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通过对教师指导家庭教育能力的内涵和必要条件进行详细分析,探讨了教师在家庭教育指导中的重要作用及其能力培养的必要性,并从“入职前”以及“入职后”两个方向提出了加强教师家庭教育指导能力的具体培养策略。入职前高校课程设置及教师资格考核层面的改进,以及入职后建立科
摘要:本文通过对教师指导家庭教育能力的内涵和必要条件进行详细分析,探讨了教师在家庭教育指导中的重要作用及其能力培养的必要性,并从“入职前”以及“入职后”两个方向提出了加强教师家庭教育指导能力的具体培养策略。入职前高校课程设置及教师资格考核层面的改进,以及入职后建立科学的评价标准、培训体系、专题研讨会和奖惩机制,以期全面提升教师的家庭教育指导能力,促进家校合作与学生全面发展。
关键词:家庭教育指导;教师;能力培养
引言:近年来,家庭教育在学生全面发展中的关键作用愈加显著。然而,教师作为家庭教育的重要引导者,其指导能力却未能得到充分重视以及有效提升。教师在家庭教育中的指导能力不仅影响学生的学业成就,还会对其心理健康以及社会适应能力产生深远影响。本文通过详细分析教师指导家庭教育能力的内涵以及必要条件,探讨教师在家庭教育指导中的重要作用及其能力培养的必要性,并提出有科学针对性的培养策略,以完善教师专业发展体系、增强家校合作效能、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一、教师指导家庭教育能力的内涵
教师指导家庭教育能力是指教师在家庭教育中,通过科学的教育理念和有效的教育方法,指导以及帮助家长提升教育子女的能力,从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此能力包含多个维度,首先,教师应具备教育理念的传递能力[1]。《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明确提出,教师要加强与家庭的合作,共同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教师不仅是知识的传播者,更是教育理念的引导者,需帮助家长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其次,教师需要具备评估家长教育需求的能力。《家庭教育促进法》指出,教师应积极参与家庭教育指导工作,提供科学的教育建议,满足家长多样化的教育需求。每个家庭的教育背景和需求各不相同,教师应通过家访、问卷调查等方式,了解家长在教育子女过程中遇到的困难以及需求,从而提供有针对性的指导。另外,教师还应具备解决家庭教育问题的能力。《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中,明确要求教师在与家长的互动中,秉持专业精神,提供建设性的教育指导,维护学生的利益。在家庭教育中,家长常常会面临各种问题,教师需具备解决这些问题的能力,帮助家长找到科学有效的解决方案。最后,教师还需具备家校沟通的协调能力。《关于加强新时代中小学家庭教育工作的指导意见》中强调,教师应积极参与家校沟通工作,建立畅通的家校联系机制,共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有效的家校沟通是实现良好家庭教育的关键。教师应通过家长会、家校联系册等多种形式,保持与家长的密切联系,形成教育合力。
二、加强教师家庭教育指导能力的培养策略
(一)入职前的培养策略
1.高校层面
在入职前的培养策略中,高校在提升教师家庭教育指导能力方面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高校通过系统的课程设置、丰富的实践机会以及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全面提升师范生的家庭教育指导能力,为其未来的教育实践打下坚实基础。第一,高校应开设专门的家庭教育课程[2]。课程内容应涵盖家庭教育的基本理论、教育心理学、教育政策与法规、家校合作策略等方面,帮助师范生全面掌握家庭教育的基本知识和实践技能。例如,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院通过开设“家庭教育学”课程,系统讲授家庭教育的理论与实践,为师范生提供了全面的知识储备。第二,高校应增加家庭教育相关的实践机会。通过实习和实践活动,师范生可将所学理论知识应用于实际教育情境中,进一步提升其家庭教育指导能力。高校可以与中小学合作,安排师范生进行家访、参与家长会以及其他家庭教育相关活动。例如,华东师范大学与上海市多所中小学建立了长期合作关系,并定期组织师范生参与家庭教育指导实践,帮助其在真实情境中锻炼以及提高自己的能力。第三,高校应注重多样化的教学方法,通过案例分析、模拟演练、专题讨论等多种方式,培养师范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通过案例分析,师范生可了解并且分析各种家庭教育问题,学习解决问题的策略和方法;通过模拟演练,师范生可以在模拟环境中实践和改进自己的家庭教育指导技能;通过专题讨论,师范生可以交流和分享各自的见解和经验,促进彼此的学习和成长。例如,福建师范大学教育学院通过组织家庭教育案例研讨会,让师范生在互动中不断提高自己的家庭教育指导能力。
2.考核层面
通过科学、系统的考核体系,可以有效检验师范生的知识掌握情况以及实践能力,从而确保其具备胜任家庭教育指导工作的能力。一方面,教师资格证考试应纳入家庭教育指导能力的考核内容。教师资格证考试作为筛选合格教师的重要途径,是确保教师具备必要专业素养和教育技能的关键环节[3]。我国《教师法》中明确规定,教师应持有相应的教师资格证书,才能从事教育教学工作。这一规定不仅确保了教师的基本教学能力,也为提升教师的专业素质提供了法律保障。随着家庭教育在学生成长中的重要性日益凸显,家庭教育指导能力的考核也显得尤为必要。例如,考试内容可包括家庭教育理论、家庭教育问题的识别以及解决策略、家校沟通技巧等方面,确保考生具备基础的家庭教育指导知识和技能。我国教育部发布的《中小学教师资格考试标准》中,明确提出了教师应具备家庭教育指导的相关知识和能力。此规定不仅是为了提升教师的整体素质,也是为了更好地满足家长以及社会对教育质量的期望。通过在教师资格证考试中增加家庭教育指导能力的考核,能够确保新任教师在入职前具备一定的家庭教育指导能力,从而更好地开展教育工作。另一方面,高校应在毕业考核中增加家庭教育指导能力的评估环节。毕业考核不仅是对师范生学术能力的检验,也是对其实践能力的全面评估。高校可通过毕业论文、实践报告、模拟家庭教育指导等多种形式,评估师范生在家庭教育指导方面的能力。例如,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院在毕业论文答辩环节中,增加了家庭教育指导相关问题的讨论,通过实际案例分析和解决方案的阐述,评估师范生的实际操作能力以及理论应用水平。
(二)入职后的培养策略
1.设定家庭教育指导能力评价标准
在入职后的培养策略中,设定家庭教育指导能力评价标准是提升教师家庭教育指导能力的关键环节。一方面,评价标准应包括对教育理论知识的全面掌握。教师应具备深厚的家庭教育理论基础,了解并能够应用儿童发展心理学、教育学原理以及相关的教育政策法规[4]。教师需要掌握不同年龄段儿童的心理特征、家庭教育的原则与方法,以及家庭教育在学生成长过程中的重要性和作用。另一方面,评价标准应与教师在家庭教育指导实践中的专业能力挂钩。包括教师对家长教育需求的准确分析与评估能力。教师应能够根据家庭的文化背景、经济状况、教育水平等因素,设计并实施个性化的教育指导方案。在多元文化背景下,教师需要具备跨文化交流能力,尊重并理解家长的不同教育观念,灵活调整指导策略,以确保家庭教育的有效性和针对性。例如,在广东省深圳市某中学,教师在与外来务工人员子女的家长交流中,发现家长普遍存在教育理念滞后的问题。通过开展针对性的家长培训班,教师帮助家长了解现代教育理念以及方法,从而提升了家庭教育质量。此种因地制宜的指导策略,能够显著提高学生的学业成绩以及心理健康水平。
2.构建家庭教育指导能力培训体系
构建家庭教育指导能力培训体系是提升教师家庭教育指导能力的核心措施。一个完善的培训体系应涵盖理论学习、实践操作、反思与评估等多个方面,确保教师在家庭教育指导中具备系统性和专业性的知识和技能。第一,培训体系应涵盖家庭教育理论、教育心理学、社会学、教育政策与法规等多个方面。通过系统的理论学习,教师能够深入理解家庭教育的基本原理和实践方法,从而在指导家长时提供科学、有效的建议。第二,应注重实践操作能力的培养。教师在家庭教育指导中,需要面对各种实际问题和复杂情境。因此,培训体系应设置丰富的实践活动,如案例分析、角色扮演、模拟家长会等,通过此类实践活动,教师能够在模拟情境中练习以及提升自身家庭教育指导技能。例如,上海市徐汇区某小学,定期组织教师参加模拟家长会,通过角色扮演,教师们能够练习与家长的沟通技巧和冲突解决能力,从而在真实场景中表现得更加自如和专业。第三,培训体系中,还应包括反思与评估环节。反思是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途径,通过反思,教师能够识别自身在家庭教育指导中的不足之处,并加以改进。反思不仅是对教学实践的回顾,更是对教育理念、方法以及效果的深刻剖析。校方应鼓励教师在日常工作中撰写反思日志,记录家庭教育指导实践以及心得体会。通过系统的反思,教师可以审视自身在家庭教育指导中的成败得失,总结有效策略,调整教学方法。此外,反思过程应包含自我评估和同行评议,促使教师在交流中获得多角度反馈,深化认识。校方还应定期组织反思工作坊或讨论会,提供共享经验以及集体学习的平台,帮助教师在反思中不断成长。此种持续的反思与评估不仅能促进教师个体的专业提升,还能推动整体教育水平的提高,最终实现家庭教育指导能力的全面提升。
3.开展定期家庭教育指导专题研讨会
开展定期家庭教育指导专题研讨会是提升教师家庭教育指导能力的重要举措之一。不仅能够提升教师的专业能力,还能有效促进家庭教育质量的提升,最终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一方面,专题研讨会应具有“三性”,即系统性、互动性以及实效性。系统性涵盖家庭教育指导的各个方面,研讨会的议题应包括家庭教育的基本理论、家校合作的策略、家庭教育问题的识别与解决、家庭教育中的沟通技巧等。通过系统的专题研讨,教师可以全面了解和掌握家庭教育指导的基本框架和方法。互动性则是鼓励教师积极参与讨论和分享。在研讨会中,可以通过分组讨论、案例分析、情境模拟等多种形式,促进教师之间的互动和交流。通过分享实际工作中的案例和经验,教师可以互相学习,借鉴他人的成功经验和教训,提高自身的家庭教育指导能力。实效性是通过实际操作和实践活动提升教师的家庭教育指导能力。研讨会中可以安排实践工作坊、模拟家长会、角色扮演等活动,使教师在实际操作中练习以及提升自己的技能。另一方面,为确保专题研讨会的质量与效果,学校和教育主管部门应提供必要的支持与资源。校方应制定明确的研讨计划和议题,紧扣家庭教育指导的核心问题,涵盖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内容,确保研讨内容的系统性和针对性。此外,校方还应进行详细的时间安排以及活动策划,以确保每个研讨环节都有清晰的目标和预期成果。同时,还可邀请具有丰富家庭教育指导经验的专家和学者,如北京师范大学的刘焱教授、华东师范大学的袁振国教授等担任研讨会的主讲嘉宾,通过分享前沿研究成果以及最佳实践案例,激发教师的思考与讨论,从而提高研讨会的学术水平和实效性。
4.建立家庭教育指导能力提升的奖惩机制
建立家庭教育指导能力提升的奖惩机制是激励教师不断提升自身专业素养的重要手段。一个科学、合理的奖惩机制不仅能够激发教师的工作积极性,还能推动家庭教育指导能力的全面提升,最终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首先,奖惩机制应明确激励教师在家庭教育指导中的优秀表现。奖励应体现多样性和公平性,包括物质以及精神奖励。例如,教师在家庭教育指导工作中表现出色,获得家长和学生的高度评价,可给予物质或精神奖励,如奖金、提高工资水平、授予“优秀家庭教育指导教师”称号、颁发荣誉证书等。此路径不仅能提升教师的荣誉感和成就感,还能树立榜样作用,激励其他教师积极提升自身的家庭教育指导能力。其次,奖惩机制应注重过程管理,设立涵盖教师在家庭教育指导中的各个方面,如理论知识的掌握情况、实际操作能力、家长满意度、学生进步情况等。例如,北京市某中学通过设立家庭教育指导评估小组,定期对教师的家庭教育指导工作进行全面评估,并将评估结果作为奖励和晋升的参考依据。此种多维度的评价标准能够全面、客观地反映教师的实际工作表现,有助于激发教师的工作热情和提升专业水平。最后,奖惩机制还应包括对不足之处的惩戒措施,以督促教师不断改进和提升自身能力。惩戒措施应注重教育和引导,而非单纯的处罚。例如,对于在家庭教育指导中存在明显不足的教师,可以采取限期改进、参加专项培训等方式,帮助其提升能力。对于屡次未能改进的教师,可以采取降低绩效评价、取消晋升资格等措施,以督促其认真对待家庭教育指导工作。
结语:本文通过对教师指导家庭教育能力的内涵以及必要条件的分析,明确了专业知识、沟通技巧、问题解决能力等关键因素的作用,同时,结合入职前后不同阶段的培养策略,强调了高校课程设置、教师资格证考试内容的完善,以及系统的理论学习、实践操作、反思与评估等培训体系的构建。旨在通过系统化、科学化的培养策略全面提升教师的专业素养和家庭教育指导能力,以期促进家校合作,推动学生的全面发展。
丁坤 ;邢台学院
课题:本文系2023年度河北省人社厅项目《乡村振兴视域下家庭教育指导人才需求调研与对策研究》(编号:JRSHZ-2023-01099)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武立凯,冯晓杭.教师家庭教育指导能力培养路径探讨[J].长春师范大学学报,2024,43(01):22-25.
[2]丁馨.在知识共享中提升班主任家庭教育指导能力[J].上海教育科研,2023,(10):54-58.
[3]朱建芳.班主任家庭教育指导力提升的有效途径[J].科教文汇,2022,(16):21-23.
[4]任敏珉,俞爱宗.教师家庭教育指导能力研究综述[J].教育观察,2022,11(20):44-47.
来源:中国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