皖南事变后,新四军第一师成立,师长后来成为大将,政委如何?
在人民军队灿若星辰的将帅长廊中,粟裕大将如日中天,而他背后的这位搭档却如隐星般鲜为人知。刘炎,这位与粟裕并肩缔造新四军第一师辉煌的革命者,用生命诠释了"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的赤子丹心。
在人民军队灿若星辰的将帅长廊中,粟裕大将如日中天,而他背后的这位搭档却如隐星般鲜为人知。刘炎,这位与粟裕并肩缔造新四军第一师辉煌的革命者,用生命诠释了"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的赤子丹心。
1941年,国民党反动派有预谋地在安徽省泾县茂林地区向新四军发起围袭,即后来被称为的皖南事变。谁会想到,当时新四军的高级将领项英,躲过了国民党的“长枪短炮”,却未躲过身边亲信的背刺:被自己的副官刘厚总枪杀。
那天晚上,天下着雨,刮着风,黑洞洞的伸手不见五指,我和张元寿、周绍昆等同志带领二百人左右的队伍,从无为的六洲、四家闸过江,在繁昌的沙滩脚附近,与等候我们的五团二营营长陈仁洪同志和全营的指战员会合。
下午,敌人又开始了总攻。这一次,敌人显然增加了兵力,他们首先集中用迫击炮轰我们的阵地,不一会,山顶便被爆炸的烟雾团团罩住,阵地上也到处是炸断的树枝和炮弹掀起的黄土,茅草和松树燃烧着,发出“哗哔叭叭”的声音。敌人炮击的时候,部队都趴在战壕里,不时有炸飞的树杆砸到
袁国平,1906年5月26日,出生于湖南省邵东县范家山一户贫苦农民家庭。19岁,考入黄埔军校第四期政治科,北伐战争开始后,袁国平提前毕业,随军北伐。之后,参加了广州起义、中央苏区第一至第五次反“围剿”作战和长征,他智勇双全、多谋善断,被彭德怀称赞为“得力助手,
1902年,宋裕和出生在湖南汝城的一个贫困农家。那个年代,国家内忧外患,人民生活困苦不堪。但正是这样的时代,孕育了无数为光明而战的革命者,宋裕和就是其中之一。
40多年过去了,皖南突围的情景,常常浮现在我的眼前。敌人的残横暴虐,我军将士英勇壮烈的苦战,皖南人民和子弟兵风雨同舟、生死与共的深情厚谊,皖南的山山水水,云岭和峨岭的竹林险道、茅屋鸭棚·····一桩桩,一件件不可磨灭的印象,深深地留在我的记忆中。
提到周恩来,大多数人脑海中浮现的是风度翩翩的外交家、勤政爱民的总理,或是与邓颖超“纸短情长”的深情丈夫。但鲜为人知的是,周恩来在中国人民解放军军史中有着“封神级”地位——他被中央军委认定的36位军事家中排名第二,仅次于毛泽东,甚至高于朱德、彭德怀等名将。美国前
周子昆的名字,也许没有彭德怀、叶挺那样广为人知,但在抗战那段风雨飘摇的日子里,他是无数战士的精神支柱。
蒋介石在国民党内属于“后起之秀”。南京国民政府成立之初,蒋介石对党内元老甚为倚重。随着其统治地位的日益稳固,逐渐开始闲置元老。全面抗战爆发后,这一情况略有变化。1941年元旦,为了表示对党内诸位元老的尊敬,蒋介石亲自逐一前往贺年。对于这一“敬老”举措,蒋氏本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