卫健委为何突然呼吁减肥?背后的真相扎心了……
3 月 9 日,国家卫健委将"体重管理"列为全民健康战略,一句"国家喊你减肥"迅速登上各大平台热搜。
3 月 9 日,国家卫健委将"体重管理"列为全民健康战略,一句"国家喊你减肥"迅速登上各大平台热搜。
关键是要看能活多久,为什么几百年前甚至几十年以前,得癌症的人很少?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人均寿命短,很多人的寿命只有三四十岁。显然,寿命越短,也就是说他的“一辈子”、他的“一生”越短,那么他得癌症的“几率”当然就越低。活得越长,一生中患癌几率越大。
“同学,你今天的BMI是24.5,欢迎你正式加入‘卡路里歼灭战’!”4月12日下午,华中师范大学首届健康减重大赛在佑铭体育馆举行,一时间,体育馆变身为“甩肉大本营”,七台体脂秤一字排开,学生们依次刷卡上秤称重,现场热闹非凡。
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面向公众发布的《体重管理指导原则(2024年版)》指出,有研究预测,如果得不到有效遏制,2030年我国成人超重肥胖率将达到70.5%,儿童超重肥胖率将达到31.8%。
《自然·代谢》杂志发表了一篇来自日本科研团队的论文,研究者们分析了5个队列数百名志愿者,发现受孕于寒冷季节的志愿者,体内的棕色脂肪(BAT)含量和活性显著更高,他们的适应性产热能力更强、日均消耗能量更高;相应的,他们的BMI、体脂、内脏脂肪和腰围等数据也更健康
研究团队从AOU数据库中筛选了197,619名30岁及以上参与者的2,747,421条BMI记录(平均每人14次测量),排除了基因数据缺失或关键协变量(如吸烟、性别)信息不全的个体。AD-GRS基于Kunkle等和Bellenguez等的全基因组关联研究(GW
当镜头扫过《浪姐》后台的备采间时,祝绪丹正对着化妆镜整理耳麦,纤细的手腕在宽大袖口下若隐若现。这句看似随意的闲聊——“中医说我再瘦就要开增肥药了”,如同一颗投入平静水面的石子,在节目播出后掀起千层浪。
在一次娱乐节目中,曹颖无意间透露了这一令人意外的信息。曹颖表示:"祝绪丹是那种很娇娇弱弱的小女生,她好瘦啊。祝绪丹那个时候我们在一个团队,我们是在想怎么让自己瘦一点,然后祝绪丹的经纪人说她不能低于80斤,得多吃点不能再瘦了。我说你这样会没有朋友的,我们都是怎么
在我国,每10秒就有1人因高血压并发症失去生命,每3个成年人中就有1人背负着这个"无声的杀手"。高血压这个看似温和的慢性病,正以每年新增1000万患者的速度,在人群中悄然播撒死亡的种子。
原创 代丝雨 奇点网*仅供医学专业人士阅读参考看到论文标题,又算了算自己的生日,本冬天诞生的奇点糕叉腰得意笑,这就是赢在起跑线的感觉吗?《自然·代谢》杂志发表了一篇来自日本科研团队的论文,研究者们分析了5个队列数百名志愿者,发现受孕于寒冷季节的志愿者,体内的棕
不信?卫健委发布的《中国居民营养与慢性病状况报告》就显示,2020年成年人的超重肥胖率高达50.7%,差不多是10个成年人,就有超过5个是“胖子”。
春暖花开季,健康正当时。4月11日,烟海e家客户端本地医院预约挂号功能启用暨《享“瘦”健康》栏目上线仪式将在烟台广电大厦一楼仙境烟台发布厅举行。这是对国家“体重管理年”健康行动的积极响应,也是“烟海e家”在健康管理领域的重要拓展。
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意在科普健康知识请知悉;如有身体不适请咨询专业医生。
产生肥胖的基本原理很简单:人体摄入的能量大于支出,导致脂肪这一储能分子的过度积累。可是具体到某个个体的肥胖症,背后有着复杂的遗传、环境等多种因素相互作用。不过,多个国家的肥胖比例飞速上升,可以说从一个侧面证明了社会环境因素是当下肥胖症高启的主要原因。像美国从1
在今年全国两会期间,国家卫健委主任雷海潮花了7分钟谈体重管理。据卫健委发布的《体重管理指导原则(2024年版)》,有研究预测,如果得不到有效遏制,2030年我国成人超重肥胖率将达到70.5%,儿童超重肥胖率将达到31.8%。“国家喊你减肥”也成为一件值得全社会
"没有全民健康,就没有全面小康。" 在《"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指引下,我院老年病科积极响应国家"体重管理年"号召,创新推出《老年病科体重管理方案》,以科学化、人性化机制推动全员健康管理。在科室主任李宝玲的统筹领导下,全科医护人员热情参与,用实际行动书写
柳叶刀致力于推动女性健康发展,提高女性在科学、医学和全球健康领域中的影响力。不仅关注孕产妇的健康,更强调女性在整个生命周期中的身心健康以及多维度的关爱和照护。我们已经分享了“女性健康”留言活动中的精选合集第一辑和第二辑,今天是第三辑分享,希望引发我们共同思考。
注:BRI是一种新的肥胖相关的人体测量指数,用于预测身体脂肪和内脏脂肪组织的百分比。它结合了腰围和身高这两个参数,以更全面地反映一个人的身体形状和脂肪分布情况。具体来说,
数据显示,我国成人超重肥胖率已逼近 60%,预计到 2030 年,这一数字将攀升至 70.5%。高血压、糖尿病等慢性病发病率逐年上升,肥胖已成为威胁国民健康的重要公共卫生问题。
过往的医学研究已经确认:除开“遗传”、“年龄”、“性别”等不可改变因素,“收缩压≥130mmHg”、“非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非HDL-C)≥3.4mmol/L”、“糖尿病”、“吸烟”以及“体重偏低或超重/肥胖”这5项可改变的心血管危险因素共同导致了全球约一半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