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恶性贫血(Pernicious Anemia, PA)的骨髓穿刺和活检结果是其诊断的重要辅助依据,尤其在临床表现不典型或需要与其他血液系统疾病鉴别时,骨髓形态学分析能提供关键线索。以下是恶性贫血的骨髓检查结果特征及其病理生理学意义:
恶性贫血(Pernicious Anemia, PA)的骨髓穿刺和活检结果是其诊断的重要辅助依据,尤其在临床表现不典型或需要与其他血液系统疾病鉴别时,骨髓形态学分析能提供关键线索。以下是恶性贫血的骨髓检查结果特征及其病理生理学意义:
一、骨髓穿刺的典型表现
1. 骨髓增生程度
- 活跃或明显活跃:因无效造血(红细胞前体在骨髓内破坏),骨髓有核细胞增生活跃,红系增生尤为显著。
2. 红系巨幼变(Megaloblastic Erythropoiesis)
- 巨幼红细胞增生:红系前体细胞体积增大,核发育滞后于胞质(核质发育不同步),表现为:
- 巨原红细胞:胞体大,核染色质疏松,核仁明显。
- 巨晚幼红细胞:核染色质呈“车轮状”或“碎炭样”,胞质血红蛋白化正常。
- 核畸形:可见核碎裂、核分叶(花瓣核)或多核红细胞。
3. 粒系异常
- 巨晚幼粒细胞:粒细胞前体体积增大,核染色质疏松,胞质颗粒减少。
- 中性粒细胞分叶过多:成熟中性粒细胞核分叶≥5叶(早于外周血出现)。
- 巨杆状核粒细胞:杆状核粒细胞体积增大,核染色质疏松。
4. 巨核系改变
- 巨核细胞数量正常或减少:部分病例可见巨核细胞分叶过多或胞体增大(巨核系巨幼变)。
- 血小板生成障碍:产板型巨核细胞减少,与外周血小板减少相关。
二、骨髓活检的病理特征
1. 骨髓结构
- 红系增生占优势:红系前体细胞弥漫性增生,排列紊乱,正常造血岛结构消失。
- 粒红比例倒置:粒系比例相对减少,粒红比例(M:E)可低至1:1或更低(正常2:1~4:1)。
2. 无效造血现象
- 细胞凋亡增加:红系前体细胞在骨髓内过早凋亡,表现为核固缩、核碎裂(“流产性造血”)。
- 噬血现象:巨噬细胞吞噬红细胞前体,反映细胞破坏增多。
3. 铁染色(普鲁士蓝染色)
- 细胞外铁正常或增多:因无效造血导致铁利用障碍,铁蛋白沉积于骨髓基质。
- 细胞内铁减少:环形铁粒幼细胞罕见,可与铁粒幼细胞性贫血(如MDS)鉴别。
三、鉴别诊断中的关键点
1. 与叶酸缺乏性贫血的区分
- 两者骨髓形态学表现相似,但PA常伴随 抗内因子抗体阳性 和 胃黏膜萎缩,而叶酸缺乏多有营养不良史或吸收障碍。
2. 与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的鉴别
- 病态造血特征:MDS可见红系、粒系、巨核系三系病态造血(如环形铁粒幼细胞、微小巨核细胞),而PA仅表现为红系和粒系巨幼变。
- 克隆性异常:MDS常伴有染色体异常(如del(5q)、-7)或基因突变(如SF3B1),PA无此类改变。
3. 与红白血病的鉴别
- 原始细胞比例:红白血病中原始红细胞占比≥20%,PA无原始细胞增多。
- 免疫表型:红白血病细胞表达CD71、血型糖蛋白A,PA为正常红系分化。
四、骨髓检查的临床意义与局限性
1. 诊断价值
- 支持PA诊断:典型的巨幼变是维生素B₁₂缺乏的直接证据,结合外周血大细胞性贫血可确诊。
- 评估治疗反应:治疗后1-2周骨髓巨幼变可逆转为正常造血,动态观察可用于难治性病例的疗效判断。
2. 局限性
- 非特异性:巨幼变也可见于叶酸缺乏、药物(如抗代谢药)或先天性代谢缺陷,需结合病因学检查。
- 侵入性操作:骨髓穿刺非PA常规检查,多用于复杂病例或疑似合并其他血液病时。
五、检查时机与注意事项
1. 最佳检查时间
- 应在维生素B₁₂治疗前进行,治疗后48小时内骨髓形态即可开始恢复,可能掩盖巨幼变特征。
2. 特殊人群
- 老年患者:需与年龄相关的骨髓增生减低或MDS鉴别,必要时联合分子检测。
- 合并缺铁:若PA合并缺铁,巨幼变可能被小细胞特征掩盖(MCV正常),需同时检测铁代谢指标。
总结:骨髓检查的角色
恶性贫血的骨髓象以 红系和粒系巨幼变 为核心特征,是维生素B₁₂缺乏导致DNA合成障碍的直接形态学证据。其价值在于:
- 确诊不典型病例(如孤立性神经症状或轻度贫血)。
- 排除其他血液系统疾病(如MDS、白血病)。
- 动态监测治疗反应(巨幼变逆转提示治疗有效)。
来源:欣中手讲育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