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华北是我国冬小麦的主产区,可是这里却“十年九春旱”,而且当地称之为“卡脖子旱”。因为,如果小麦春季灌浆期少雨,麦粒灌不上浆,即使前期生长一切良好,小麦丰收也会泡汤。在自然条件下,冬小麦的产量几乎和春季雨量成正比,因而才有“春雨贵如油”“下雨等于下粮食”之说。
▌林之光 著
华北是我国冬小麦的主产区,可是这里却“十年九春旱”,而且当地称之为“卡脖子旱”。因为,如果小麦春季灌浆期少雨,麦粒灌不上浆,即使前期生长一切良好,小麦丰收也会泡汤。在自然条件下,冬小麦的产量几乎和春季雨量成正比,因而才有“春雨贵如油”“下雨等于下粮食”之说。
学者阎崇年先生在《大故宫》中曾说到,慈禧太后钦点的清朝末茬状元刘春霖,主要也是因为当年春季特旱,喜其名吉利而取的。其实我想,“春霖”之名多半也是因为他诞生地多春旱,为盼春雨而起的。据记载,刘春霖先生可是个有骨气的人,他曾三拒日伪之邀,拒任伪满洲国教育部长和日伪北平市长等职,对得起他这“春霖”的美名。
有意思的是,和北京“春雨贵如油”一样,北京市几千条胡同中带“雨”字的也十分稀少。有记者在2016年夏季大热盼雨时曾普查过,发现也只有甘雨胡同、春雨胡同和雨儿胡同等不多的几条胡同。但那里却居住过不少名人,例如,雨儿胡同有国画大师齐白石的故居,也有罗荣桓元帅和粟裕大将的故居。
历史上对春雨价值评价最高的,可能要数明代的大学士解缙。《解学士诗话》中有如下记载:君王见三月(农历)下雨,宣解缙来问,“此雨价值如何?”解缙奏曰:“墙院玉阶湿,地下利能深(下渗增加土壤湿度)。问臣多少价,遍地是黄金!”此事如属实,应就发生在北京。
不过,我国并非处处都“春雨贵如油”。“春雨贵如油”主要只是华北平原及其周围地区的事。
20世纪70年代,我受派到黑龙江嫩江地区甘南县太平大队蹲点,总结时任中共中央候补委员吕和的看天经验。大队书记、全国劳模吕和根据他多年积累的经验——“看天看地种庄稼”,使太平大队的粮食产量始终比周围地区几乎高出一倍。我一到当地,就听说当地也有“春雨贵如油”的农谚,只不过后面还加上了一句:“多了又发愁。”
原来,黑龙江嫩江地区的春天虽也偏旱,但因当地纬度高,气温本已比华北地区低了不少。因此,如果春天再多点阴雨,阳光热量减少,就会使地下的冻土融化变慢,播下的种子不爱发芽。即使发了芽,生长也慢。生育期延迟的结果是,到了秋天作物还未成熟时就遭到霜打,收成便很差(农业气象学中称为“延迟型冷害”),所以说“多了又发愁”。
其实,华北地区春雨多了也会发愁,只不过雨量的阈值比东北地区高许多罢了。例如,1964年华北春雨过多,引发冬小麦大面积锈病,也大大减了产。
更有甚者,我国新疆地区还有春雨“下了就发愁”的。这是因为,干旱地区的庄稼主要依靠引高山融冰雪水灌溉,土壤中盐碱较重。而当地偶有的春雨一般又下得很小,湿一下地皮对庄稼并没有什么作用。可是,雨后盐碱在地表形成土壤板结,会影响种子出苗。因此,雨后反需紧急中耕松土,以助苗拱出土表,灾情严重时甚至还要重新播种,农业气象学中称这种现象为“雨害”。 (8)
来源:北京日报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