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敢直面顶撞毛主席,更是开国大将,岳父犯下滔天大罪,他如何选择?
黄克诚将军,这位在抗战中屡建奇功的英雄,除了拥有卓越的军事才华,他的一生更是充满了革命的传奇。面对个人家事与国家大义的抉择,他毫不犹豫地做出了严肃的选择。黄克诚的故事,不仅是一个将军的英勇史,更是家国情怀的真实写照。在他身上,我们能看到什么才是真正的公正与无私
黄克诚将军,这位在抗战中屡建奇功的英雄,除了拥有卓越的军事才华,他的一生更是充满了革命的传奇。面对个人家事与国家大义的抉择,他毫不犹豫地做出了严肃的选择。黄克诚的故事,不仅是一个将军的英勇史,更是家国情怀的真实写照。在他身上,我们能看到什么才是真正的公正与无私
1930年的一个深夜,江西苏区的刑场上,火把摇晃的光影中,一位戴着厚镜片的年轻军官被反绑双手。行刑队子弹上膛的瞬间,远处传来急促的马蹄声:“枪下留人!”
1985年,黄克诚对“林彪条目释文”提出自己的看法,在场同志听后感慨道:“能如此大胆且客观地评价林彪,世间恐怕唯有黄老将军一人了。”那么,黄克诚究竟是如何评价林彪的呢?
1943年的苏北,新四军第三师某部的军需官正为布料短缺发愁。战士们穿着补丁摞补丁的军装,连夏季换装的棉布都凑不齐。
1928年湘南暴动时,面对“烧光县城”的盲动命令,他顶着县委书记的怒火,只烧了衙门和祠堂,保住了永兴百姓的家园;1930年红三军团讨论攻打武汉时,他直言“条件不成熟”,被当场撤销政委职务;1941年肃反运动中,他私藏“AB团”名单上的干部,甚至以命相护,最终自
钟伟的到来,让病床上的黄克诚既感到惊喜,又有些意外。惊喜的是,能在病中见到这位与自己有着数十年深厚情谊的老战友、老部下;意外的是,钟伟素来是个“大忙人”(或许是指他性格活跃,或许是指当时他可能也在为落实政策等问题奔波),怎么会特意跑到医院来看望自己?
红三军团的军旗在湘鄂赣的烽火中猎猎作响时,彭德怀麾下的四位实力干将——黄克诚、张爱萍、彭雪枫、张震,犹如四颗璀璨将星,在血火淬炼中书写着中国革命的传奇。
1965年春,山西省副省长黄克诚蹲在忻县的麦田里,用布满老茧的手捏碎土块。这位曾指挥百万大军的开国大将,此时正为推广"大寨田"模式与农民争论。他的裤腿上沾着泥浆,军用水壶换成了粗瓷碗,谁也看不出这是当年在庐山会议上拍案而起的猛将。
他5岁丧母,12岁参军,戎马一生曾8次负伤却依旧奔赴抗日前线。
新中国的十位开国大将,是仅次于十大元帅的高级将领,对于这10人,毛主席尤其看重黄克诚,从排名上,就知道黄克诚很牛,他仅次于粟裕,徐海东,比陈赓,肖劲光等人都高。
钟伟和洪学智基本的抓着黄克诚的手,他们曾经都是一起干革命,后来因为任务分配不同,再加上黄克诚眼睛失明需要休养,他们便很少来打扰。
在1955年的授衔仪式上,毛主席看着陈赓,带着几分玩笑意味地说道:“怎么样,我们这边比老蒋那边更有出息吧?他可给不了你大将军衔。”
在1950年,贵州军区司令员杨勇收到了一封来自一位贵州瓦工的信件。这位瓦工虽然身体有残疾,但在信中表示愿意承担一些自己力所能及的工作,并希望组织能够为他安排一个职位。
1959年中央召开的庐山会议期间,彭德怀上书毛泽东,陈述了他对1958年以来“左”倾错误及其经验教训的意见(被称为万言书)。毛泽东将信印发与会人员后,外交部副部长张闻天、总参谋长黄克诚、湖南省委第一书记周小舟等表示支持彭德怀的看法。对此持不同意见的毛泽东主持庐
在中国共产党和人民解放军的历史上,黄克诚以刚正不阿、敢于直言、求实求真而闻名于世。他在多个重要历史关头和重大问题上,以对党的无比忠诚和远见卓识,及时向党中央和上级领导提出意见和建议。虽然多次遭受批判,被扣上右倾机会主义、反党分子等大帽子,以致被撤职、降职,庐山
20世纪80年代初,《中国大百科全书》军事卷开始编纂,面对新中国的开国将帅,编写组的同志们显然都是激情高昂的,可面对元帅林彪这一历史人物,众人却显得有些不知所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