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4年因暴雨,我被困连队三天,结识了给我写“请示报告”的连长
我正站在连队部外面的屋檐下避雨,看着越下越大的暴雨,心里直叹气。本来说好今天能休假回家的,结果这天气,山路肯定塌方了,看来是走不了了。
我正站在连队部外面的屋檐下避雨,看着越下越大的暴雨,心里直叹气。本来说好今天能休假回家的,结果这天气,山路肯定塌方了,看来是走不了了。
韩玉怀,一位在部队里度过了 23 个春秋的老兵。在这漫长的岁月里,他凭借着自己过硬的能力,立下了 23 次战功,这样的成绩,足以让他胜任干部职务。然而,命运似乎和他开了个玩笑。多年的军旅生涯中,他所担任的最高职务仅仅是暂代副连长,直至生命的最后一刻,他依旧只是
1976年,我高中毕业了,那时候,我最大的的理想就是穿上一身绿军装,进入我魂牵梦萦的军营,成为一名光荣的人民解放军战士。
我们是新兵三连,就住在狗熊沟团部下面的轮训队,分配那天早晨,出操解散后,我们都忙着各自打背包整理自己的行李物品,中午炊事班倾尽所有储备的食物,给新兵做了一餐比较丰盛的饭菜,算是壮行的午餐。
1979年的寒风中,50军150师44八团3营八连的连长冯增敏面临着人生的重大抉择——是和部下一起拼死抵抗,还是接受越军的劝降保全性命?最终,他选择了后者。这一决定不仅改变了他和手下官兵的命运,也在整个50军乃至我军留下了不可磨灭的污点。
(文章采用第一人称叙述,情节虚构处理,如有雷同纯属巧合;已开通全网维权,谢绝抄袭和搬运。)
抗美援朝第四次战役打响后,志愿军第50军149师447团2营营长孙德功一战成名。除了他率领部队坚守阵地11个昼夜外,他还在战斗期间为了枪毙一位临阵脱逃的副连长,在电话里冲着师长怒吼,师长最后也不得不服了软。
他隐约感觉到,关于那个他舍命相救的女兵,有一个他从未想过的真相正等待揭晓。
【本故事部分情节虚构,请师友们理性阅读,切勿对号入座,感谢阅读,您的支持就是我继续创作的动力!】
1983年,我当兵刚满两年。那是我第一次回家探亲,到现在想起来,心里还是热乎乎的,又有点酸。
"刘洋,你小子要是再这样,连队让你吃不了兜着走!"指导员一脸严肃地瞪着我。脑子嗡嗡作响,我连嘴都不敢张,只能直挺挺地站着,手心渗出了汗。
"都安排好了!下次一定要听我的!"指导员拍了拍我的肩膀,脸上是抑制不住的笑意。想起三个月前的山东之行,我不禁也笑了。那时候,我还只是新晋的排长,带着满腔热血去山东接兵。
但要说最为悲壮的部队绝对是红五军团,这支曾经的中央红军主力,从宁都起义加入红军后一直在各地征战。
我从军十几年,最敬重的是老连队的连长赵进尧和副指导员魏玉祥。他们都是四川苍溪县人,一九六五年参军入伍。在那个年代,他们一直保持着传统的带兵理念,对士兵该严格要求就严格要求,该批评时就批评;同时又十分关怀士兵,该体贴时体贴,该帮助时帮助,并以言传身教方式影响着战
“我不需要你是谁,只看你是什么样的人。”林小芬抚摸着儿子的头,轻声对我说,“城里人的身份算什么?村里人的尊严同样值钱。”
"连长,你这是耍赖呢!表彰会多风光啊,咱们连队这次可是军区级的仓库标兵,你可得好好露个脸。"李兵笑着接过烟,"再说了,营长特意交代要你去的,你要是敢不去,他非得扒了你一层皮不可。"
"老李,下次接外调任务,还是要先上报审核啊,连队首长也不能随便做主的,这事得给你记个过。"指导员把手里的鲜红小本往桌上一搁,脸色铁青地看着我。
那是1986年夏天,我刚刚退伍回到老家,县里的粮站和电业局都来找我了。粮站工作轻松,就是管理粮仓、收粮、发粮,也不用加班,工资待遇还不错。但父亲执意要我去电业局,说是"吃亏是福",长远来看电业局更有前途。
"你小子欠军法处置!一碗饭就把你收买了?怎么当的兵!"班长的吼声在耳边炸开。我心里一紧,筷子握得死死的,眼前热气腾腾、香喷喷的饭菜突然不香了。
【本故事部分情节虚构,请师友们理性阅读,切勿对号入座,感谢阅读,您的支持就是我继续创作的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