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民仿造的“汉唐文物”,骗了一大批故宫专家

360影视 动漫周边 2025-03-27 10:10 2

摘要:这个村子虽然只有2000多人,但是大一点儿的文物制作厂就有20多家。小作坊更是不计其数,除少数厂子以生产工艺品,仿造、复制三彩、陶器作为工艺品出售外,大多都以仿造“文物”为主。

洛阳市邙山岭上的南石山村,是一个仿制古陶器的专业村,这里几乎家家户户都仿制古陶器。

这个村子虽然只有2000多人,但是大一点儿的文物制作厂就有20多家。小作坊更是不计其数,除少数厂子以生产工艺品,仿造、复制三彩、陶器作为工艺品出售外,大多都以仿造“文物”为主。

上世纪90年代初文物走私猖獗的时候,也是这个村子最繁盛的时期,那时候村里几乎家家户户都在造古董。

上世纪90年代初,一些文物商贩曾拿来实物让村民复制,还有的干脆让村民直接仿造,在利益驱使下,一些村民放弃了传承多代的传统制造陶瓷的生意,专门做起了仿制、复制文物的活路。

一位熟悉业务的朋友告诉我们:能摆在外边让人看的都是普通仿品,一般都按普通工艺品出售,高仿的东西都不会摆在外边。如果没有熟悉、可靠的人介绍,老板连货都不会让你看。

我这儿烧出来的三彩,只要简单的做旧处理,就像刚刚出土的文物一样。这匹马现在当仿品卖也可以卖三四万,黑市上当真货卖,价值肯定上千万;这个‘胖妞’(河南当地俗称唐代仕女为胖妞),可以卖一万多元吧。

这些“文物”有的是用真品拓模,有的是自制模具,经过烧制、处理等多道工序,最后要埋到地下一两年,才可以达到以假乱真的程度。

事情是这样的,一位文物专家和卖陶俑的人进行了一次深入的交谈。卖陶俑的摊主坦白地告诉专家,摊位上的这些陶俑是一些河南老乡,在家乡经济开发区的施工中挖掘出来的,这些陶俑只是其中的一小部分,绝大多数陶俑还在河南老家。

专家凭着多年的鉴定经验判定,这是一批珍贵的国家文物。为了更加保险,这位专家从潘家园买走了几个古陶俑,回去后与几位专业人士对它的真假作了进一步的鉴定,最终的鉴定结果与这位专家最初的判断不谋而合。

为了避免这批珍贵文物的流失,这位专家立即向国家有关部门申请,要求批拨专款对所有在河南出土的北魏陶俑进行“抢救性收购”。

于是,在1993年年末到1994年年初的一段时间内,在北京的古玩市场上掀起了一场北魏陶俑收购的热潮。

历史博物馆买了三次,故宫买了两次。中国历史博物馆花了八十万,故宫呢,花了十万吧。

但是,令人奇怪的事情发生了。尽管有关部门纷纷抢购,而这些陶俑的数量却总是有增无减。在很短的时间内,北京的各大古玩市场上,涌出了大批量的北魏时期的陶俑。

与此同时,这件事情也引起了文物鉴定专家们的高度关注。为了澄清事实,国家文物部门联合河南省文物部门,在警方的配合下,对此事进行了彻底的调查。

调查的结果是:这批被当成古文物的陶俑,竟然出自洛阳市南石山村的几个村民之手。

南石山村村民高水旺:这东西是我生产的,是高仿的,是我的作品,咱也有营业执照,啥都有。

1993年的一天,一位不愿透露身份的神秘客户来到了高水旺的工艺厂里,说,给我定做一批北魏的陶器!于是,高就按照有关的资料,生产了这批陶器,是按照高仿的东西来制作的,做完以后,他们把货买走了。

没有等几天时间,他们又拐回来了,说,你抓紧时间,再给我制作。前后生产几百件。突然拿下这么大的订单,高水旺兴奋万分,然而他做梦也没有想到,他们烧制的这批陶俑仿制品,能在北京文物市场引起如此大的风波。

高水旺:有一天,咱县里头工商局、还有文物局、公安局,他们几个人都来到咱的厂子里边,他们说要把你这东西暂扣,拿走鉴定,去鉴定有一个礼拜的时间,他们拿着回来,说,这个东西是你生产的东西,不是国家文物。

高水旺本无意和古陶器专家开这样大的玩笑:传统的古陶器鉴定方法遇到了挑战。

来源:老刚历史视界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