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RR: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蔡燕宁团队揭示血浆中的循环游离DNA完整性和相对端粒长度可能作为帕金森病和…

360影视 欧美动漫 2025-03-27 09:14 2

摘要:帕金森病(Parkinson’s disease, PD)和多系统萎缩(multiple system atrophy, MSA)是神经退行性疾病,均归类于α-突触核蛋白病,但它们在临床表现上各有不同。帕金森病患者以震颤、僵硬和运动迟缓为主,而多系统萎缩则可伴

撰写:应超

帕金森病(Parkinson’s disease, PD)和多系统萎缩(multiple system atrophy, MSA)是神经退行性疾病,均归类于α-突触核蛋白病,但它们在临床表现上各有不同。帕金森病患者以震颤、僵硬和运动迟缓为主,而多系统萎缩则可伴随自主神经功能紊乱、共济失调等症状。鉴于疾病的异质性与复杂性,帕金森病与多系统萎缩的早期鉴别诊断存在困难,可能出现误诊[1-3]。因此,科学界一直在寻找能够精准诊断这些疾病的早期生物标志物,以期够帮助医生更早、更准确地诊断这些病症,为患者的治疗争取宝贵的时间[4,5]。

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蔡燕宁团队在《中国神经再生研究(英文)》(Neural Regeneration Research) 2025年第12期发表的研究聚焦于血液中循环游离DNA (cfDNA),这种DNA由死亡细胞释放进入血液循环,能够反映疾病的病理进程。虽然循环游离DNA作为癌症等疾病的标志物已有较多研究,但在神经退行性疾病中的应用较少。这项研究首次系统分析了帕金森病和多系统萎缩患者的血浆循环游离DNA特征,包括循环游离DNA总浓度、非凋亡来源的循环游离DNA水平、循环游离DNA完整性和相对端粒长度(cell free DNA relative telomere length, cf-RTL)。结果显示,帕金森病和多系统萎缩患者的血浆循环游离DNA完整性显著高于健康人群,而cf-RTL则明显缩短(图1)。研究者认为,循环游离DNA完整性增加可能与非凋亡细胞死亡机制的增强有关,而cf-RTL的缩短则可能反映了与疾病相关细胞的高更新速率。该研究首次揭示了血浆循环游离DNA完整性和cf-RTL在帕金森病和多系统萎缩中的诊断潜力,表明这些特性不仅可作为早期辅助诊断的生物标志物,还可能反映疾病的潜在病理机制。未来的研究将进一步探索这些标志物的临床应用,为神经退行性疾病的早期诊断和治疗提供新的方向。这一发现为神经退行性疾病的早期筛查带来了新的希望,帮助医生更早、更准确地诊断这些疾病,为治疗争取宝贵时间。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博士研究生应超、国家老年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助理研究员韩超及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神经内科主治医师李渊为论文共同第一作者,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毛薇教授和蔡燕宁教授为共同通讯作者。

图1 帕金森病、多系统萎缩与健康对照者血浆循环游离DNA生物标记物的比较

在此次研究中,研究人员对171名参与者的血浆循环游离DNA样本进行了详细分析,涵盖了62例帕金森病患者、33名多系统萎缩患者,以及76名健康对照组。通过受试者工作特征(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 ROC)曲线分析,研究团队评估了这些循环游离DNA特征作为诊断帕金森病和多系统萎缩的有效性(图2)。结果表明,循环游离DNA完整性和cf-RTL均表现出较高的诊断准确性。具体来说,当通过循环游离DNA完整性和cf-RTL组合进行检测时,对帕金森病患者的检测灵敏度达到64.5%,特异性为88.2%;多系统萎缩患者的灵敏度为69.7%,特异性达到86.8%。这些数据表明,这两项生物标志物具有良好的诊断潜力,能够为早期识别这些疾病提供有力的辅助。此外,该团队还发现较高的循环游离DNA完整性与较高的帕金森病和多系统萎缩的患病风险显著相关,而较长的cf-RTL则与较低的患病风险密切相关(表1)

图2 循环游离DNA完整性或 cf-RTL 在区分帕金森病(A)和多系统萎缩(B)患者与健康对照者中的作用(ROC 评估)

表 1 logistic 回归模型中循环游离DNA生物标志物水平与帕金森病和多系统萎缩风险之间的关系

循环游离DNA检测具备无创性和简便性的优势。它仅需从患者外周血中提取少量样本,经过常规分子生物学设备的处理即可完成检测。这样的无创血液检测手段尤其适用于帕金森病和多系统萎缩这种诊断困难且需要频繁监测的疾病。此外,研究人员强调,尽管循环游离DNA完整性和cf-RTL表现出了较好的诊断性能,但这两项指标并非帕金森病和多系统萎缩的特异性标志物。为了提高诊断的准确性,未来可以将循环游离DNA指标与其他神经退行性疾病特异性标志物结合使用,比如与α-突触核蛋白种子扩增检测结合。该检测在脑脊液或皮肤样本中的应用已经显示出较高的特异性,但这类检查通常是侵入性的。研究人员建议,未来可以采用先用循环游离DNA标志物进行初筛,再通过α-突触核蛋白检测来确认高风险人群的双重策略,从而平衡诊断的便利性和精确性。

尽管此次研究取得了令人振奋的成果,研究团队也指出了一些需要进一步研究的问题。首先,该研究样本规模相对较小,数据主要来自单一中心,未来还需要在更大范围内进行多中心研究,以验证这些结果的普遍性。此外,研究中的大多数帕金森病和多系统萎缩患者都正在接受药物治疗,这可能对循环游离DNA水平产生一定影响。未来的研究应优先考虑招募新诊断的患者,以排除药物的干扰。另一方面,尽管此次研究已调整了诸如年龄、性别和体重指数等可能的混杂因素,但患者的年龄和性别在不同组别之间仍存在差异,这可能对研究的准确性造成一定影响。因此,未来的研究应更加注重招募在人口统计学上匹配的样本群体,或通过纵向研究观察循环游离DNA标志物在疾病进展过程中的变化。

该研究受国家重点研发计划(2021YFC2501205)、科技创新2030项目-“脑科学与类脑研究”重大项目(2021ZD0201101)、国家自然科学基金(82201409、82201401)和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青年培育项目(QNPY2021011)的资助。

References

[1] Opara J, Małecki A, Małecka E, et al. Motor assessment in parkinson`s disease. Ann Agric Environ Med. 2017;24:411-415

[2] Calne D. A definition of Parkinson's disease. Parkinsonism Relat Disord. 2005;11:S39-40

[3] Kummer A, Cardoso F, Teixeira AL (2009) Frequency of psychiatric disorders in young-onset Parkinson's disease does not differ from typical-onset Parkinson's disease. Parkinsonism Relat Disord 15:153-155.

[4] Fearnley JM, Lees AJ (1991) Ageing and Parkinson's disease: substantia nigra regional selectivity. Brain 114:2283-301.

[5] Eriksen JL, Wszolek Z, Petrucelli L (2005) Molecular pathogenesis of Parkinson disease. Arch Neurol 62:353-357.

文章来源:Ying C, Han C, Li Y, Zhang M, Xiao S, Zhao L, Zhang H, Yu Q, An J, Mao W, Cai Y (2025) Plasma circulating cell–free DNA integrity and relative telomere length as diagnostic biomarkers for Parkinson’s disease and multiple system atrophy: a cross-sectional study. Neural Regen Res 20(12):3553-3563.

来源:中国神经再生研究杂志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