例如,即使遇到感兴趣的选题,她私信三四十个人也只能收到零星的回复,需要花时间用“笨”方法一个个问,才能找到突破口。再例如,这份工作注定了要与大量的人打交道,即使性格外向,她也偶尔有“社交能量”耗尽之感,甚至在某次选题制作的过程中,她不得不站在灵堂里,试着采访逝者的亲朋。

应对这一切并不简单,但也正是在这些磨砺中,她才体察出人性的温度和复杂的故事。

在这场真诚的对话中,李颖迪用“逃走”重新定义了成长的另一种可能——并非逃避,而是主动与单一的评价体系保持距离,在武大广阔的舞台上寻找属于自己的坐标。从绩点焦虑到新视点的探索,从经典阅读到特稿实践,她以亲身经历印证:真正的写作与人生,都需要“笨拙”的坚持与直面内心的勇气。

分享会临近尾声,她笑着以催促结尾:“去吧,楼下樱花正盛,快看花去吧!”

这似乎与多年前易栋老师的呼唤相重叠:“快逃课快逃课,如果樱花常开,青春常在,这一切都不会这么动人情怀。”

也许,雪白如云的樱花里藏着武大的某种精神——它呼唤自由探索,从不计算得失。

文字 | 周琦

图片 | 李颖迪 汪康桥

运营 | 珞新传媒 袁艺菲

审核 | 胡静文 珞新传媒 张可欣 王庹维

来源:股票文化收藏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