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当地玄武岩属低钛低铝类型,形成于约28亿年前的火山喷发,还发现42亿年前的玄武质火山活动,指示月球背面存在长期的火山活动历史。
3月27日
2024年度“中国科学十大进展”
在2025中关村论坛年会开幕式上发布
本次活动由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主办
近140位相关学科领域专家学者参与遴选
包括440余位两院院士在内的
2700余位专家学者进行实名投票
经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
咨询委员会审议
最终选出这10项重大科学研究成果
这些科学进展都是什么?
它们为何格外重要?
一起来看专家解读
01 嫦娥六号返回样品
揭示月背28亿年前火山活动
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李秋立等联合团队发布首批嫦娥六号月球背面样品的研究成果:
当地玄武岩属低钛低铝类型,形成于约28亿年前的火山喷发,还发现42亿年前的玄武质火山活动,指示月球背面存在长期的火山活动历史。
02 实现大规模光计算芯片
的智能推理与训练
针对人工智能推理与训练面临的算力、能效双重桎梏,清华大学方璐、戴琼海建立了光子干涉-衍射联合传播模型,研制出大规模通用智能“太极”光计算芯片,实现了大规模光子神经网络的推理与训练,有望为人工智能大模型、通用人工智能和智能无人系统等注入算力发展的“光子”动力,为后摩尔时代高速高能效智能计算探索了新路径。
03 阐明单胺类神经递质转运机制
及相关精神疾病药物调控机理
神经递质在大脑信号传导中经历“释放-回收-再装载”的循环过程,该过程的紊乱会引发多种精神疾病。
为阐明神经递质转运机制和药物作用机制,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赵岩等联合团队系统阐明了多种神经递质转运体介导多巴胺、去甲肾上腺素、甘氨酸和囊泡单胺的转运过程,并发现新型低成瘾性药物结合位点,为设计副作用小、成瘾性低的精神疾病治疗药物提供了结构基础,将推动我国精神疾病药物研发的进程。
04 实现原子级特征尺度
与可重构光频相控阵的
纳米激光器
激光器的微型化开启了光子技术发展的新纪元,深刻变革了人类的科技与生活。北京大学马仁敏等提出了奇点色散方程,并研制出迄今模式体积最小的激光器。这为物质科学和生命科学提供了全新的原子级成像工具。
与常规激光器相比,纳米激光器具有更低能耗、更快调制速度等特点,有望在信息技术等领域得到广泛应用。
05 发现自旋超固态巨磁卡效应
与极低温制冷新机制
极低温制冷在空间探测、物质科学、量子科技和大科学装置等研究领域被广泛应用,但该技术高度依赖全球极其短缺的氦3资源。
为发展无氦3极低温制冷新技术,中国科学院理论物理研究所苏刚等联合团队经过长期探索,发现了兼具固体和超流体特征的新奇量子物态——自旋超固态,在此基础上发现了巨磁卡效应,成功实现了亚开温区无氦3极低温固态制冷,开辟了极限制冷新途径。
06 异体CAR-T细胞疗法
治疗自身免疫病
长期以来,如何缓解和治愈自身免疫性疾病是全球共同面临的医学难题。CAR-T细胞疗法带来了新希望,但传统自体CAR-T细胞疗法存在个性化生产周期长、费用高等局限性。
海军军医大学徐沪济等联合团队用研制的异体通用型CAR-T细胞,成功治疗了2例严重难治性硬皮病和1例炎性肌病患者,对广泛使用CAR-T细胞疗法和降低其治疗费用起到推动作用。
07 额外X染色体多维度
影响男性生殖细胞发育
X染色体的基因表达量对生殖发育至关重要。克氏综合征(XXY)是男性不育最常见的遗传学原因,其额外的X染色体损害男性生殖细胞发育的分子机制数十年来始终未解。
北京大学乔杰、袁鹏、闫丽盈等研究发现,克氏综合征男性生殖细胞的发育缺陷始于胎儿期,其生殖细胞的额外X染色体未发生失活,导致X染色体基因表达失衡,迫使细胞滞留于幼稚状态。此外,该团队还发现抑制TGF-B通路可促进生殖细胞分化。这不仅为克氏综合征患者不育的发病机制提供重要见解,也为早期治疗提供重要理论依据。
08 凝聚态物质中
引力子模的实验发现
根据波粒二象性,引力子被视为引力波所对应的自旋2的假想粒子,是连接广义相对论与量子力学的关键。理论推测分数量子霍尔液体中或涌现出类引力子,这种凝聚态准粒子是自旋2的低能模式激发(称为引力子模或引力子激发),但一直未被观测到。
南京大学杜灵杰等基于砷化镓量子阱,在分数量子霍尔效应中观察到了引力子模。这为在凝聚态物质中研究量子引力问题提供了新思路,也有助于理解引力子物理的量子规律。
09 高能量转化效率
锕系辐射光伏微核电池的创制
微型核电池因持久稳定的电力供应特性,在极端环境和长期运作需求中具有独特优势。锕系核素因其长半衰期和高衰变能,成为该类电池的理想“燃料”。
苏州大学王殳(shū)凹等团队提出了一种基于“聚结型能量转器”的锕系微型核电池架构,使衰变能转化效率提升8000倍。该研究既为高效微型核电池开发提供理论基础,也为放射性废物的资源化利用提供新思路。
10 发现超大质量黑洞影响
宿主星系形成演化的重要证据
星系是构成宇宙的基本单位,探索星系中恒星形成的触发和停止机制是星系宇宙学的核心任务之一。理论推测星系中心的超大质量黑洞生长过程中释放的能量是影响星系从“生”(恒星形成星系)到“死”(宁静星系)转变的重要机制,但长期缺乏观测支持。
南京大学王涛等研究发现,超大质量黑洞影响宿主星系形成演化的重要证据,向着最终揭开星系生死之谜迈出了关键一步。
作者:胡利娟 翟玉梅
配图为主办方供图
编辑:毛梦囡
审核:王飞
终审:尹传红
来源:中国科普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