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年前,北大学生「过家家」开了间咖啡馆…

360影视 动漫周边 2025-03-26 09:48 3

摘要:事实上,将院楼开放给学生开咖啡馆一直有争议。而学院坚持开辟这样一个空间给学生自我管理、自我教育和自我服务,让他们在思想碰撞中获得学业、生活、事业的想象力和行动力。副院长李迪华老师希望这一做法得到更多的理解和支持。

北大建筑与景观设计学院院楼里有一间特别的咖啡馆。暖黄色的灯光洒落吧台,偶有一张纸条搁置其上,写着“咖啡师在沙发上”,箭头指示着方向。

没错,咖啡师这时可能正窝在沙发上看书、自习,或是和朋友们聊天。客人需要时,他才会放下手头的事,笑着上前问:“想喝点什么?”

这里是草图——没有专业的咖啡师,8年前,一群北大学子因兴趣而聚,像过家家式的,自营自治,就这么把一间非营利的咖啡馆开了起来。

事实上,将院楼开放给学生开咖啡馆一直有争议。而学院坚持开辟这样一个空间给学生自我管理、自我教育和自我服务,让他们在思想碰撞中获得学业、生活、事业的想象力和行动力。副院长李迪华老师希望这一做法得到更多的理解和支持。

2024年6月,帝国理工戴森设计工程学院创始院长Peter Childs教授曾到学院交流设计学科发展,当他走进院楼,看到开放的使用空间和学生主导的咖啡馆时,兴奋地反复说,“This is D-school(这就是我心目中的设计学院)!”

今天,一起走近这间理想的咖啡馆,走近一群北大人的乌托邦。

调配草图的温度

在标准化与自由度的微妙平衡中,每个人都能在草图,找寻到属于自己的味道——是咖啡的香气,甜品的细腻,更是涌动在人与人之间的暖流。

草图的空间宽敞而通透,环境开阔而舒适。来这儿,匆忙不再,时光缓缓温柔,心情松弛下来;走出去,推开咖啡馆的门,眼前满是绿意,人也随之舒展。

草图的开阔,更在于这里的包容。没有萃茶机时,咖啡师试着用催化剂生成冰,再添上椰子粉和几抹茶叶,一尝,冰凉与香醇交织,便起名为“青山暮雪”。加点浓缩,又化作新式创意饮品。

顾客的奇思妙想,也会成为“草图上新”的灵感源泉。学生咖啡师们早已熟悉常客们的喜好——一份冰加三份浓缩,“失控的美式”应运而生,成了“失魂美式学长”与草图间的默契;有人想在咖啡中加入玫瑰糖浆与生椰奶,“臻美生椰拿铁”随之登上菜单;夜晚,有人想点上一杯无咖啡因的养生饮品,草图便添置了豆浆机,推出了桂花紫米糊;秋日里,特供的“桂花金酒”是写给季节的一首诗。

也正是在与顾客的互动中,学生咖啡师的调配过程更添乐趣。一次,一群即将参加毕业论文答辩的同学光临,商量着想要甜度更低的咖啡,离开时,他们相互约定着:“等考核完,再来一杯”——这让那天的咖啡师难以忘记。

咖啡师在一杯杯亲手调制中放松下来,顾客也一样。在咖啡香气的氤氲中,不知不觉,他们打开话匣子,聊起家庭、人生规划……一些平时不会轻易提起的话题,伴着咖啡的袅袅热气,自然流淌而出。咖啡师一边洗着杯子,一边静静听着,倾诉者与倾听者,相遇在馆中。

这种感觉,从草图诞生时起便深深植根于此。现任负责人、建筑与景观设计学院2023级硕士罗冶婕笑着说:

“之前,师兄师姐会相互交流着,一同完成草图的设计与建设;如今,我们会教大家一些基本的咖啡知识,掌握了这些,就可以自行发挥创意,做出独属于自己的饮品。”

与商业化的咖啡店不同,草图的咖啡师并非全时段守候于吧台,而是在学业间隙中服务于顾客;运营者与顾客之间也并非简单的买卖关系,而更像一种团队合作,别具松弛。

在每一任咖啡师心中,总有一隅属于草图,每次回校,第一个目的地总是草图。在创始人、建筑与景观设计学院2015级硕士校友黄彬凌、袁振宇看来,或许是因为这里的松弛感,书页翻动、畅快讨论与咖啡机的低鸣交织,在空气中打着旋儿,令人心安下来。

在学院里开一间咖啡馆

草图的故事,是一段从0开始的奇妙旅程——得从2016年说起,从未名湖畔的红四楼说起,从志同道合的他们说起。

起初,彬凌、振宇参与了学校小花园的建设,就在学院旁的红四楼一侧。花园建成后,同学们想将室内的空间一并利用起来,便关注到学院图书馆。这里是学院师生们看书、讨论的重要地方,却仅有一位老师值班,无法全天开放。

2017年,李迪华老师“景观社会学”课程给了他们新的灵感。李老师启发他们,当今时代,知识获取越发容易,非正式交流较之稀缺,而这正需要能够承载这类交谈的空间。那么,学院图书馆是不是就可以成为信息交流的共享空间?

他们大胆向学院提出:

将图书馆交由学生运营管理,无需额外投入一分钱,但能将开放时间延长一倍。

学院同意了。后来,他们又提出附加条件——在图书馆里开一间咖啡馆,学院也答应下来,还欣然给予1500元的启动资金。

拿到钱的同学们,一分也不敢乱花,只想“留着花在最关键的地方”。彬凌和振宇带着校园公益营建社的同学去到建设中的家园食堂,向工人们要来水泥、砖头,一车车拉回图书馆,一点点砌成吧台的样子。从没接触过钢筋水泥,也不清楚所需水泥配比的他们,把台子砌得歪歪扭扭,也就这样,筑成草图最开始的模样。一位来自台湾的交换生,还特意在离开北大前的深夜跑来草图,与亲手参与建造的这一吧台合影留念。

那时,他们恰好在协助万柳公寓改造室内门厅,与负责老师一番沟通,又从工地运回一批剩余的木纹地板,自己动手铺设。他们还靠着为周边的苗圃场做设计,换回些免费的花苗,点缀咖啡馆间……每一步充满艰辛,也充斥着乐趣,越来越多营建社社员参与进来,学院老师纷纷为他们宣传。最初的资金,就这么攒了下来,投入到后续各式各样的读书沙龙、分享会中,将构想中思想碰撞的场域落成现实。

看着咖啡馆一点点成形,袁振宇将“野草”与“图书馆”相结合,取下“草图”之名。野草代表真实世界,图书馆象征丰厚知识,两者相合,就寓意着将所学知识与现实世界联系起来。同时,作为设计专业的学生,“草图”是创意与灵感喷涌的阶段,每个人都是从这里出发,将一个个想法孵化。他们期待着,这间咖啡馆能成为激发创意、装载灵感、凝聚感情的容器。

每个角落都有故事

笔墨写下“草图”的字样,学生自建自营的这间咖啡馆,一点点生长起来——每一个角落,每一处细节,每一件物品,都藏着故事。

草图的装修并没有刻意设计,而是顺其自然,渐渐添置而成,凝成时光纵深感。

早期的草图有一台烘豆机,来自“烘豆三兄弟”。这是三位同宿舍的师兄,对咖啡烘焙满怀热情的他们,买来一台高大的烘豆机,放在寝室空余的床位上。得知有了草图这样一间咖啡厅,便将机器搬了过来。无需做实验的时候,三兄弟都会来草图“打卡”,很长一段时间,这里风味独特的咖啡豆就由他们亲手烘制。

有了好豆子,接下来就需要培养一批咖啡师。彬凌和振宇找到一场全国咖啡拉花大赛冠军主讲的培训,听后大有启发,便与主讲老师讲述了草图咖啡馆的创立故事,请求对方来做一场培训。许是被两人的热情所打动,这位冠军老师不仅没收一分培训费,还拉来一车手冲咖啡用具,现场演示烘豆、打奶泡、拉花各种技巧。

振宇学得最快,又手把手教师弟师妹们。一批同学学会,又去教会另一批新来的小同学,咖啡师接连成长起来。

从基础款的拿铁、美式,到更复杂些的创意饮品,制作手艺代代传承,延续至今。

草图的设备,很多源于校友捐赠。筹建之时,一位师兄捐来咖啡机;一位咖啡师在毕业之际,将自己的烤肠机留在草图,又有同学送来空气炸锅。如今,咖啡机依旧轰隆隆作响,烤架上不再是香肠,换成油条、可颂、面包卷儿滋滋冒着热气,将草图的暖意,为每位顾客送去。

宽阔的讨论区墙上挂着一辆自行车,那是院长俞孔坚带学生骑行前去考察京杭大运河时留下的。旁侧几幅画作,是副院长李迪华朋友的捐赠,画中四季之景与咖啡的季节特调相映成趣。墙上还挂有一串串照片,连起课堂上、学院里的点滴瞬间。抬头看,装点着同学们DIY的花草灯,草图总有这些好玩的手工活动;往吧台看,几十本关于咖啡与美食的书,从创店之初就留了下来。

一些不知从哪儿冒出来的小玩意儿,或是一盆绿植,或是一件手工艺品……一点点累积,构成现在所见的草图,几乎超出所有人预期。

做咖啡是件好玩的事

兴趣与热忱,是成为一位草图咖啡师的必备素养,比起“专业店员”这一称呼,他们或许更符合“咖啡玩家”这四个字,在“玩”中成长蜕变,实现“自我教育”。

“做咖啡这件事听起来很厉害,但在草图是可以尝试的,甚至发现自己真的能做到,”建筑与景观设计学院2020级硕士黄可回忆道,“尝试新事物本身就非常享受。”

对许多咖啡师来说,在草图做咖啡就是他们的“第一次”。照着标准配方,有老咖啡师的耐心指导,新做法与好方法漫溢,更能与同伴们热烈交流,新式饮品自然浮现。在这里,从0开始就能学会,创意会遇到鼓励,热爱也总有共鸣。

从咖啡小白到“拉花大师”,建筑与景观设计学院2020级硕士王玮喜欢和前辈们一起研究每个细节。

小到牛奶要倒到什么位置,拉花缸调整到什么角度,机器拧到什么松紧程度……咖啡师们都会凑在一块儿,估摸着,练习着,这种场面,成为来草图值班的一种期待。

王玮笑称,“自从拉花稍稍有点儿上道后,就期待着客人点一杯热拿铁。”

有时候,成长的发生,在意外之间。他们不只是咖啡师,也是这里的运营者。

机器的维护与清洗,咖啡豆的及时补货,新鲜牛奶的定期查验……都需要咖啡师们轮班负责。有时冰箱突发断电,还得好好检查里头的食品。顾客反馈说咖啡味太淡,城市与环境学院2022级硕士李佳瑞政府管理学院2022级硕士王玉便想到换换杯型,降低价格,在维持咖啡用量的前提下,提升浓郁口感。无数个“Plan B”,一来二回的沟通,学生们发现自己更能随机应变地解决问题了。

就连看起来无所不能的创始人师兄,也“遭遇”过意外。那是草图开业前夕,订购的沙发迟迟未到。次日就是开业典礼了,会有嘉宾、赞助人到场,要是没地方坐,那像什么话?到了凌晨四五点,黄彬凌发现,沙发已经抵达昌平,赶紧联系客服要来仓储基地的位置,打车过去取沙发。就在一切向好之时,又出现了“小插曲”——汽车的后备箱塞不下大沙发,搬到后座去就会伸出一角。这时候,彬凌灵机一动,他将后座车窗摇下,让沙发一角伸出,就这样,刚好放了进去。清晨,沙发运到咖啡馆,草图如期开业。

“我想,这样的能力真的要在实操中才能锻造,运营草图就是一个平台,很好玩,也特别锻炼人。”

边喝咖啡,边聊点儿什么

“看着越来越多人自发地加入进来,我们由衷感到开心。”

或是起点,或是终点,学院师生们进进出出,享用着草图的咖啡机、吧台、暖光,无形之间构筑起一种联系,亲切而熟悉。

王玮说,“能让学生自己经营咖啡馆”,化作很大一部分考研来这儿的动力。来了之后,她自然而然地加入团队,发现草图比想象中还要好,“比起能想到的学会做咖啡,草图更给了我们未曾想到的,在学业之外讨论、分享的空间,就像小家园、大家庭一样。”

草图不大,却承载着众多文化交流活动。在咖啡香中,师生们围坐在大讨论桌旁,举办读书会,这里也会为各类社团活动提供场地支持,电影放映、跨学科沙龙、公益讲座,就在这里一一生发。偶尔,老师会请在场的讨论者喝咖啡,学生们便一连做上二十几杯,为严肃的学术探讨增添几丝生活气。在线上,草图还有专属社群,咖啡师们在里头分享近期调配的新品,顾客们也会畅所欲言。

城市与环境学院2017级本科生、建筑与景观设计学院2022级硕士陆莹一早就接触过草图的活动,打心底喜欢这儿。大地艺术工作坊、木工创作、水泥花盆制作……回过头看,恍然发现,草图已经带着这么多学生,创造出这么多新的、生动的改变。

“这或许也是一种草图风格,无需特定的爱好,并非统一的方向,大家共同怀着热情,一起想做一件事,就真的可以做起来。”

这正是草图一开始的初衷——用咖啡凝聚人,用公共空间承载知识交谈、团建活动。最火热时,营建社吸引来500余社员,每周都在草图开展工作坊。而这份“火热”,来自口口相传,一种再需要人与人之间关联不过的方式——顾客来过一次,便自发分享给身边好友;咖啡师们多是因一次偶然的推门而入,便主动加入。

在这里,人与人有了勾连,人与空间也紧密联结,每个人都能找到自己的位置。2022级硕士生吴承程是草图的第8任负责人,在她心中,

“就像是过家家,跳出学生身份,去扮演所谓的咖啡师——这是一种有如世外桃源的沉静惬意。”

就是在这里,待上一个午后,什么都不做,就有一种“在生活”的感觉。

这里一直,人来人往,暖意弥漫。

草图咖啡

一开始的学生构想,日渐“成长”为如今的草图,一个带有创新创业孵化园性质的独特空间。这里没有太过宏大的目标,没有完美的追求,有的是一群年轻人的热爱蓝图,是再纯粹不过的“好玩儿”。

2021年,草图从红四楼搬到东门外建筑与景观设计学院的新楼里。

在红四楼最后一天,原本热闹的咖啡馆变得空荡荡,振宇手写的“草图”卷轴静静悬于墙上。一位学电影的同学取下,写下一句——“This used to be our playground.”

就在气氛伤感起来时,一位咖啡师推门而入,喊着:“干嘛写在这上面?我们之后还要用呢!”

草图是片乐园,这里的故事,从未戛然而止,而是一直有着新的开始。

漫步菁菁校园,你是否曾停下匆忙的脚步,留意过那些被岁月悄然雕琢的细微之处?它们或是一湾曲径通幽处的小池,倒映着四季的更迭;或是隐匿于草木间的艺术雕塑,凝结着匠者的巧思;抑或是深深庭院里的砖瓦石刻,诉说着光阴的故事。

在北大,我们不仅拥有万千“大美”,是厚重的、壮美的、前沿的,在一塔湖图,在日月盈仄;更有着无尽“小美”,是精巧的、细腻的、温暖的,在一砖一瓦,在晨昏瞬间。“小美”们虽然不张扬,却同样耀眼,岁岁滋润心田,潺潺编织时光,构成了北大的另一面,是燕园生活的真实写照。

北大官微推出全新品牌栏目“隐藏款北大”,期待与读者一起,共探北大里的小美,找寻时光里的温柔。

>

来源:北京大学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