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安徽受理知识产权案件超1.6万件
记者25日从安徽省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举行的“安徽省知识产权行政和司法保护”新闻发布会上获悉,2024年,安徽受理知识产权案件16642件,审结15440件,13个案例入选全国典型案例。
记者25日从安徽省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举行的“安徽省知识产权行政和司法保护”新闻发布会上获悉,2024年,安徽受理知识产权案件16642件,审结15440件,13个案例入选全国典型案例。
在即将到来的第25个世界知识产权日之际,4月25日上午,安徽省政府新闻办召开新闻发布会,省知识产权局、省高院、省检察院、省公安厅相关负责人分别介绍全省知识产权保护与司法保护成效和相关经验做法。
在人人都是自媒体的时代,“一键搬运”就能坐享他人创作成果?近日,江西省九江市中级人民法院审结的一起网络著作权纠纷案给出明确答案:原创内容受法律保护,未经授权转载将付出法律代价!
人工智能(AI)生成内容是否受著作权法保护?著作权的主体应该是AI工具的开发者还是使用者?AI生成内容的独创性边界在哪里,其价值又该如何评估?随着文生图、图生图、图生视频等大量AI工具进入创作领域,由此引发的著作权纷争引人关注。
主播在直播间播放未获授权的热门影视作品,视频平台是否需要承担侵权责任?近日,优酷信息技术(北京)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优酷公司)诉A公司侵犯著作权纠纷一案,湖北高院作出二审终审判决。
人工智能(AI)生成内容是否受著作权法保护?著作权的主体应该是AI工具的开发者还是使用者?AI生成内容的独创性边界在哪里,其价值又该如何评估?随着文生图、图生图、图生视频等大量AI工具进入创作领域,由此引发的著作权纷争引人关注。
近日,柳江法院受理了一起“90后童年回忆杀”童书著作权纠纷案,案涉作品《阿衰on line》系列曾风靡中小学校园,承载着一代人的成长记忆。
在人工智能飞速发展的当下,生成式人工智能在各个领域被广泛应用,AI生成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等法律问题也成了一个热点问题。近期,常熟市人民法院审结了一起AIGC(人工智能生成内容)著作权纠纷案件,为江苏首例、全国第二例。法院判决侵权方不仅要赔偿经济损失,还要连续三
著作权法明确规定,作者限于自然人、法人或非法人组织。也就是说,不具有法律主体性质的AI,是无法拥有著作权的。完全由AI生成的内容,不能称为作品,这一点相信也没什么异议。那如果使用者投入了自己的想法呢?目前,法律尚存模糊地带。毕竟,AI技术前进的脚步太快,一定程
法院审理认为,该案中的人工智能生成图片体现了人的智力投入,具备“独创性”要素,并且体现了人的个性化表达,符合著作权法中要求作品具备“智力成果”和“独创性”,应当被认定为作品。这是首次从司法裁判的角度确认人工智能生成的内容具有作品属性。
小迪是一位深耕AI生图领域的创作者,凭借独特的创意和精湛的AI运用技巧,在小红书平台积累了大量粉丝。某日,小迪偶然发现,某职业技术学院在其微信公众号的推文中,未经授权使用了自己AI生成的图片,这一行为涉嫌侵害作品信息网络传播权,遂起诉至法院。
【#用AI生成的图片算原创作品吗#?#AI生成图片被商场做成模型获赔1万#】近日,江苏首例AIGC(人工智能生成内容)著作权纠纷案开庭审理。原告林某于2023年2月使用AI工具创作了一幅名为《伴心》的图片,并在国家版权局进行了美术作品登记。然而,杭州某技术公司
随着AI技术的发展,衍生出一系列版权争议。AI创作所得到的成果能否被视为“作品”?作品的独创性该怎么认定?版权到底归谁?近日,江苏首例AIGC著作权纠纷案对以上问题给出了答案。
近期,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迅猛进步,生成式AI在多个领域展现出了广泛的应用潜力。然而,AI生成内容所涉及的知识产权归属问题,也日益成为法律界和公众关注的焦点。
我省首例AIGC(人工智能生成内容)著作权纠纷案审结并生效。该案判决明确,人工智能生成内容受著作权法保护,能否被认定为“作品”的关键在于是否体现了人的独创性智力投入。
随着生成式人工智能在各个领域得到广泛应用,AI生成内容的著作权归属问题成为关注焦点。记者3月11日从常熟市人民法院获悉,该院近期审结江苏首例、全国第二例AIGC(人工智能生成内容)著作权纠纷案,判决明确体现“人的独创性智力投入”的AI生成内容受著作权保护。
昨天(3月10日),常熟市人民法院审结了江苏首例AIGC(人工智能生成内容)著作权纠纷案。该案的审结进一步丰富和完善了AI相关的法律实践与理论,突出强调了人工智能生成内容被认定为作品的前提是应当能够体现人的独创性智力投入,为今后类似案件的审理提供了更为详实的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