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业绩连续亏损的维昇药业,港股IPO上市即破发

360影视 国产动漫 2025-03-28 15:33 3

摘要:3月21日,维昇药业(02561)正式在港交所主板挂牌上市,成为2025年第一家在港股上市的创新药企业,同时也成为港股首家专注于生长发育及内分泌领域的上市公司,被称为“港股生长发育第一股”。

3月21日,维昇药业(02561)正式在港交所主板挂牌上市,成为2025年第一家在港股上市的创新药企业,同时也成为港股首家专注于生长发育及内分泌领域的上市公司,被称为“港股生长发育第一股”。

维昇药业的IPO之路并不顺利,2022年11月至2024年9月期间先后四次向港交所递交上市申请,最终通过聆讯。此次IPO发售价为68.8港元/股,发售募资净额6.72亿港元。摩根士丹利、Jefferies为联席保荐人。

但上市后的首秀,维昇药业股价稍显疲软,盘中一度破发,尾盘稍微回升,最终平收。随后数日继续下挫破发,于3月27日盘中最低下探至50.25港元,相比发行价跌27%。当日收盘报54.75港元,市值62.37亿港元。实际上,关于维昇药业IPO事宜,《财中社》在2024年9月就曾经进行过分析,详见《维昇药业IPO:核心产品潜在竞争激烈,行业扩张疲态渐显》。

行政开支反超研发费用,依赖外部融资

维昇药业由丹麦药企Ascendis Pharma、维梧资本和Sofinnova Ventures于2018年11月在上海创立,是一家处于研发后期、产品接近商业化的生物制药公司,专注于在中国(内地及港澳台地区)提供特定内分泌疾病的治疗方案。

作为一家成立7年的药企,维昇药业至今还没有盈利,2022年和2023年及2024年前三季度分别亏损2.89亿元、2.5亿元、1.29亿元。

亏损的原因是,维昇药业至今还没有商业化产品获批上市,主营业务没有收入。目前公司只有一些其他收入,2022年和2023年及2024年前三季度该项分别为576万元、1136万元、865万元,来自于政府补助和银行利息。

而这点非主业收入,根本就不够支撑各项开支。以2024年前三季度为例,其行政开支和研发费用分别为6439万元、5891万元,所以结果就是连续亏损。

《财中社》还注意到,2020-2022年期间,维昇药业年度研发费用均高于行政开支,而在此后的2023年和2024年前三季度,行政开支却反超研发费用。这一趋势同行业龙头相背离,比如百济神州历年来的研发费用均是大幅超出管理费用,其2024年前三季度两项费用分别为101.66亿元、31.53亿元,前者为后者的3.2倍。

相比行政开支,研发投入对创新药更为重要。而如今维昇药业行政开支却反超研发费用,似乎有舍本求末之嫌。据《财中社》统计,维昇药业2020年至今行政开支累计额5.12亿元。

业绩亏损的维昇药业,只能依赖外部融资发展。从披露的财报来看,其2021年融到了一笔大钱,当年末现金及等价物达到8.83亿元,为历年来现金储备最多的一年。不过也就是在这一年,公司创下了4.85亿元的最大亏损纪录。

以后几年,随着现金储备减少,维昇药业大幅控制了各项开支,其中行政开支从2021年的1.74亿元减少至2023年的7994万元,研发费用从2.74亿元减少至5769万元。控费之下,其2023年亏损额相比2021年收窄2.35亿元。

突然削减各项开支尤其研发投入的做法,会不会影响到正常的研发进展呢?从其资金来看,这似乎是不得已而为之。根据财报,维昇药业现金及等价物从2021年末的8.83亿元,减少至2023年末3.48亿元,2024年三季度末继续减少至2.43亿元。

按照2023年亏损2.5亿元来看,维昇药业的现金储备仅够维持未来一年运营。如果没有此次IPO融资,公司一年之后恐将面临无米下炊的尴尬境地。

商业化在即,能否打破龙头独家垄断?

据招股书披露,维昇药业已建立包含三款候选药物的产品管线。其中,核心产品隆培促生长素是一款每周一次的长效生长激素替代疗法,用于治疗儿童生长激素缺乏(PGHD)。该产品已在中国完成3期关键性试验,BLA申请已于2024年3月获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受理,公司预计获批时间为2025年下半年,这也是维昇药业目前产品商业化上市中进程最快的。

值得注意的是,隆培促生长素并非维昇药业自研产品,而是从合作伙伴及控股股东之一的Ascendis Pharma授权引入的。该药已在美国、欧盟获批上市。Ascendis Pharma财报显示,2024年隆培促生长素在海外的销售额为2.02亿欧元。

据弗若斯特沙利文数据,中国人生长激素市场规模由2018年的40亿元迅速增至2023年的116亿元,年复合增长率为23.9%。

对于这款生长激素的商业计划,维昇药业招股书透露,公司已锁定约1000家公立医院作为目标市场,包括所有主要儿童医院、主要的三级医院及部分儿科规模可观的二级医院。

不过,要注意的是,该款产品商业化道路上有强劲的竞争对手。

国内生长激素市场,长期呈现“长春高新”一家独大格局,其旗下子公司金赛药业2023年营收和净利润分别为110.84亿元、45.14亿元,为国内规模最大的生长激素龙头企业。

资料显示,金赛药业1998年在国内上市了第一款重组人生长激素粉针剂,2005 年获批上市国内第一款短效水针剂。2014年,金赛的聚乙二醇化重组人生长激素水针剂(商品名:“金赛增”)获批上市,是全球第一支PEG化长效生长激素制剂,也是我国首个且目前唯一市场在售的长效人生长激素。

金赛药业作为深耕生长激素领域多年的龙头企业,具备先发优势及品牌、渠道等优势。维昇药业的长效生长激素能否打破前者独家垄断,仍有待后续观察。

同时,国内长效生长激素研发厂家除了维晟药业以外,还有其他不少有实力者。2024年12月,天境生物(IMAB)与济川药业联合宣布,伊坦长效重组人生长激素注射液上市申请(BLA)已获得监管部门受理。2025年初,特宝生物宣布其自主研发的长效生长激素——怡培生长激素注射液,上市申请获得受理。除此之外,包括安科生物、诺和诺德、优诺金等企业在内的多家企业,都在快速推进长效生长激素的研发和申报进程。

不难看出,长效生长激素市场的争夺战,已经开始燃起硝烟。

从整个生长激素行业来看,尽管该行业前景被不少机构看好,但面临的挑战也不容忽视。在集采政策下,短效生长激素2022年开始陆续被纳入集采,多省份先后落地实施,比如青海省集采中一款短效生长激素注射液挂网价格从5600元降到了3500元,降幅37.5%。虽然目前长效生长激素还没有被集采,但未来可能面临类似压力。

长春高新作为生长激素龙头,其股价已从2021年5月创下的历史最高价497.53元,跌至仅有百元左右,跌幅80%。由此可以看出,资本市场对生长激素的前景似乎并不看好。

除了长效生长激素以外,维昇药业另外两款关键候选药物是那韦培肽和帕罗培特立帕肽,分别针对儿童和成人内分泌疾病,亦已在全球范围内进入后期临床试验阶段。

根据维昇药业招股书披露,公司拟将所得款项净额约6亿港元按以下比例分配:84%用于正在进行的进口核心产品的BLA注册,以及为隆培促生长素的商业化上市提供资金;7.6%用于为帕罗培特立帕肽的商业化上市提供资金;1.8%为那韦培肽在中国2期试验提供资金;6.6%将用于营运资金及其他一般企业用途。

来源:财中社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