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尽管洗涤过程的主要目的是去除可见的污渍和污垢,但纺织品消毒对于确保将微生物减少到卫生安全水平尤其重要,因为它可以减少织物中存在的微生物污染,从而避免交叉污染现象作为疾病传播和传染的途径。
尽管洗涤过程的主要目的是去除可见的污渍和污垢,但纺织品消毒对于确保将微生物减少到卫生安全水平尤其重要,因为它可以减少织物中存在的微生物污染,从而避免交叉污染现象作为疾病传播和传染的途径。
这一特性对于医院洗涤尤其重要,因为那些纺织品用于高危人群,纺织品上含有大量身体残留物(死皮、血液、粪便、尿液、呕吐物等)。
近年来,环保意识的增强导致了优化能源效率的低温纺织品洗涤成为洗涤行业的趋势。然而,降低洗涤温度意味着抗菌功效也显着降低。
为了确保洗涤过程将微生物污染水平降低到卫生安全水平,必须广泛了解适用于纺织品洗涤的消毒机制,以便与当前节能理念的兼容。
为了将受污染的纺织物恢复到卫生状态,防止其成为疾病的传染源和传播源,应为此专门设计洗衣程序。通过温度、时间和化学作用这三个方面的适当组合,实现洗涤过程的消毒效果。
国际卫生组织包括:美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CDC)、欧洲疾病预防控制中心(ECDC)和世界卫生组织(WHO)已经发布了许多技术指南来定义必要的要求,以保证纺织品在洗涤过程中充分的消毒。这些组织一致认为,纺织品消毒应通过应用洗涤程序进行,其中包括以下机制之一:
热消毒
在洗涤过程的一个或多个阶段中,热消毒过程可以通过适当的温度和时间条件的组合来减少织物的污染物。
国际卫生组织已对实现热消毒的条件进行了深入研究和定义,确定了以下内容:
据CDC称,热消毒的最低温度为71℃,最短时间为25分钟。根据ECDC的说法,热消毒可以通过高温(90℃)清洗并添加清洁剂来实现。据世界卫生组织的说法,热消毒可以用清洁剂或消毒剂在70℃的温度下至少25分钟来实现。在操作上,作为纺织品洗涤过程的一部分,通常在洗涤阶段通过添加一定剂量的适合高温的洗涤剂来进行热消毒。另外,当需要对织物获得漂白效果时,洗涤阶段本身也可以用作漂白阶段,将洗涤剂与含氧化学漂白剂结合起来。在热消毒阶段的高温下,可以使用活性氧释放剂例如过氧化氢或过碳酸钠作为化学漂白剂。由于这些成分的氧化能力,它们通过化学作用为该过程提供了额外的消毒效果。
热化学消毒
对于温度不能超过 70-71°C的情况,应实施包含抗菌剂的洗涤程序,以补充与温度和接触时间相关的条件所获得的消毒效果。热化学消毒由温度、时间和化学作用的组合组成。
根据发生补充化学作用的清洗过程的阶段,可以区分以下热化学消毒机制:
在洗涤/漂白阶段
消毒是通过洗涤/漂白阶段的温度(介质)、时间和化学作用的结合来实现的,利用过程中使用的化学漂白剂的氧化能力提供的化学消毒作用。
虽然化学漂白剂在洗涤过程中的主要目的是充当洗涤剂,去除对氧化剂(如茶、咖啡等)敏感的污渍,但其高氧化能力使其在消除微生物方面特别有效。
目前在中温(40至60°C 之间)洗涤过程中使用的化学氧化剂种类繁多,其中常见的有:
氧 漂
过氧乙酸过碳酸钠,TAED活化,在低温下发挥作用有机过酸,例如邻苯二甲酰亚胺过氧己酸 (PAP)氯 剂
通常基于次氯酸钠所有这些化合物在欧洲监管框架内均报告为活性杀菌成分,该框架由与杀菌产品相关的法规 (EU) No.528/2012 建立,专门用于纺织物消毒。
独立净化阶段
如果在洗涤/漂白阶段无法达到足够的温度以实现所用漂白化合物的热化学消毒效果,则可以在独立的去污阶段进行纺织品消毒。可以使用特定杀菌产品提供的温度(低)、时间和化学作用的组合。根据欧洲杀菌剂监管框架或同等国家法规,该杀菌产品必须正确报告为 PT2 消毒剂。
虽然有很多不同的杀菌活性成分可以在低温下达到纺织品消毒的效果,但目前应用最广泛的其中,应该重点关注的是季氨。它们具有广泛的消毒剂谱,适用于所有类型的生物体,对过程中可能存在的任何污垢的敏感性较低,并且具有良好的生态毒理学特征。该消毒过程在洗涤和氧化阶段之后的独立阶段中在低温(低于 40°C)下进行,确保织物已经清洁,从而获得消毒产品的最大性能。
结论
洗涤过程不仅必须去除纺织品上的污垢,还必须降低织物上微生物污染的水平,直到达到卫生安全水平,打破传染链,从而防止感染传播。为了达到消毒效果,必须广泛了解可应用于洗衣过程的消毒机制,以便选择温度、时间和化学作用的最佳组合。
由于现有微生物种类繁多,对消毒条件(特别是温度和化学作用)的敏感程度不同,宜调整工艺条件(时间、温度和所用消毒剂的浓度),以便达到消毒效果。以达到针对要控制的生物体所需的杀菌效果。对目标微生物(细菌、病毒、真菌、酵母菌等)的杀菌功效研究(通常是 EN 标准)所获得的数据应作为参考。
来源:洗衣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