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黄帝内经》有言:"天地者,万物之上下也;阴阳者,血气之男女也;左右者,阴阳之道路也;水火者,阴阳之征兆也;阴阳者,万物之能始也。"
本内容纯属虚构故事,不传播封建迷信,请读者朋友保持理性阅读。
中医之道,源远流长,上承天地之道,下应人体之理。
《黄帝内经》有言:"天地者,万物之上下也;阴阳者,血气之男女也;左右者,阴阳之道路也;水火者,阴阳之征兆也;阴阳者,万物之能始也。"
五行相生相克,阴阳互根互用,构成了中医理论的根基。脏腑之间,如同天地万物,相互滋养,相互制约。
其中,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一旦脾失健运,湿邪内生,五脏皆受其害。
医道贵在精简,千年医理,有时只需三味药材,便可调和五行,达到七日见效之奇效。
中医为何能以简驭繁?五脏之间又有何玄机?
春末时节,杏花微雨。太仓城外的青松书院内,一位须发皆白的老者正在为众弟子讲解《伤寒论》。这位老者名叫张怀德,乃是江南有名的儒医,精通经络之术,尤其擅长调理脏腑阴阳之法。
"诸位可知,人体之病,多起于气血不畅,阴阳失衡。"
张老轻捋长须,目光炯炯,
"就如这《伤寒论》中所言的'太阳病',看似外感风寒,实则是阳气被郁,无法宣发所致。"
学堂内一片肃静,唯闻春雨轻敲竹叶之声。众弟子专注聆听,不敢有半点懈怠。
正当张老讲到精深处,一位年约三旬的书生突然从座位上站起,拱手问道:
"恩师,弟子冒昧打断,有一事相求。家父病已三月有余,请过多位郎中,服药无数,却不见好转。望恩师慈悲,赐教医治之法。"
"汝父何症?"张老目光如炬,直视那书生。
书生叹了口气,说道:
"家父素来脾胃不和,近来愈发严重。食少便溏,面黄肢倦,舌苔厚腻,常感腹部胀满,稍食油腻,便腹痛难忍。多位郎中诊断为脾胃虚弱,却用药无效。"
张老听罢,轻轻点头:"可否述说令尊平日习惯?"
"家父好饮酒,且喜食肥甘厚味,常夜半方睡,日正时起,每逢阴雨天,症状更甚。"书生回答道。
张老听闻此言,缓缓起身,走到一旁的药柜前,打开几个抽屉,似乎在寻找什么。他一边寻找,一边问道:"令尊年几何?舌象如何?脉象何状?"
"家父今年六十有二,舌质淡红,苔白厚腻,脉象沉缓无力。"书生详细回答。
张老闻言,若有所思地点点头,从药柜中取出几味药材,放在桌上,又回到座位上,沉吟片刻。
"尔父之症,表现为脾胃功能失调,气机不畅,需调理脾胃,健运中焦。"
张老开始分析病情,
"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素问·痿论》有言:'脾主身之肌肉',脾胃健运,则气血充盈,肌肉丰满,面色红润。若脾胃失调,气血生化不足,则肌肉消瘦,面色萎黄,四肢乏力。"
书生听得专注,不住地点头。
张老继续道:
"尔父现症,乃是脾胃受损,运化失职。脾胃同属中焦,一为阴,一为阳。脾主运化水谷精微,输布津液;胃主受纳腐熟水谷。
二者相互为用,犹如阴阳互根。脾胃若虚,则运化无力,水湿内停;湿性重浊,久而化热,故成脾虚湿热之症。"
"恩师医术高明,一语道破家父病情。"
书生感慨道,"只是不知如何治疗?家父已试多方,皆无明效。"
张老微微一笑:
"治病之道,在于辨证。尔父之症,虽是脾虚湿热,但还需考虑五脏的关联。五脏相连,一脏受损,必然牵连他脏。"
张老起身走到一幅人体脏腑图前,指着其中的脏器说道
:"肝、心、脾、肺、肾,五脏各有所主,又相互影响。肝主疏泄,心主血脉,脾主运化,肺主宣降,肾主水液。五脏相生相克,如同天地五行,环环相扣。"
"那依恩师之见,家父之症该如何医治?"书生急切地问道。
张老捋须沉思,缓缓道:
"医道讲究以简驭繁。有时看似复杂的病症,只需抓住关键,用最精准的方法调整,便可事半功倍。"
他转身从药柜中取出一个古朴的木盒,打开后,里面整齐地放着三个小瓷罐。
张老指着这三个瓷罐,眼中闪烁着智慧的光芒:
"我有一方,用三味药材,对症下药,可调五行之平衡,七日见效。"
书生闻言大喜:"敢问恩师,这三味药材是何物?如何能调五行?又为何能七日见效?"
张老正欲解答,忽听外面传来急促的马蹄声。
一位青衣小厮匆匆跑入,跪地禀报:
"老爷,知府大人染病在床,命小的火速请您前往诊治,事态紧急!"
张老面色一变,看了看手中的木盒,又看了看那位书生期待的眼神。
他沉思片刻,将盒子交给书生:
"这三味药材,看似平常,实则妙用无穷。记住我的交代,按方抓药,七日之后,自见分晓。"
书生千恩万谢,接过木盒,急切地想要知道那三味神奇药材究竟是什么?为何能调五行?又如何能在短短七日内见效?
七日后,春雨初霁,阳光普照。张老正在书院中晨读,那位书生带着其父匆匆而来,向张老深深一揖。
"恩师大德,父亲服药七日,如今精神焕发,食欲大增,腹胀消失,面色红润,仿若脱胎换骨!"书生激动地说道。
张老微笑点头:
"药到病除,乃是药效与病机相合之故。尔父服用的三味药材,分别是黄精、菊苣与山楂。"
"黄精补脾益气,菊苣清肝利胆,山楂消食化积。三味药材,恰对应了五行之中的土、木、火三行。"
张老娓娓道来,
"黄精属土,补益脾气;菊苣属木,疏肝解郁;山楂属火,温暖脾土。此三味药材,形成木生火,火生土,土制水的小循环,带动了五行大循环。"
书生的父亲听罢,恍然大悟:
"难怪服药之后,不仅脾胃症状好转,连多年的肩背酸痛、耳鸣目眩也减轻了许多!"
张老点头:"正是如此。脾虚则土弱,土不生金,肺失滋养;土不制水,肾水泛滥;土弱受木克,肝气犯土。一脏失调,五脏皆损。此方之妙,在于以简驭繁,抓住脾虚这一核心,通过三味药材调整五行平衡,进而达到全身脏腑功能协调。"
"那为何能七日见效?"书生好奇地问道。
"七为天地之数。"张老指着窗外的阳光说,
"日月运行,七日一小周,月有四七,气血流转亦遵循此规律。《内经》有言:'六日之气变,七日之气病',七日正是人体阴阳转换的关键时期。药力生发需七日,五脏调和亦需七日,恰好完成一个气血周天。"
书生恍然大悟:"妙哉!三味药材调五行,七日自然见效!"
张老微笑着补充道:
"此方用法有三:一为水煎服,日三次;二为研末蜜丸,日两次;三为鲜品煮粥,日一次。症状轻者选一法,症状重者三法并用。更需记住的是,用药之时,需配合节食调神,戒除辛辣刺激,早卧早起,适度运动,方能事半功倍。"
"医道至简,却蕴含天地之理。"
书生的父亲感慨道,"脾虚湿热五脏伤,三味药材调五行,七日见效,真乃神方也!"
张老欣慰地点点头:
"中医之道,重在平衡。无论何种病症,皆因阴阳失调,气血不和。治病,不是与疾病对抗,而是帮助身体恢复平衡。找到关键,以简驭繁,便能药到病除。"
阳光透过窗棂,洒在书院的木质地板上,映照出一片金色的光晕。
张老看着这温暖的阳光,缓缓道出了医道的真谛:
"医者,当明阴阳,知五行,辨八纲,察脏腑。三味药材之所以能调五行,正因它们对应了病机的关键点,如同在混沌中找到了那根主线,牵一发而动全身。"
来源:一路迷夏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