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西安GDP预期增长5.5%左右,将重点聚焦这11项工作→

360影视 日韩动漫 2025-03-28 16:44 2

摘要:“2024年,西安全年地区生产总值达到13317.78亿元、增长4.6%;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实现1002.37亿元、增长5.3%;城镇和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增长4.9%、6.9%。”3月25日,西安市市长叶牛平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到。

图片来源:三秦都市报

“2024年,西安全年地区生产总值达到13317.78亿元、增长4.6%;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实现1002.37亿元、增长5.3%;城镇和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增长4.9%、6.9%。”3月25日,西安市市长叶牛平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到。

城建领域,2024年,机场T5航站楼落成,西延、西康、西十高铁和西安东站等重大高铁工程加快推进,地铁8号环线、10号线、5号线一期东段、6号线一期南段开通运营。绕城高速扩能改造、城市环线临潼经高陵至机场段、高新至鄠邑高速复合通道等高快速路项目获批建设。全面完成中心城区南北轴线、二环路等108条城市道路标准化、规范化、智慧化改造,城区通行效率提升15%左右。

改造老旧小区158个,建设公共停车位1.5万个。排查燃气、供热、排水等五类管网2.3万公里,建成投用变电站20座,城市电网供电能力达到1600万千瓦。搭建“地下一张网”“地面一张图”数字耦合平台。整理可盘活利用“五类用地”39.2万亩。

同时,报告也公布了2025年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是:地区生产总值增长5.5%左右,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6.5%,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5%左右,进出口总值增长10%左右,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长3%以上,城镇新增就业18万人,城镇和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增长6%和7%,居民消费价格涨幅2%左右。

2025年,西安将锚定“六个打造”奋斗目标,笃定创新立市、产业强市、文化兴市战略,深化拓展“三个年”活动,聚力打好“八场硬仗”,以“深化六个改革”破解发展难题、激发动力活力,推动经济持续回升向好,重点聚焦11个方面的工作。

更大力度激发内需潜能

全年计划完成固定资产投资5500亿元以上,安排市级重点项目314个,完成年度投资2500亿元以上,招引落地1亿元以上项目不少于500个。

扩围实施消费品以旧换新,挖掘数字、绿色、智能新型消费潜力。提升会展会议、演艺赛事、旅行社、景区景点、住宿餐饮协同发展水平。全年计划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5160亿元以上,新增限额以上商贸企业800家以上。

更大力度增强创新驱动能力

支持建设西交大创新港、西工大空天动力产业园、西电信息港、西北大未来科创城。支持高校、科研机构、大型企业布局建设高水平实验室和重大创新平台。

鼓励龙头企业联合高校院所组建联合实验室和创新联合体,鼓励“链主”企业联合上下游企业组建共性技术研发平台,支持重点科技企业牵头建设技术创新中心、产业创新中心、新型研发机构。新增规上高新技术企业300家、总数达到2700家。

建设一批概念验证中心、中试验证平台。建设国家级科创金融改革创新试验区,成立西安市科技金融联盟。鼓励企业、高校院所与国(境)外机构合作建设“一带一路”联合实验室。

更大力度推进产业强市建设

实施工业倍增计划。推动汽车、光伏、半导体、航空、输配电装备、智能终端等重点产业组链成群。发展生物制造、增材制造、商业航天、无人机、新材料、光子、智能网联汽车等新兴产业。新增规上工业企业500家、培育专精特新企业200家以上,六大支柱产业规模过万亿。完成工业投资1200亿元以上。

推进大飞机产业备份和配套能力提升。加速形成规模化无人机产业集群。加快北斗应用、卫星载荷、遥感测控等产品研制。打造国际一流超导产业集群。打造国内领先的新材料和增材制造产业基地。建设国内一流的能源装备研发制造基地。提升集成电路全产业链技术创新能力。重点发展量子通信、新型储能、类脑智能、人形机器人等未来产业。

构建数、网、云、算、安等软硬一体新型基础设施体系,加快量子算力城域专网建设。建成全市一体化数字资源管理服务中枢平台。加快制造业“智改、数转、网联”。发展RISC-V开源芯片、数据标注、信创、XR电影、人工智能行业大模型等数字产业,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到10%以上。

更大力度实施开发区效能革命

完善“管委会+公司”运行管理体制。高效衔接新一轮国土空间总体规划,推进全域产业布局统筹,加快盘活低效闲置资产资源。

突出消化存量用地,合理安排新增用地,加快形成标准地产业空间。全面梳理各类闲置、低效产业园区和资产,用好存量产业空间。建立园区用地储备、产业空间和招商引资联动机制。

更大力度转变城市发展方式

有序推进国土空间总体规划落地实施,实施全市单元详细规划“一张图”管控。编制工业用地、经营性用地年度供应清单。建立全市非核心功能和一般性产业转移“两张清单”。

制订城市更新实施规划三年行动计划,全面建成并有效运用“地面一张图”“地下一张网”耦合平台。开展团结片区、三学街片区、西电片区、幸福林带片区、张家堡片区城市更新示范试点。加强城墙内顺城巷、北院门等重点旅游场所环境提升和综合治理,完成124个老旧小区微改造微更新。年度再完成保回迁项目148个。

开展城市地下管网及设施安全能力提升三年行动。完成更新改造燃气管道542公里、供热管道27公里,新建改造输配水管道45公里、排水管道39公里。完成渭北湾子水厂高陵至临潼供水管道建设主体工程。开工建设万达、曲江等6个330千伏变电站,推进30个临电小区和200个“合表户”小区改造。

实施81条道路改造提升,打通8条断头路。上线运行智慧交通规建管一体化平台,探索开展“车路云一体化”建设和智能驾驶试点。实施65个社区嵌入式服务设施建设。开展青年友好、志愿服务城市行动,建设全龄友好、全域美好城市。

更大力度深化改革扩大开放

综合提升中欧班列(西安)运营能力,深度参与新亚欧陆海联运通道和跨里海国际运输走廊建设。建成投用中国·西安哈萨克斯坦码头,推动“枢纽对枢纽”多点升级。西安国际港年集装箱吞吐量60万标箱以上。空港客、货运吞吐量分别达到4800万人次、30万吨。提升“一带一路”国际商事法律服务示范区全链条服务能力。创建国家级数字服务出口基地,深化跨境电商综合试验区建设。

大力发展民营经济,积极落实各项支持政策措施。开展市场准入、劳动保障、金融服务、市场竞争、工程建设招投标等重点领域改革。深化“高效办成一件事”改革,推动涉企政策和资金直达快享。开展规范涉企执法专项行动。

更大力度增强文化软实力

做好西安城墙预防性保护和关中书院保护利用,推进小雁塔世界遗产保护片区博物院、考古院、安仁坊遗址综合改造和展示能力提升,实施半坡博物馆综合改造和蓝田猿人遗址保护,建成碑林博物馆新馆。实施文物古迹、古老建筑、古树名木、历史街区、工业遗址等系统保护和统一监管。

建设西安国际传播中心,开行中国-中亚人文旅游班列。打造10个沉浸式科技文化体验消费新场景、10个高品质文商旅消费聚集区。高水平办好西安马拉松赛、花样游泳世界杯总决赛等赛事活动。新增规上文化企业50家。

深化公共文化设施所有权和使用权分置改革。深化文艺院团改革。实施文化惠民工程,组织“戏曲进乡村”“文化进社区”等演出1500场以上。

更大力度促进城乡融合发展

开工建设绕城高速扩能改造、城市环线临潼经高陵至机场段、高新至鄠邑高速复合通道项目。地铁15号线一期年内开通运营,加快轨道交通四期建设规划报批。加快推进西安-咸阳一体化,年内再建成2条与中心城区、咸阳主城区互联互通道路。

支持有关区县城镇化建设,壮大特色优势产业。推动城镇基本公共服务覆盖全部常住人口。构建以县城为枢纽、以小城镇为节点的县域经济体系。

严守耕地保护红线。新建高标准农田5万亩,粮食产量达到140万吨以上。壮大乳制品、蔬菜、猕猴桃3条百亿级产业链。创建“千万工程”省级示范村60个。壮大村集体经济,经济收益20万元以上的行政村(社区)达到80%以上。

更大力度建设美丽宜居城市

全面完成秦岭北麓主体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修复工程。加快建设秦岭终南山公园,统筹推进秦岭文化展示中心、秦岭大熊猫繁育科研基地建设和秦岭野生动物园功能提升。

开展生态环境保护提质增效三年行动。有序推进大气污染源头治理,持续调整产业、能源、运输、供热结构。加强集中式饮用水水源保护区环境规范化建设和备用水源地建设。强化土壤污染源头防控。

有序实施燃煤电厂关停和替代,启动大唐灞桥热电厂5万千瓦光伏电站项目和国投电力20万千瓦灌溉渠光伏复合利用项目建设。推进零碳工业园区建设。推广“光伏+”整村推进模式和屋顶光伏新场景新应用,新建公共机构建筑、工业厂房屋顶光伏覆盖率不低于50%。推进减污降碳协同创新试点,建设“无废城市”。

更大力度提升公共服务质量

围绕高校毕业生等重点群体,优化就业服务。强化重点企业与职业院校、技工学校等就业联动,建设就业实训基地,开展订单式技能培训。建立欠薪治理长效机制。

新建、改扩建中小学校、幼儿园11所,增加学位供给1.53万个。开展中小学生“护眼护心护身”行动,强化校园餐、体育课、课间休息等规范管理。深化基础教育课程和中考改革,深化招生入学改革。支持职业学校向产教园区集聚发展,培养适应产业需求的高水平技能人才。

深化以公益性为导向的公立医院改革,推进卫星医院、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建设增量提质,90%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乡镇卫生院)达到国家能力标准。开展儿科和精神卫生服务年行动,新增市级临床重点专科30个。全市二级以上医疗机构检查检验结果互认项目200项以上。建成省级示范中医馆45个。推动集采药品进零售药店、民营医疗机构和村卫生室。启动西安卫生健康职业学院建设。

更大力度夯实安全发展基础

加强全口径地方债务监测管理。规范房地产市场秩序。严厉打击非法金融活动。

持续开展安全生产治本攻坚三年行动,坚决防范遏制重特大事故。落细落实防汛减灾“四项机制”、住宅小区消防安全综合治理“五项机制”。推进国家综合减灾社区建设标准化试点。

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推进综治中心规范化建设。建立“专业+机制+大数据”警务运行新模式。

来源:中国房地产报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