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岭南书风”八位代表人物,代表了“岭南书风”的最高成就
岭南书风的核心特点吸收碑学、帖学之长,融合南北风格。强调书法与学术、诗词的贯通,学者型书家居多。受岭南开放文化影响,既有传统法度,又具创新意识。
岭南书风的核心特点吸收碑学、帖学之长,融合南北风格。强调书法与学术、诗词的贯通,学者型书家居多。受岭南开放文化影响,既有传统法度,又具创新意识。
刘卫东,男,1968年7月出生,西北大学中文系毕业,高级教师,西安市教学能手,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中国书画家协会理事,陕西柳青书画院副院长。以自撰盛世礼赞《高陵赋》(见西北大学出版社出版的《陕西百县赋》)为内容的书法精品被陕西省美术馆收藏,并有书法佳作在钓鱼台
龙门石窟作为中国佛教艺术集大成者,其造像记不仅是宗教活动的物质遗存,更是一部镌刻于石壁上的书法艺术史。自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494年)始凿,至宋代仍有续作,现存窟龛2345个、造像近11万尊、碑刻题记2800余块,其中北魏至唐代的造像记构成了中国书法史上独特的
隋代是中国书法史上承前启后的关键时期,其墓志书法既保留了北朝碑刻的雄浑朴拙,又融入了南朝帖学的秀逸工致,呈现出独特的时代风貌。
砚台里的墨汁渐渐浓稠,我提笔蘸墨,在毛边纸上落下第一笔横画。临习《张迁碑》已有月余,那些看似笨拙的线条却始终让我捉摸不透。它们粗粝如农夫的手掌,朴拙似孩童的涂鸦,与我所熟悉的"二王"流美书风形成鲜明对比。每一次临写,都像在与一位固执的老者对话——他拒绝迎合我的
文征明(1470-1559年),明代画家、书法家、文学家。初名壁(或作壁), 字徵明,后以字行,改字徵仲,号衡山居士。 因曾任翰林院待诏,故人又称文待诏。
在2024年上氏春拍中,一件董其昌晚年书法力作《素师自序》手卷惊艳亮相,不仅展现了这位明末书法大家炉火纯青的技艺,更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与稀有的市场价值,成为藏家瞩目的焦点。此卷长约331.5厘米,宽约25厘米,约7.5平尺,估价在87,700至175,300元
胡崇炜的书法以章草为根基,兼融魏碑的雄浑力道,笔下线条如铁画银钩,兼具古拙与灵动。他40年如一日临习《急就章》《平复帖》等经典,深得章草“银钩虿尾”之法,又于《张猛龙碑》《郑文公碑》中汲取碑学筋骨,形成“朴茂稚拙、气势夺人”的独特笔意。其作品点画精准,字势开张
胡崇炜的书法以章草为根基,兼融魏碑的雄浑力道,笔下线条如铁画银钩,兼具古拙与灵动。他40年如一日临习《急就章》《平复帖》等经典,深得章草“银钩虿尾”之法,又于《张猛龙碑》《郑文公碑》中汲取碑学筋骨,形成“朴茂稚拙、气势夺人”的独特笔意。其作品点画精准,字势开张
书法作为中华文明的重要文化符号,其发展历程贯穿了三千年的历史脉络,并在当代呈现出传统与现代交织的多元生态。以下从历史传承、当代实践与未来路径三个维度,系统论述书法事业的演变逻辑与发展方向。
赵朴初我知道,他是著名的书法家和佛学家,还担任过中国佛教协会会长。他的书法根植传统,有文人气息,深受佛教思想影响,书风脱俗清雅,有独特禅意。
在人工智能重塑艺术疆域的今天,隐士书家金熙长以“真阳笔法”革新碑学审美,为传统书法注入哲思与灵性。其书风融儒道佛精粹,笔触凝练阴阳流转,如松立云涌,既承古碑金石之气,又破唐宋定式,拓出高古野逸之境。他更以数万幅作品构建AI书法数据库,携手科技设计“方正金熙长体
明代的书坛,可谓是一幅波澜壮阔的画卷。早期,赵孟頫的影子无处不在,他的书风如同定海神针,牢牢地占据着主导地位。
《名人堂》首批特别推荐享有盛誉卓越贡献艺术家黄伟老师,本次邀请不仅是对您个人影响力的认可,更是中国文化在世界舞台上的一次亮眼展示。这一刻的黄伟老师,不仅代表了自己,更成为了连接中外文化交流的一座桥梁。黄伟老师为无数追梦人树立了一个鲜活的榜样。您用自己的艺术经历