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30岁的小心是一名忙碌的都市白领,为了应付繁重的工作,她习惯于在周末提前做好一周的饭菜,并妥善存放于冰箱中,以便工作日中简单加热后食用。最近两个月,小心开始出现右上腹隐隐作痛、乏力、食欲不振等症状,体重也在不经意间骤减了10斤。她原以为这只是因为工作压力大或是
30岁的小心是一名忙碌的都市白领,为了应付繁重的工作,她习惯于在周末提前做好一周的饭菜,并妥善存放于冰箱中,以便工作日中简单加热后食用。最近两个月,小心开始出现右上腹隐隐作痛、乏力、食欲不振等症状,体重也在不经意间骤减了10斤。她原以为这只是因为工作压力大或是轻微的肝炎症状,直到一次体检中,医生通过超声检查和血液检测发现,她已悄然患上了肝癌!这一突如其来的诊断让她震惊不已,也引发了对日常生活习惯与肝癌风险之间关系的深思。
一、预制饭与肝癌:迷思与真相
坊间不时传言,长时间存放的预制饭菜容易滋生细菌或产生有害物质,甚至有人担忧其中可能混入黄曲霉毒素,从而增加肝癌风险。事实上,所谓的“隔夜饭”并非当天食用而是经过科学冷藏处理的预制餐品。如果储存得当,温度和湿度均在合理范围内,食物中的微生物活动就会大大减缓,黄曲霉毒素的生成也极为有限。黄曲霉毒素确实是一种公认的致癌物,与肝癌密切相关,但其在食物中的含量只有在极端潮湿或储存不当的情况下才会明显升高。据《中国食品卫生学报》报道,常规家庭冷藏下,食品中黄曲霉毒素的含量远低于危害健康的剂量。因此,预制饭菜本身并非肝癌的直接元凶,关键在于食品保存是否得当以及个人是否有其他肝脏疾病风险因素。
二、中国肝癌高发:罪魁祸首究竟是谁?
全球肝癌数据统计显示,中国肝癌新发病例占全球总数的近50%,这一惊人数字引起了医学界和公众的广泛关注。究其原因,主要与中国高比例的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有关。据世界卫生组织最新数据表明,我国乙肝病毒感染率居高不下,而慢性乙型肝炎正是引发肝硬化和肝癌的重要因素。在中国约80%的肝癌病例都可以追溯到乙肝病毒的长期感染。此外,不良的生活方式、酗酒、肥胖以及部分地区食品中可能存在的黄曲霉毒素残留等因素,也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肝癌的高发趋势。
特别需要指出的是,乙肝病毒不仅通过母婴传播或血液接触等途径感染,还会在感染后的几十年内逐步损伤肝脏,最终诱发肝癌。虽然现代医学已经研发出有效的乙肝疫苗,但由于疫苗普及和接种覆盖率等问题,部分人群仍存在较大风险。小心的案例虽然年龄偏轻,但如果她在青少年时期曾感染乙肝病毒,而后因工作压力忽视了定期体检,那么早期的肝损伤和病变就可能悄然累积,最终酿成大患。
三、坚持这3个好习惯,远离肝癌风险
面对如此严峻的局面,专家们指出,尽管部分肝癌风险不可控,但生活方式的改善却能大幅降低发病概率。最新的流行病学研究表明,只要坚持下列3个好习惯,便能在一定程度上预防肝癌的发生:
预防接种与定期筛查
乙肝疫苗是预防乙肝病毒感染的有力武器。建议广大群众尤其是青少年及家族中有乙肝病史的人群,尽早完成乙肝疫苗接种。此外,对于已经感染乙肝病毒者,定期进行肝功能检查和影像学监测(如B超、CT等)有助于早期发现肝脏病变,及时干预治疗,从而有效降低肝癌发生的风险。
合理饮酒与健康饮食
酗酒是导致肝硬化和肝癌的重要因素之一。专家建议,日常生活中应尽量控制酒精摄入,避免长期大量饮酒。同时,保持均衡饮食,多摄入富含维生素和抗氧化物的食物,降低高脂肪、高热量食品的摄入,以维持肝脏健康。规律的生活和适量的运动也是预防脂肪肝和代谢性肝病的有效手段。
注意食品安全,防范霉菌污染
虽然预制饭菜并非直接致癌,但食品在储存过程中若因环境湿度过高而发生霉变,极易产生黄曲霉毒素。建议大家在购买和储存食材时,要注意选择新鲜、质量可靠的产品,尽量避免购买长期存放或易受潮的粮食和坚果。同时,家庭中应保持冰箱的清洁和适宜的温度,确保预制饭菜的卫生安全,从源头上减少有害物质的摄入。
小心的经历提醒我们,即便是生活节奏再快的都市白领,也不能忽视肝脏健康的重要性。中国肝癌高发的背后,既有乙肝病毒流行的历史遗留问题,也与不健康的生活方式密切相关。只要我们在预防接种、合理饮食和食品安全等方面多下功夫,就能在很大程度上降低肝癌风险。对于每一个关注自身健康的人来说,从改变生活习惯做起,便是对未来最好的投资。
【参考文献】
《中国食品卫生学报》相关研究报告,关于家庭冷藏食品中黄曲霉毒素含量的评估。
世界卫生组织《全球肝癌负担报告》(2020)。
《中国预防医学杂志》关于乙肝病毒与肝癌相关性的流行病学调查。
来源:头号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