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稽古探微:经学文献考释与古典学术传承”学术研讨会召开
5月10日至11日,“稽古探微:经学文献考释与古典学术传承”学术研讨会在山东大学召开。来自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山东大学、中国科学院等多家高校、科研机构、出版社的70余位专家学者出席会议。
5月10日至11日,“稽古探微:经学文献考释与古典学术传承”学术研讨会在山东大学召开。来自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山东大学、中国科学院等多家高校、科研机构、出版社的70余位专家学者出席会议。
“疏解语言障碍”(训)和“阐发义理思想”(理)是经学训诂的两大功能要素。以《毛传》为代表的《诗经》汉学将义理阐发融于字词训释之中,属于“训理合一”模式;而以朱熹《诗集传》为代表的《诗经》宋学则多将字词训释中的义理说解功能向外疏解,交由其他模块承担,属于“训理分
十六国时期,各少数民族统治者为了达到统治广大汉族地区的目的,也十分重视儒学这个汉族传统思想文化。如建立汉赵国的匈奴族人刘渊,早年就读过《诗经》、《尚书》、《周易》等经学,特别喜爱《春秋左氏传》。幽、冀的一些儒生名士纷纷投靠他。
朋友们!今天咱们要钻进古老的经典里,去瞧瞧那藏在《礼记》和船山思想中的奇妙秘密。先听我念一句《礼记》里的话:“夫礼,先王以承天之道,以治人之情,故失之者死,得之者生。”这话说得可玄乎啦,好像礼就是那掌控生死的神秘钥匙。
想象一下,在明末清初那风云变幻、战火纷飞的年代,有一位老者,隐居于衡阳石船山的山林之间。他身着朴素的衣衫,眼神却透露出深邃的智慧光芒。他就是王夫之,世称船山先生。在那个动荡不安的岁月里,他仿佛是一座沉默而又坚定的灯塔,在经学的海洋中为后人指引着方向。他的思想如
在历史的长河中徘徊,当我们拨开岁月的重重迷雾,便能看到中国经学的熠熠光辉。以《周易》《尚书》《礼记》《诗经》《乐经》为代表的五经,宛如五颗璀璨的星辰,照亮了华夏民族前行的道路,承载着师法自然的终极智慧,是中华民族精神与文化的根源所在。
2025年3月15至16日,山东大学中国经学研究中心成立大会暨2025中国经学论坛在济南召开。会议由山东大学文学院、山东大学中国经学研究中心主办,并得到浙江敦和慈善基金会的支持。来自全国各高校、科研院所、出版单位的领导、专家共120余人参加了会议。
魏晋时期盛行玄学,是因为在汉末时期,儒家思想失去了指导意义。玄学作为一种哲学思想开始盛行,而统治者也助推了玄学的发展。最后,玄学、清谈成了士人群体的文化活动。
中国的经典诠释学或者叫做经学诠释学,可以简单概括为“我注六经”与“六经注我”这样一个体系架构。所谓的“我注六经”,就是原原本本地去解释、理解、论述经典文本的本来内容和本来意思;所谓的“六经注我”就是以六经为基础,在这个基础上创立一种新思想、新见解、新体系。
《周颂·维天之命》是《诗经》中一篇充满哲理与文化深意的作品,其内容不仅展现了古人对天命的理解,更蕴含了丰富的五行智慧与心性修养的思想。本文将结合经学心性算法的理论框架,从文化密码、生活启示、五行人格、强势文化与弱势文化的碰撞、诗意生活与五行智慧的融合、文化传承
山东大学党委书记任友群在致辞中表示,山东大学将以成立中国经学研究中心和经学馆揭牌为契机,加强儒家经典收藏、整理、研究,进一步赋能经学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打造海内外经学研究高地,为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作出新的山大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