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300名乙肝感染者,发现乙肝规律:易感染的人,都有5个共性
不是说他们身体差,而是他们体内的“免疫反应”对乙肝病毒的识别机制天生就反应迟钝。医学上称为HLA抗原型的差异,有些人天生就是免疫系统的“盲区”,乙肝病毒钻进去,就像进了无人之境。
不是说他们身体差,而是他们体内的“免疫反应”对乙肝病毒的识别机制天生就反应迟钝。医学上称为HLA抗原型的差异,有些人天生就是免疫系统的“盲区”,乙肝病毒钻进去,就像进了无人之境。
办公室的午餐时间,一份传阅的体检报告在同事间引发了一阵微妙的沉默。李主管的乙肝表面抗原呈阳性,这个小小的加号,如同一道无形的墙,悄然在同事之间筑起。
替诺福韦是一种核苷酸类似物逆转录酶抑制剂,广泛应用于抗病毒治疗,在体内转化为活性代谢物替诺福韦二磷酸盐,竞争性结合病毒聚合酶,终止DNA链延伸,阻断病毒复制。在对慢性乙型肝炎中通过抑制乙肝病毒DNA聚合酶,降低病毒载量,改善肝功能,延缓肝硬化及肝癌进展。抗病毒
在中国,乙肝感染者曾高达近1亿人,尽管近年来通过疫苗接种和防治措施,感染率显著下降,但仍有约7000万慢性感染者。令人担忧的是,许多人对乙肝的认知仍停留在“与我无关”或“无需重视”的阶段,甚至存在“无症状就不必治疗”的误区。
乙肝,全称为乙型病毒性肝炎,是一种由乙型肝炎病毒(HBV)引起的、具有传染性的肝脏疾病,严重威胁着人们的健康。了解关于乙肝检查以及防治等方面的知识,对于维护大众健康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以下将从几个关键方面为大家进行科普。
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在中国十分常见,约有7千万慢性乙肝感染者,占全球总数的三分之一。它并非简单的“肝炎”,而是一场持久战。
参考文献:《中国乙型肝炎防治进展报告》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2023;《全球肝炎报告》世界卫生组织,2022;《乙型肝炎病毒感染的预防与治疗指南》中华医学会肝病学分会,2023
经医生调查发现,他们的发病不仅与遗传易感性相关,更与共同的不良生活习惯密切相关。
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文末已标注文献来源,为了方便大家读理解,部分故事情节存在虚构成分,意在科普健康知识,如有身体不适请线下就医。
母婴传播。乙肝病毒可以通过胎盘或血液传染给胎儿,不过,新生儿在出生12小时内注射乙肝疫苗和乙肝高价免疫球蛋白可以有效阻断感染。
深夜的急诊室里,23 岁的小林攥着手机冲进诊室,屏幕上还停着男友的乙肝五项检查报告。"医生!我们昨天还接过吻,现在口腔黏膜有点破......" 她的声音里带着哭腔,目光死死盯着护士站墙上的 "传染病防治须知"。消毒水的气味混合着焦虑,在凌晨三点的走廊里弥漫。
朔州的朋友们,身边要是有人被查出是乙肝病毒携带者,是不是各种担忧和传言就来了?今天,太原龙城中医医院(太原中医肝病医院)这个肝病专科医院就来为大家揭开真相,看看乙肝病毒携带者是不是真有那么可怕。
乙型肝炎(简称乙肝)是由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引起的一种严重危害肝脏健康的病毒性疾病,在我国属于乙类传染病。
首先,咱们得弄清楚乙肝病毒传播的主要途径。据权威数据显示,乙肝病毒主要是通过血液、母婴和性接触传播。比如说,共用未经消毒的注射器、输入被乙肝病毒污染的血液,或者妈妈在生孩子的时候把病毒传给宝宝,再或者是没有做好防护措施的性接触。
声明:本文根据权威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为原创内容,文末已标注文献等相关信源,在今日头条全网首发72小时,文章不含任何虚构情节和“艺术加工”,无任何虚构对话,本文不含任何低质创作,旨在更加趣味性的科普健康知识,如有不适请线下就医。
乙肝病毒(HBV)感染影响全球约2.96亿人,慢性HBV感染患者通常无症状,但15%-40%的慢性HBV携带者会发展为肝硬化/肝细胞癌。除了肝脏相关疾病外,HBV还与多种肝外并发症有关,包括肾小球肾炎、冷球蛋白血症、神经系统疾病、心理表现、多关节炎和皮肤病等。
乙肝病毒(HBV)是一种专门“攻击”肝脏的病毒,它非常“顽强”,在体外能存活较长时间,比如在常温的环境中,能在一些物品表面存活数天,若是环境合适,存活时间还会更久。
4月11日,在海南省新闻办举行的免费接种乙肝疫苗项目新闻发布会上,海南省公共卫生临床中心主任吴彪表示,通过接种乙肝疫苗是预防乙肝最有效且经济的方式,除了疫苗接种,日常生活中也需做好预防措施。例如,避免不必要的注射、输血和使用血制品;保持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不与
大家好,我是中西医结合肝病医生吴桐。今天再给大家简单的科普一下关于乙肝的一些小知识。很多人群可能还是对乙肝的大三阳和小三阳还不是特别的了解,今天再简单的科普一下。
4月10日,记者从重庆市预防医学会主办的重庆市2025年病毒性肝炎防控与预防接种策略研讨会上了解到,我国乙肝病毒携带者人数下降了近40%。专家提醒,不管年龄大小,高危人群均应进行相关筛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