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敬大师丨莎士比亚:文学史上的不朽巨匠
威廉·莎士比亚,生于1564年4月23日,是英国文艺复兴时期最伟大的戏剧家之一,也是世界文学史上最具影响力的作家之一。莎士比亚的创作跨越了喜剧、悲剧和历史剧等多个领域,其作品至今仍在全球范围内演绎与传播。他的作品深刻揭示了人性的复杂与冲突,展现了超越时代的文学
威廉·莎士比亚,生于1564年4月23日,是英国文艺复兴时期最伟大的戏剧家之一,也是世界文学史上最具影响力的作家之一。莎士比亚的创作跨越了喜剧、悲剧和历史剧等多个领域,其作品至今仍在全球范围内演绎与传播。他的作品深刻揭示了人性的复杂与冲突,展现了超越时代的文学
所谓“雨生百谷”,在雨水的沁润中,大自然正顺应天时,悄然发生着巨变。而我们的日常生活,也因为有雨水的加持,总会发生不一样的故事。
陈引驰,复旦大学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导师,曾任中文系主任(2012—2020),现任复旦大学图书馆馆长、中国古代文学研究中心主任、中华文明国际研究中心主任。研究领域为中国古代文学与文学理论、道家思想与文学、中古佛教文学、近现代学术思想、海外汉学等。著有《文脉的演
“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柳树是春天代表性植物之一。眼下正是阳春三月,春和景明,江苏各地杨柳抽条,一派杨柳醉春烟的美好画面。4月2日晚,一场名为《南京文学中的植物》的讲座在位于南京市北京东路的世界文学客厅举行。南京师范
“历史,总会以它独特的方式,铭记那些为真理而献身的灵魂。”这句话,用在刘绶松身上再合适不过。作为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重要人物,他的一生充满了传奇色彩。从湖北洪湖县走出的少年,到成为武汉大学的新文学教授,再到参与《中国现代文学史》的编纂,刘绶松的每一步都走得坚定而
“现代性”概念传入中国后,对中国文艺理论的发展起了重要作用。由于未能全面理解“现代性”与“当代性”的复杂关系,中国学界的“现代性”研究一定程度上仍存在边界模糊、概念混杂等问题,亟须建构出一套根植于中国本土文艺实践、有效超越现代性理论的文艺理论范式及批评方法。“
好几年以前,《江海学刊》的许总先生写信给我,约我就如何建构文学史的问题写一篇文章。我回信说,对于如何建构文学史,我并无一定的见解,不敢奉命。至于文学史应该怎么写,我的意见是爱怎么写就怎么写。我在那封信里说,几十年来,我们习惯于凡事都按一种模式办,于是就追求一种
距离湖南省永州市约50公里的祁阳市浯溪镇,有一处风景绝美之地。在这里,苍崖石壁“依偎”着湘江,巍然突兀,连绵78米,最高处拔地30余米,为摩崖石刻提供了天然的场景。从唐代至民国时期,千余年来文人墨客在此题留石刻505方,汇聚起满满一部“石头上的文学史”,形成了
距离湖南省永州市约50公里的祁阳市浯溪镇,有一处风景绝美之地。在这里,苍崖石壁“依偎”着湘江,巍然突兀,连绵78米,最高处拔地30余米,为摩崖石刻提供了天然的场景。从唐代至民国时期,千余年来文人墨客在此题留石刻505方,汇聚起满满一部“石头上的文学史”,形成了
改革开放四十余年来,中国文论研究取得长足进展,研究成果和学科建设有目共睹。但从当代性的要求看,犹有未足,从整体而言,还存在短板。“中国文论失语症”“西方文论中国化”“古代文论的现代转换”的余音时时萦绕。这些话语不仅凸显了古今割裂,也放大了对西方理论影响的焦虑。
余秀华,有人视其为草根诗人逆袭的符号,有人贬低斥其为诗坛的耻辱,但这恰恰证明了她的存在的不可忽视性——她以诗歌为剑,挑破了文学界固有的藩篱,也挑动了公众对诗歌的复杂情绪。
值得注意的是,greatest这评价是 many critics 给的,而不必是张教授本人的看法。张教授本人对《金瓶梅》的评价似乎不高。何以见得?
文学是人学,意味着人之为文、文以成人以及人、文二者之间的关系,而横亘在二者之间的是媒介,这包括两个维度:一是文学、人自身就是媒介;二是两者之间的桥梁就是媒介。然而,媒介这一重要维度在文学研究中长时期内都遭到了一定程度的忽视,忽视了媒介对文学的影响与制约,也忽视
可以说我一留校就进入了文学史研究领域。文学史重在一种眼光和方法。文学史和文学理论的研究对象可能有一些区别,但有时也是重合的。
人物简介:陈引驰,1966年生于上海,复旦大学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导师,现任复旦大学图书馆馆长、中华文明国际研究中心主任。著有《中古文学与佛教》《庄子讲义》《〈庄子〉通识》等,译有《唐代变文》《曹寅与康熙:一个皇室宠臣的生涯揭秘》等,主编“中华经典通识”“佛经文
在中华上下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唐宋时期宛如两颗璀璨的明珠,散发着独特而迷人的光芒。这两个时代,不仅政治、经济呈现出繁荣昌盛的景象,文学领域更是百花齐放、百家争鸣,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在这文学盛世之中,有八位杰出的文学家脱颖而出,他们以其卓越的才华、独特的风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