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明代学者宋权在《丹丘先生论曲》中写道:“鸨似雁而大,无后趾,虎纹。喜淫而无厌,诸鸟求之即就”。
在中国古代,青楼不管官办还是私立,都是开在明面上,形成了隐秘的青楼文化。
而青楼中那位掌控全局的老板娘就是老鸨,为何被称为“老鸨”呢?
要理解“老鸨”一词,必先追溯“鸨”这种鸟。
鸨鸟(学名:Otis tarda),体型庞大,飞行能力弱,常栖息于欧亚草原。
它可以长到20斤,飞不了多久,身形笨拙,在陆地上的交配行为易被观察到。
因而古人误以为其“雌雄不分”甚至“无雄可配”,需与其他鸟类杂交繁衍。
明代学者宋权在《丹丘先生论曲》中写道:“鸨似雁而大,无后趾,虎纹。喜淫而无厌,诸鸟求之即就”。
这种误解,将鸨鸟塑造成“淫乱”的象征,成为道德批判的隐喻事物。
古代社会推崇“贞洁”伦理,鸨鸟的“滥交”行为与妓女“人尽可夫”的刻板印象不谋而合。明代戏曲与小说中,“鸨儿”逐渐成为妓女的代称,而“老鸨”则特指妓院的管理者,暗含“操控欲望”的贬义。
不过现代科学终于为鸟儿平反了。
动物学研究表明,鸨鸟的“杂交”实为观察谬误:雄鸟交配后离开雌鸟孵化,导致古人误以为其无固定配偶。
2014年西班牙学者发现,雌鸨翘臀行为实为展示健康状态,防止寄生虫传播。
鸨鸟还很讲究卫生,注重健康,通过吃含有毒素的斑螯类昆虫,比如蜈蚣,来防治自身体内的寄生虫,避免交配时传染给对方。
当代农史专家,浙江农业大学教授游修龄曾在《为鸨鸟申冤》一文中指出:老鸨这个称呼,出现在宋朝之后,盛行于明清之间。
它们大多在4.5月份交配,每次雌雄交配大约10分钟,之后雄鸟又会去寻找下一个雌鸟交配,很像青楼里的男嫖客。
实则非然,雄鸟过了发情期后,会帮助每一个交配过的雌鸟抚育下一代。
1997年,北京濒危动物中心抢救了6只鸨鸟,对它们的交配行为进行了观察,那些求爱动作只是动物本性,多为雄性主动。
英国的鸨鸟是早在1838年时绝种的。据调查,我国现在也只剩200来只。
然而,科学真相未能动摇文化符号的顽固性,“老鸨”一词仍被沿用至今。
青楼并非一开始便与“淫乱”挂钩。春秋时期,管仲设立“女闾”(官办妓院),初衷是为“征夜合之资,以充国用”,同时缓解社会光棍问题。
唐代青楼更以“卖艺不卖身”为特色,女子需精通琴棋书画,成为文人雅士的社交伙伴。白居易《琵琶行》中“五陵年少争缠头”的盛况,正是这一时期的写照。
作为青楼的实际掌权者,老鸨需兼具商业头脑与政治手腕:
招募、培训妓女,控制定价与分成,甚至通过“卖身契”剥削底层女性。
周旋于权贵之间,为青楼寻求庇护;处理纠纷时,豢养“龟公”“大茶壶”(男性打手)维持秩序。
在宋代理学兴起后,青楼被污名化为“下九流”,老鸨被道德批判具象化。
多数老鸨出身妓女,是年老色衰后被迫转型。明代小说《醒世姻缘传》描写老鸨“填不完的坑”。
“老鸨”一词的流行,映射出封建社会对女性欲望的双重标准:
女性若主动参与性交易,则被斥为“鸨儿”;而男性嫖客仅被视为“风流”。
作为管理者,老鸨被赋予“贪婪”“狠毒”的标签。
尽管青楼制度消亡,但“老鸨”的文化阴影仍潜伏于现代语境。日本“妈妈桑”、韩国“房长”等角色,延续了“操控情色交易”的刻板印象。
结语
“老鸨”一词,是自然误解、经济需求与道德审判共同锻造的文化产物。
鸨鸟也是“淫鸟”,只是求偶撅臀动作实在夸张,让人想入非非,实则是想让配偶验看生殖道健康状况。
来源:带上历史的心行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