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虑抑郁是每个人的常态吗?
在门诊经常有患者一脸困惑地问我:“大夫,现在身边人都在说焦虑抑郁,这真的是每个人都会经历的正常状态吗?”这个问题看似简单,背后却藏着对心理健康认知的关键误解。今天咱们就掰开了、揉碎了聊聊,焦虑抑郁到底是怎么回事。
在门诊经常有患者一脸困惑地问我:“大夫,现在身边人都在说焦虑抑郁,这真的是每个人都会经历的正常状态吗?”这个问题看似简单,背后却藏着对心理健康认知的关键误解。今天咱们就掰开了、揉碎了聊聊,焦虑抑郁到底是怎么回事。
识别与标记* 觉察触发点:留意什么事件、想法或感受容易引发你的灾难化思维(如工作压力、健康担忧、人际关系冲突)。* 识别“灾难化”模式:当脑海中出现“万一...怎么办?”、“如果...那就完蛋了”、“这绝对是最糟糕的情况”、“我肯定承受不了”等念头时,要意识
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口腔菌群与大脑健康密切相关。美国学术期刊《医学探索研究与假说》近期发表一份研究报告称,如果夫妻一方患有抑郁,另一方的抑郁风险也会上升,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可能是接吻造成的口腔细菌传播。
在快节奏、高压力的现代社会,焦虑和抑郁如同隐藏在暗处的幽灵,悄然侵蚀着人们的心灵。据世界卫生组织数据显示,全球约有 3.5 亿人饱受抑郁症困扰,而焦虑症的患病率也逐年攀升。它们如同沉重的枷锁,让人们在生活的道路上步履维艰。在这样的背景下,“不陶醉于过去,不期待
你是不是经常在深夜难以入眠,被焦虑和抑郁的情绪紧紧包围?总觉得只有不断努力、做到最好,才能摆脱这些困扰?其实,我们常常被自己的固有思维误导了。心理学的研究揭示了一些完全反常识的真相,而这些真相就藏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
在这个快节奏的社会里,焦虑和抑郁成了很多人面临的难题。《心理学真相:走出 anxiety 和 depression 的核心认知》这篇文章,带你揭示了走出焦虑和抑郁的关键一步——那就是改变你对未知的恐惧认知。
看到孩子焦虑抑郁不开心,父母首先要做的是成为他们情绪的安全港。晚餐后可以自然地开启对话:"最近看你总发呆,是不是有什么困扰你的事情?"处理孩子情绪时要像整理一团乱线,先找到线头慢慢理顺而不是硬拉——如果孩子突然问"人为什么要活着",这其实是他们焦虑的一种表现方
在互联网行业高强度的"996"节奏下,程序员群体正成为焦虑抑郁的高发人群。据《中国职场人群心理健康白皮书》显示,超过68%的程序员长期处于中度以上焦虑状态,其中32%因情绪波动导致工作效率下降超30%。当焦虑情绪侵袭大脑前额叶皮层——这一负责逻辑推理与问题解决
这可能就是身体在发出信号 —— 阳气郁闭,三焦不通啦。在中医看来,焦虑症的关键在于 “阳郁气滞”。阳气就好比春天的太阳,得升发舒展才行;要是被寒湿痰瘀困住了,就会郁积化火,把心神都给灼烧了。就像《黄帝内经》里说的:“阳气者,烦劳则张”,长时间的压力就像给身体戴
全球现状:1.8 亿抑郁症患者中,中国占 2000 万 +(相当于每 70 人中就有 1 人)失眠共病率:失眠患者中 30% 合并焦虑抑郁,抑郁患者超 50% 受失眠折磨典型案例:李女士每晚数羊到凌晨 3 点,白天情绪低落像被抽走骨头,去医院才发现是 "双相障
十年前,2015年,我的肠胃开始出现问题。时常感觉不适,一天要上两三次厕所,还常有排不尽的感觉。于是,我前往厦门一家规模较大的医院检查,被诊断为胃炎。医生开了一大堆西药,花费2000多元。然而,药吃到一半,不仅未见好转,身体反而愈发难受,我便停止了服药。此后,
焦虑和抑郁是当代社会高发的心理疾病,全球约2.8亿人受抑郁症困扰(WHO,2023)。本文将从神经生物学、心理学和中医理论多角度剖析其成因,并提出科学干预策略。
焦虑抑郁自救指南:关掉三个开关,重建三种秩序。最近门诊遇到个程序员,他说自己每天凌晨三点才睡,刷短视频根本停不下来,第二天又困又暴躁,开会时手都在抖。这不是个例,我手机里躺着几十条类似的私信:“医生,我明明知道熬夜不好,可就是控制不住刷手机”“上班像上坟,回家
生活上的事情多,工作上也没头绪……这些让很多人在日常生活感到焦虑、心情不好。而运动锻炼是一种被广泛接受的缓解焦虑症的非药物方法。
如何判断焦虑抑郁是否会成为病态的情绪?12月25日,北京大学第六医院临床心理中心主任黄薛冰在国家卫健委“心理健康和精神卫生工作”发布会上介绍,“有两个判断的标准:一个是时间,另一个是严重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