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ature丨周挺课题组揭示树突细胞迁移受损驱动肿瘤免疫逃逸
树突状细胞(Dendritic cells,DCs)是机体中专职的抗原提呈细胞,负责携带肿瘤抗原从肿瘤组织迁移至引流淋巴结,激活肿瘤特异性T细胞应答,从而启动并维持抗肿瘤免疫循环。 然而 随着肿瘤的进展,肿瘤微环境中的紊乱信号逐步干扰这一迁移过程,导致 免疫循
树突状细胞(Dendritic cells,DCs)是机体中专职的抗原提呈细胞,负责携带肿瘤抗原从肿瘤组织迁移至引流淋巴结,激活肿瘤特异性T细胞应答,从而启动并维持抗肿瘤免疫循环。 然而 随着肿瘤的进展,肿瘤微环境中的紊乱信号逐步干扰这一迁移过程,导致 免疫循
中山大学邝栋明教授团队曾在Cancer Cell发表研究成果,研究表明在肝癌(HCC)中,肿瘤反应性 CD103+ CTLs 受癌周巨噬细胞的抗原交叉呈递调控从而滞留在癌周区域,进一步激活巨噬细胞中的 NLRP3 炎性小体,促进肝癌进展和对免疫治疗的抵抗。提示
肿瘤免疫治疗领域正迎来前所未有的技术革命浪潮。随着PD-1/L1单抗市场竞争的白热化,以及TIGIT等新一代免疫检查点靶点在临床研发中接连受挫,全球制药产业正在重新审视肿瘤免疫治疗的未来发展方向。
当国产PD-(L)1/VEGF双抗所代表的创新疗法凭借305亿美元的BD交易总额,以破竹之势撬动全球新药研发市场时,肿瘤免疫领域的新一轮革命已然拉开了帷幕——这不是猜想,而是此刻正在发生的行业“地震”。
免疫检查点抑制剂为肿瘤治疗带来范式变革,使得多种恶性肿瘤患者获益。然而,接受免疫检查点抑制剂治疗的患者中仅有10%-35%可以获得显著持久的治疗效果,亟需创新治疗策略。
免疫检查点抑制剂为肿瘤治疗带来范式变革,使得多种恶性肿瘤患者获益。然而,接受免疫检查点抑制剂治疗的患者中仅有10%-35%可以获得显著持久的治疗效果,亟需创新治疗策略。
免疫检查点抑制剂的出现为肿瘤治疗带来了革命性的改变,使多种恶性肿瘤患者获得了显著的临床获益。然而,目前接受免疫检查点抑制剂治疗的患者中,只有约10%至35%能够获得持久且显著的治疗反应,因此亟需开发更具创新性和有效性的治疗策略。
2025年5月7日,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泌尿外科刘卓炜团队在Developmental Cell上发表题为:“靶向VSIG4+组织驻留巨噬细胞增强T细胞毒性和免疫治疗疗效”的文章。研究团队通过整合患者样本分析、多组学技术解析以及临床前模型验证的多维度研究策略,
研究发现组氨酸代谢在肿瘤生物学中至关重要,与肿瘤进展、免疫调节和代谢重编程相关。在肝细胞癌(HCC)中,其具体机制不明。研究人员通过单细胞 RNA 测序评估 HCC 样本中组氨酸代谢相关基因的表达模式,进行体内外实验验证组氨酸处理对巨噬细胞和 T 细胞功能的影
抗PD-1/PD-L1免疫检查点阻断(ICB)疗法虽然革新了癌症的临床治疗模式,但肿瘤患者体内PD-L1或HLA-I的异常表达仍然显著影响其疗效。近年来,多项研究利用CRISPR/Cas9筛选技术系统性揭示了调控肿瘤细胞PD-L1和HLA-I表达的关键因子。
近日,康希诺生物子公司康希诺生物(上海)有限公司与键凯科技全资子公司天津键凯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键凯科技”)签署合作开发协议,双方将共同推进mRNA疫苗用于治疗胶质母细胞瘤(GBM)的临床研究项目,预计今年内完成首例患者给药。
透明细胞肾细胞癌(ccRCC)是肾癌中最常见的类型,其突变较少,但也能对基于免疫检查点抑制剂(ICIs)的免疫疗法反应显著,表明ccRCC可能存在尚未被发现的特异性抗原。既往研究发现,经同种异体造血干细胞移植的ccRCC肿瘤患者中,存在针对ERV衍生肽段的T细
利用 CRISPR-Cas9 技术开展的功能基因组筛选已确定了与 ICI 耐药相关的多种肿瘤内在驱动因素。尽管取得了这些进展,但这些发现的实际应用仍受到限制。除了内在机制外,以浸润性肿瘤相关巨噬细胞(TAM)的存在为特征的抑制性肿瘤免疫微环境(TiME)已成为
3月22-23日,全球细胞治疗领域顶级盛会 ——第二届博鳌乐城干细胞大会启幕!数百名权威专家齐聚 "细胞治疗第三次医学革命" 现场,共探生命科学前沿突破!
在肿瘤免疫治疗中,免疫检查点抑制剂(如抗PD-1/PD-L1单抗)为癌症治疗带来了革命性的突破,但其反应率仍不理想,仅有约15% - 25%的患者表现出积极反应,且约三分之一的初始响应者会复发。因此,识别预测生物标志物和肿瘤抵抗机制对于提高疗效至关重要。
近年来,免疫检查点抑制剂(ICI)在某些癌症类型中表现出令人鼓舞的效果,但大多数患者对治疗无反应或最终产生耐药性,这成为免疫治疗进一步推广的主要障碍。
近年来,以PD-1/PD-L1抗体为代表的免疫检查点抑制剂(immune checkpoint inhibitors,ICIs)在肿瘤治疗领域中取得了里程碑式的突破。然而,ICI疗法在不同肿瘤病人中的效果差异很大,绝大部分的患者无法产生有效应答,产生应答的患者
以抗 PD-1/PD-L1 单抗为代表的癌症免疫疗法彻底改变了癌症治疗格局,然而,这些免疫疗法只对部分癌症患者有效。例如,结直肠癌患者通常无法从免疫疗法获得持久的临床益处,这提示了我们,人体内还存在着其他免疫抑制机制。
以抗 PD-1/PD-L1 单抗为代表的癌症免疫疗法彻底改变了癌症治疗格局,然而,这些免疫疗法只对部分癌症患者有效。例如,结直肠癌患者通常无法从免疫疗法获得持久的临床益处,这提示了我们,人体内还存在着其他免疫抑制机制。
近年来,肿瘤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呈现明显的上升趋势。2022年全球新发癌症病例2 000万,死亡病例970万;基于人口统计预测,到2050年,新发癌症病例数将达到3 500万[1]。肿瘤严重影响居民平均寿命及生活质量,探索新的治疗模式、提高有效率是肿瘤治疗的发展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