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管的两难

360影视 动漫周边 2025-03-27 19:38 2

摘要:近段时间,多段车辆自动驾驶事故视频曝光。录像显示,车辆在启动自动驾驶后,行驶途中突然出现变道或者急刹,某些场景下引发事故或造成其他车辆事故。这些事件揭开了高级智能辅助驾驶的一项尖锐矛盾:当机器犯错的速度超越人类生理极限,“接管”这个安全设计,正在成为悬在驾驶者

近段时间,多段车辆自动驾驶事故视频曝光。录像显示,车辆在启动自动驾驶后,行驶途中突然出现变道或者急刹,某些场景下引发事故或造成其他车辆事故。这些事件揭开了高级智能辅助驾驶的一项尖锐矛盾:当机器犯错的速度超越人类生理极限,“接管”这个安全设计,正在成为悬在驾驶者头顶的“达摩克利斯之剑”。

这场人机博弈的残酷性,在冰冷的数据中展露无遗。美国国家公路安全管理局发布的报告显示,72%的自动驾驶事故发生在系统提示后2秒内;德国全德汽车俱乐部测试证实,驾驶员平均需要2.3秒才能完成有效接管。更严峻的是,在高速公路场景,这个数值会延长至2.6秒。这意味着在多数事故场景中,驾驶员没有反应时间。

当消费者为科技溢价买单时,车企却在用算法将风险转嫁给脆弱的个体。这场技术革命的B面,是消费者正在成为活体实验品,他们不仅要为自动驾驶技术支付高昂费用,还要在事故中承担主要责任。这种制度性悖论,将高级智能辅助驾驶的接管环节引向两难境地。

人机博弈的致命时差

“这就像要求运动员在发令枪响前0.5秒完成起跑。”同济大学汽车学院教授朱西产这样形容自动驾驶接管困境。其团队通过模拟器测试发现,从系统提示到事故发生的平均时间仅1.7秒,而人类驾驶员平均需要2.3秒才能完成从识别提示到有效接管的操作。更严峻的是,当系统处于3级自动驾驶状态时,驾驶员注意力分散率高达82%。

特斯拉2023年提交的监管报告显示,启用Autopilot的车型事故率比人工驾驶低40%,但“接管失效”导致的事故占比却高达62%。“人们开始把驾驶座当沙发,这是比算法漏洞更危险的认知陷阱。”中国消费者协会投诉部主任王芳指出,近期73%的自动驾驶相关投诉涉及“过度信任系统导致的分心驾驶”。

某新势力车企人机交互设计师给记者展示了一组近乎残酷的数据:其开发的接管提示算法在高速场景测试中,系统平均会在碰撞前1.5秒发出接管提示。“这相当于要求篮球运动员在对方投篮出手后0.4秒内完成封盖。”设计师说。这本质上是在用机器反应速度倒逼人类生理极限,更致命的是,不同车企的接管逻辑存在巨大差异。某德系车企要求驾驶员转动方向盘超过15度,而某美系车企仅需在方向盘施加2N的力。清华大学车辆学院教授李升波认为,这种设计逻辑已背离自动驾驶提升安全性的初衷。他指出,实验证明,驾驶员从“感知异常”到“完成转向+制动”的平均反应时间为2.6秒,而当前主流2级自动驾驶在突发场景下留给用户的接管时间仅有1.5~2秒。理想汽车2025年AD Max V13的实测数据显示,在成都二环高架的施工路段,系统因误判突然退出,留给驾驶员的接管时间仅有1.1秒。

数据黑箱里的消费者困境

事故后的责任博弈,让消费者陷入“数据囚徒困境”。一位长期关注智能辅助驾驶事故纠纷案件的律师认为:“法律滞后加剧了不平等。现行《智能网联汽车道路测试与示范应用管理规范》明确,事故责任优先归属于驾驶员,除非证明车辆存在‘设计缺陷’。这种举证倒置的逻辑,让消费者在数据黑箱前举步维艰。”

“车企掌握着完整的传感器数据、算法日志,而用户只有行车记录仪的片段。”上述律师对记者分享了一个案例,2023年某品牌自动智能辅助驾驶事故中,车企以“驾驶员未握紧方向盘”为由撇责,而用户提供的方向盘扭矩数据却显示,系统在故障前3分钟已解除脱手警告。“这种数据不对等,导致维权难度极大。”该律师说。

在智能辅助驾驶事故纠纷中,车企是否应承担更多义务?中国政法大学传播法研究中心副主任朱巍指出:“当前法规本质上是将自动驾驶视为‘高级辅助工具’,这已严重滞后于技术发展。”

更严峻的还有保险困局。中国保险行业协会2025年报告显示,82%的财险公司尚未开发专项智驾责任险,现有车险仍将自动驾驶事故视为“驾驶员操作失误”。一位保险公司产品经理坦言:“车企的算法更新频率以周计,我们根本无法评估风险。”

接管逻辑的“标准混战”

在自动驾驶江湖,接管逻辑正上演着“春秋战国”式的混战。视觉感知方案需要更早的接管提示,而激光雷达方案允许更晚的介入。某自动驾驶供应商工程师透露:“我们的接管算法要为不同车企定制,有的要激进,有的要保守,本质上是在帮客户做风险转嫁。”这种“按需定制”的安全逻辑,正在将公共道路变成车企的“测试场”。

目前,国内自动驾驶事故中,因接管标准不一导致的责任争议占比呈上升趋势,更危险的是,某些车企为追求“零接管”营销噱头,正在将接管提示时间压缩至危险区间。李升波警告:“当接管提示成为干扰信息,其存在本身就构成安全隐患。”

技术实现路径的差异加剧了这种混乱。某采用纯视觉方案的车企,其接管算法在雨雪天气失效率飙升;而依赖高精地图的车企,在偏远路段频频“迷路”。这种系统性缺陷将驾驶员推入两难境地:既要时刻监控路况,又要防范机器犯错,自动驾驶的便利性荡然无存。

当自动驾驶从科技展品演变为大众消费品,其安全体系正站在十字路口。消费者不应成为技术迭代的“活体实验品”,车企更不应将公共道路视为“免责试验场”。破解接管困境需要三重启蒙:于技术,应建立跨品牌的接管标准联盟,让“人工介入”真正成为可靠的安全冗余;于法律,需修订《道路交通安全法》相关条款,明确“人机共驾”场景下的责任划分;于伦理,要重塑自动驾驶的安全叙事——不是用算法替代人类,而是为人类决策创造更宽容的时间窗口。

站在智能汽车爆发的临界点,我们需要的不仅是更聪明的机器,更是对生命更谦卑的技术观。当接管提示响起时,留给驾驶员的不该是来不及反应的生死抉择,而是整个行业对安全承诺的郑重兑现。正如德国哲学家海德格尔所言:“技术的本质不是制造,而是去蔽。”

文:韩冬 编辑:郭晨 版式:李沛洋

喜欢请点亮分享、点赞、在看给小编加个鸡腿!

来源:中国汽车报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