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发科技新蓝海:老年陪伴机器人千亿市场突围,破解独居老人情感孤独刚需

360影视 动漫周边 2025-03-27 09:42 2

摘要:渠道端的拓展和C端客户接受度的提升,是行业所面临的重要问题,例如可与医疗生态进行进行整合,与保司合作开发“硬件租赁+健康险”组合产品,拓展支付场景。以及商业模式复合型转型。

作者 | 创投部张箭

排版 | 张思琪

干货要点

1.

陪伴机器人贯穿活力与失能失智老人全阶段,需求场景方面重点关注阿尔兹海默症患者的情绪陪伴。

2.

老年陪伴机器人当前市场规模较小,但潜在需求空间充沛,未来随市场教育、接受度、渗透率、技术的升级的提高或能达到百/千亿级水平。

3.

市场参与玩家少,产品功能向“情感+医疗健康+安全检测”演进,需解决产品带来的降本增效和付费端的认同。

4.

渠道端的拓展和C端客户接受度的提升,是行业所面临的重要问题,例如可与医疗生态进行进行整合,与保司合作开发“硬件租赁+健康险”组合产品,拓展支付场景。以及商业模式复合型转型。

前言

全球老龄化浪潮中,中国正面临"未富先老"的独特挑战。老年群体普遍面临孤独、健康监护、改善情绪等痛点,传统养老模式一方面遭遇护工短缺、服务成本高企等瓶颈,另一方面难以真正照顾到老年群体真实情感需求,而陪伴类机器人以全天候响应、精准化服务和情感陪伴能力,成为破解困局的关键变量。

银创资本(AgeCapital)持续在养老机器人领域进行跟踪研究,包括康复机器人、护理机器人、陪伴机器人。近年来,由于大模型的崛起,人机交互、情绪反馈等技术更广泛应用在陪伴类机器人产品中,极大地改变了以往的产品形态、功能。那么在老年市场,陪伴类机器人又出现了哪些变化,未来的趋势如何?银创资本针对的对老年市场陪伴类产品的需求、市场情况、当前格局、企业现状进行研究。

Chapter 01

被忽视的老年刚需——陪伴

1. 老年陪伴机器人需求与痛点

①根据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将老年人的需求分类为五层次:分别是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自我实现需求,其中生理需求和安全需求为是刚性需求、陪伴机器人满足的是第三层爱与归属中对应的情感需求。

②陪伴机器人可以贯穿活力老人和失能老人全阶段,但需求度会随阶段递减。

③老年用户使用陪伴机器人痛点在于情感的关怀、健康和安全。独居老人或患有阿尔兹海默症的老人情感关怀集中于与亲属之间的联系或对已逝老伴的思念,陪伴机器人可通过娃娃形象/虚拟AI数字人(包括固定形象与亲属形象)与其进行对话交流,通过情感交互的方式有效缓解老人情绪不安、情感需求和记忆缺失等问题。以及健康检测利用外接医疗设备方式对其血压、血氧、心率、体温等,以及用药提醒;安全方面利用毫米波雷达等技术监测:意外跌倒/坠床导致受伤;长时间滞留在卧室或卫生间;突发疾病,引发晕倒、卒中、呼吸暂停;外出时,长时间未归等。

(案例:韩国护理机器人公司陪伴产品Hyodol在韩国市场获阶段性成果)

结构:娃娃本体+AI+(移动通信模块、处理器、各种传感器和扬声器等功能);核心技术:大型语言模型、情感识别和物联网集成。

功能:提醒老年人按时服药、鼓励他们参与锻炼,还能陪伴他们唱歌、玩记忆游戏等娱乐活动。此外,当机器人检测到长时间无活动时,会及时向控制中心发出警报,从而增强了用户的安全保障。

应用场景:①独居居家场景:2024年韩国已有约7000台Hyodol机器人被部署到独居老人的家中,为他们提供重要的生活支持和陪伴。②政府应对老龄化的解决方案:各级地方政府已将Hyodol机器人视为应对韩国快速老龄化社会所带来挑战的有效解决方案。③医疗治疗辅助工作:江原道的一所大学医院中被积极应用于痴呆患者的治疗工作。

2. 老年陪伴机器人定义

定义:老年陪伴机器人是指提供各类情感陪伴、家庭健康和养老服务的智能机器人,如情感陪护、家庭安防监控、心理慰藉机器人、慢病管理等。

产品形态:当前老年陪伴类机器人主要包括“宠物级陪伴”、“智能硬件陪伴”、“具身机器人”三个方向。

🔹宠物级陪伴:日本Paro海豹机器人,外观类似海豹形象,主要功能为治疗陪伴(治疗阿尔茨海默症患者,改善情绪不安、孤独老人抑郁焦虑心理症状)和医疗辅助(在医院和护理设施中,作为动物疗法的替代品,提供类似动物治疗的效果)。

🔹智能硬件陪伴:U-DHOO优得护养老陪伴机器人,主要功能为远程看护、慢病管理(血氧/血压监测)、安全监测、AI陪聊、音视频通话、生活管家、独居监护,应用场景为智能家居/健康医疗辅助设备。

🔹具身机器人:优颐然陪伴机器人,主要功能为长者心里陪伴、认知照护、亲情管理,健康用药管理,应用场景为医疗机构/养老机构等。

Chapter 02

市场刚刚萌芽,未来有望成长为扩散至千亿级/百亿级

1. 市场规模

(1)行业数据

据世界机器人大会披露,2023年中国服务机器人市场规模约554亿元,根据IFR公布的数据养老机器人占比服务机器人约12%,初步核算2023年中国养老机器人市场规模约66亿元。而养老机器人分为康复机器人(60%)、护理机器人(34%)和陪伴机器人(6%),由此推断2023年中国养老陪伴机器人市场规模约为3.96亿元。

根据国泰君安研究院分析,中国面向老人陪伴机器人潜在市场规模为4200亿元规模(数据是基于高端人形表情机器人进行预测,作为参考)。

(2)银创观点

通过观察日韩及欧洲老年陪伴类机器人,相当一部分较为成功的产品都是基于阿尔兹海默症患者进行研发,也使得医疗机构及政府积极采购用于医疗治疗辅助工作和解决社会老龄化问题,从老年不同群体,我们关注到失能/半失能,以及独居老人在心理方面对陪伴的需求更加刚需,或有极端心里风险。因此我们从以下三个维度进行市场规模的测算。

《中国阿尔茨海默病报告2024》显示,2021年我国现存的AD及其他痴呆患病人数达16990827例,AD及其他痴呆的患病率、死亡率等相关数据随着年龄增加不断上升,国内市面上针对阿尔兹海默症智能陪伴硬件产品价格1500-10000元。

以阿尔茨海默为核心的群体市场规模,按渗透率20%,产品单价为10000元,是339.82亿元。

以中国失能/半失能老人数量约4400万,此类老人对陪伴的情绪需求会更高,参照此类老人使用护理床以及轮椅的比例我们将渗透率定为20%,产品单价为10000元,市场规模约为880亿元。

以中国当前独居老人数量为3729万人,其中10%-20%达到需要医学干预或心理治疗的程度(如焦虑、抑郁),那么我们将渗透率定为20%,产品单价10000元,市场规模约为745.8亿元。

综上,考虑到上述三类人群可能产生重合,预计我国老年陪伴机器人产品市场潜在规模达千亿以上。

Chapter 03

现状:产品功能尚在探索,商业场景尚不成熟

(1)部分海外案例——产品功能单一,定价过高

针对老年人的陪伴类机器人市场参与玩家较少,且中国及日韩等地区均未出现大规模采购、爆发性需求。其产品功能主要集中于情感陪伴、健康检测、安全监测等领域。

其中部分公司从阿尔兹海默症为切入口针对老年群体进行治疗陪伴和医疗辅助,例如Paro海豹机器人:有效解决了情绪不安、孤独老人抑郁焦虑心里症状,也受到医疗机构及政府采购,但未能爆发性市场需求我们认为有以下几点:

①价格过高(4,500欧元至6,000美元),导致数十年也仅数千台销售量(2005-2015年仅4000台销售)。

②个人用户市场有限,主要依赖政府和医疗机构的采购。

③长期使用后可能出现新鲜感消退。

④无法执行复杂任务,互动模式较单一。

⑤付费端往往是老年人亲属或养老机构,Paro仅取悦老人是不够的,在一定程度上需让付费端产生认同,才能打开销售渠道。

(2)部分国内案例——定价过高,同质化问题严重

国内老年陪伴机器人市场目前以智能硬件及具身智能机器人为主,以老人群体为目标的玩家相对较少,产品大都处于早期阶段且存在同质化问题,其核心功能集中情感陪伴、健康检测、安全监测等领域。

而产品形态并不能完全满足老年群体的个性化需求,宠物类陪伴产品不能满足老年用户的健康检测类刚需需求,而较为智能化、集成部件较多的智能体陪伴产品对老年用户来说存在教育成本、使用复杂、成本较高等问题。市场的接受度也导致布局老年群体的玩家较少,存在供给侧缺失。

例如U-DHOO优得护养老陪伴机器人其结构:摄像头+平板(类似以色列ElliQ),功能包括远程看护、慢病管理(血氧/血压监测)、安全监测、AI陪聊、音视频通话、生活管家、独居监护;应用场景:智能家居/健康医疗辅助设备/养老服务。

当前老年陪伴类机器人的核心问题在于:

①情感理解存在薄弱环节:尽管陪伴机器人在技术上取得了一定进展,但仍面临诸多挑战。例如,情感交流能力不足(这里涉及到的是情感计算问题:对复杂的焦虑、抑郁等情绪感知反馈能力有限,难以形成真正的共情式陪伴)、误判风险高、功能单一等问题限制了其广泛应用。

②操作复杂度与老年用户的学习门槛:绑定APP、设置日程提醒等功能仍需子女远程操作。对于独居且不熟悉智能设备的老人,独立使用可能存在困难。例如,手动切换音视频通话模式(自动接听vs隐私保护模式)需要一定技术理解。

③医疗健康监测功能薄弱:虽然部分机器人具备血压、心率监测功能,但数据精准度与专业医疗设备存在差距,且缺乏与医疗机构的数据联动,难以满足突发疾病预警需求。

④成本与市场教育不足:高端陪伴机器人价格普遍超过1万元,多数实际支付者为其家属或机构。此外,养老机构端无法实际解决替代护工来进行降本增效以及缺乏针对老年群体的使用培训,导致产品闲置率高,依赖程序化的互动方式,难以满足老年人对长期陪伴的需求。

(3)老年陪伴类机器人渠道和商业模式

目前小型智能硬件设备主要通过线上进行销售,面向C端客户,但由于市场认知程度的不足,产品功能单一等问题导致C端市场暂未能打开渠道。

较大型具身智能类产品主要布局线下场景,面向B端养老机构、社区服务中心进行合作,通过产品试用和体验活动推广(例如,杭州西湖区试点的大模型机器人“小希”已嵌入养老福利中心场景,优必选等企业通过三甲医院渠道推广) 以及寻找医疗机构与政府合作渠道地方政府通过智慧养老项目集中采购,如杭州西湖区政府主导的智能养老机器人试点,此类渠道对产品合规性和服务能力要求较高。未来渠道拓展方向:医疗生态整合(与保险公司合作开发“硬件租赁+健康险”组合产品,拓展支付场景);政府补贴模式(参考新能源车补贴政策,推动机构批量采购);跨境合作(日本软银Pepper机器人通过技术授权进入中国市场,国内企业亦探索与海外养老机构联合研发,但当前案例较少)。

陪伴类机器人公司的商业模式正从单一硬件销售向“硬件+服务+数据”的复合模式转型:未来竞争焦点将集中于情感交互深度、生态开放度与隐私保护能力。企业需根据目标场景选择差异化路径(或可参照儿童/成人类陪伴机器人商业模式),并通过订阅制或数据服务构建长期收入壁垒。

Chapter 04

银创观点

对投资者而言,老年陪伴类机器人行业投资逻辑重点需关注三个方向:一是企业端产品形态的升级、功能的完善,关注产品情感交互拟真度、复杂环境适应度的提升;二是待市场教育和老人亲属/养老机构接受程度的提升带来的确定性增长,目前老年市场陪伴类机器人渗透率过低,市场普遍接受程度不够,但老年情感陪伴、健康监测、替代护工照护呈现刚需;三是渠道端的打开整合,陪伴类机器人针对阿尔兹海默症老人支付端的认知接受度的打开,其亲属或机构能更深入感知到陪伴机器人解决阿尔兹海默症老人情绪问题,同时帮助照护人员减轻照护压力,对机构端能起到降本增效的作用。

来源:AgeClub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